林冠豪
【摘要】中国古代史从进入文明的夏商周至元明清(清前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领先世界的时期,中国古代史的辉煌璀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又息息相关。本文探究历史学习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时空观方面的一些理解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八年级是中国近现代史,九年级是世界史。中国古代史占据着重要位置,其范围包括远古人类至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历史。囊括的社会形态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囊括的中国历史时期或朝代包括了黄帝尧舜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一、中国古代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密不可分
近年来,西方思潮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例如,一些青少年懒散放任自由的人生状态、沉迷游戏、奇装异服、早恋甚至堕胎、吸毒,等等。相反,中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影响中一直黯淡,甚至处于无人问津和缺失的状态。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青少年对于我们本身优秀的国学知之甚少,甚至何为“国学”也似懂非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实用性。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之中,其中就有一分支是史学。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辉煌璀璨的文化遥遥领先世界。中国古代史包含众多丰富的灿烂辉煌的文化制度、思想、人物、科技教育等,是培养学生了解和重视国学、传统文化及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载体。换一句话说,中国古代史的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史学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职能,不仅是因为文化的任何一个门类本身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如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科技史、教育史等,而且这些文化门类,如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教育等,也同整个社会的历史发生着密切关系,都要在历史的研究中加以阐述,才可以被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不研读中国古代的基本史籍,就无法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以,笔者认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第一要求就是要知道我们国家过去的历史,明确了解过去中国古代史“是什么,从哪里来,为什么”。也只有明确了这三个要求,才能更正确地明白以后“怎么样”缔造更辉煌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重要性及其学习
古代史的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朝代更替及其朝代特点。朝代有先后的顺序,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这个就是时间概念。每个朝代统治的地域和中心、关隘州府、皇宫建筑、防御工程、水利交通等也有所不同,这个就是空间概念。试想一下,学习完中国古代史,连基本朝代顺序和朝代大年事件也没能记住,这绝对是一个不合格的学习过程,甚至说这不是当代素质教育下合格青少年的表现。
时间概念对于中国古代史,关键是朝代的更替和重大事件时间。运用朝代顺序歌记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例如,简单的朝代歌:
(一)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秦汉又三国。两晋南北隋唐起,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后皇朝止。
(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两首歌曲都能基本概括中国古代朝代顺序,但是歌曲一缺少了战国和北宋时期的西夏,对于汉也没有分成两汉。相对而言,歌曲二要比歌曲一完整。所以,在利用歌曲记忆不能单纯地背诵,要联系实际的朝代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朝代记忆短歌只是一个辅助的记忆作用,尤其对于分裂时期的历史阶段,南北方的不同更替、朝代的更替与并列、短暂的统一等,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对于分裂时期的几个并列朝代,要有明确清晰的概念和更替顺序,例如,
上图概括了东汉至隋历史阶段的政权更替顺序、各个政权的建立时间,但是北方短暂的统一前秦和与东晋的一场重要战争淝水之战没有概括在里面。其次,南朝时间420年—589年概括了,但是北朝439年(北魏统一开始)—581年没有概括。
综上所述,历史的时间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以记忆的,除了罗列、归纳、顺序记忆、歌曲理解、结合重大事件加以理解背诵,其实是没有捷径的。历史朝代和时间的记忆确实需要学生老老实实花上一点时间。
历史空间概念,即每个朝代统治的地域和中心、关隘州府、皇宫建筑、防御工程、水利交通等也有所不同。历史空间概念,最基本的即朝代的都城、统治中心。例如,统一的几个朝代,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西晋——洛阳,东晋——建康,隋——洛阳,唐——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明——南京、北京,清——北京。这些都城的选择都是与当时统治的需要或者政治形势紧密联系的。这些因素包括朝代建立者的本身属地、战略防御的需要、当时经济发达城市的选择、商业发展的需要的等。这些地点的记忆也能很好地理解一些文学上的诗词。例如,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明白了北宋的靖康之耻和南宋建立和定都的无奈、社会的腐败,就很好理解最后醉生梦死的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杭州和汴州的位置也无疑起到提示联系历史环境和形势的作用。
又如,后人对明朝历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概括,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和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里涉及“守国门”,守哪里?为何当时的国门需要守?为何“国门”从南迁向了北?这些历史地理的问题需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靖难之役朱棣胜利击败侄子朱允炆后,由当时自己原来的番地北平进入南京称帝,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且有残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加之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所以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把北平改为京师。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在之地。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即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朱由检时期,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后来的清朝)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北京,崇祯皇帝表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至死不退避,最后吊死在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所以历史空间的概念和理解,不仅仅只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名的记忆,它往往与到当时政治形势、商业和制造业发展、经济中心、民族关系等众多的社会问题密切联系。历史地理学也是一个大学的必修科目,学习历史,尤其中国古代史,不能离开地理的相关知识。
纵观初中阶段历史的教学,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不仅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归纳知识记忆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是需要下苦功夫记忆和理解教材的内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随着传统文化、语文、历史在中考、高考要求的提高,唯有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历史素养,才能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邓实.国学讲习记 (1905年)[J].国粹学报.
[2]陈静.古代史学传统:古代史学、中国传统文化[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178956487738179&wfr=spider&for=pc.
[3]左振坤.历代爱国诗文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88-89.
[4]朱孝遠.史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8-84.
[5]赵师瑜.小历史与大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15-118.
[6]汪荣祖.史学九章[M].北京:三联书店,2006: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