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生活化

2020-06-08 10:55高婉玉陈敦山
西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

高婉玉 陈敦山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好的方式是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是满足当代大学生成 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要。面对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因素的消极影响, 需要立足日常生活实践,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借助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 一体等,来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05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 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  而“一种 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 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 生活紧密联系起来。”[2]  青年大学生作为当代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在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为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需要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价值评判标准,还要将其融入 现实生活,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的 必要性

(一)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 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 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多元并且良莠不齐,这 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需要用主流价 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方面,对于 处在校园生活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单纯,社会经验 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处于当今时 代的大学生,他们比较关心个人的发展前途,往往会把所 处时代与自己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因此,要让他们深刻 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 与我们每个人如何去融入这个社会密切相关。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将其与大 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联系,使他们在生活中体会到学 习的乐趣,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理所应当的。

(二)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  在这里,马克思着重强调了“现实生活过程”对于人们的 重要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完成理论向实 践的转化,就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将它融入生活情 境,使它无时无刻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高校,要利用 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各种机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其中,贯穿始终。高校除了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 的政治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实现日常生 活化,就要将其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思想观念 和行为规范,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思想 行为之中,达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三)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 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24 个字组成的价值准则。它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不 同层面的具体要求。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配合校园文 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而进行。由于教育内容过于知识 化、理论化,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更 重要的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教育模式,忽 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 利于大学生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也只是处于表面的认识,并没有将其内化于 心、外化于行,那么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 心、外化于行呢?其实就是使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 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使得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日常化,并且使教育主体的教 育与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并努力践行。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面 临的不利因素

(一)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消极方面的影响。 其一,多元文化当中极其反动的负面文化对大学生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消极影响。在文化多 元化的发展过程中,负面文化来源较多:西方敌对势力通 过各种途径将其反动、分裂思想言论向我国恶意渗透,成 为在我国危害极大的文化毒瘤;开放背景下在西方国家 盛行的个人主义、种族主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不 良思潮向我国涌来,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 本土存在的反国家反社会主义的人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怂 恿下制造传播有关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 文化,直接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常传播;历 史虚无主义者恶搞历史、对我国主流历史文化的正面影 响肆意消解,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以上 这些极其反动的负面文化虽然在我国多元文化格局中是 极少数,但其危害性极大,给我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二,文化商业化操作 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增加了难度。 的确,市场化过程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带来了强劲动 力,但商业化操作的逐利性,使得文化多元化带有一定的 世俗性。大眾文化成为一种只注重外包精美的消费品, 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因素,商家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常 常将文化进行哗众取宠式的包装,以迎合人们的文化消 费心理,这种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容易误导大学生的 价值观,使他们丧失对现实批判的能力,增加了大学生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难度。

(二)信息网络化带来一定挑战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 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信息 的丰富和庞杂增加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选择吸收的难 度。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海量的信息尤其网络信息的 多变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带来很大冲击和 挑战,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开放性, 这就为大学生的自由价值选择提供了很大可能,在一定 程度上削弱了主导价值观的引领力。信息网络化在为大 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信息极其 庞杂,使得大学生在吸收、整合和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存在 一定困难,也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 常生活的难度。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 实施的信息霸权给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严重威胁。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互联网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互相斗争的主要阵地。尤其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 扬他们所谓的“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企图将 其“普世价值”输入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意识 形态和价值观念采取抵制打压的态度。西方敌对势力利 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少数党员干部 的贪污腐败现象,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以此来动摇人 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青年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 网上出现的这些错误信息容易误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使他们丧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不利于其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的 重要途径

(一)立足日常生活实践,筑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根基

价值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现实生活,启发 人们在实践中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最 终实现知行统一。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相 联系,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素养,使核心价值观真 正“落地生根”。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要采用滴 灌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之以恒地贯穿于大 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和 基本准则。首先,学校要将社会实践的内容纳入大学生 的教学培养方案之中,保证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 相应学分,以此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其次,学 校要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和农村等进行实地调 研,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 谛。最后,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其 与党团主题日活动联系起来,既创新了教育方式,还可以 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这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的活动中,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经过日常生活实践的 浸润变得更加“丰盈”,才能使大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更 好地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抓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关键

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内生动力。首先,勤学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前提条件。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和 时间投入学习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 中不断提升自己。要教育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 我认知能力,从而使其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诱惑。

其次,修德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条件,可以促进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德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根本,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在奉献国家、服务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统一中促进自 身发展。最后,明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 靠保障,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一方面,在 国际社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向我国青年大学 生渗透西方价值观;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负面影响可能引发大学生利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 向。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做到明辨是 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标准,自觉抵制日常 生活中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渗透。

(三)改革课堂教学,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日常生活化的模式

课堂教学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 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涉及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中,从 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转为“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于 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实际能力的提高和思想观念变化等 方面而开展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 的差别造成的价值观认知差异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其次,价值观教学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提升课程的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学生 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切入点,有理有据,讲清讲 透,注重理性与感性教育内容兼顾,在理论知识的基础 上,增加思想丰富、内涵深刻、体现人文关怀和艺术魅力 的教育内容。最后,创新价值观培育的课堂教学方式方 法。将微信、微博、抖音、慕课、易班等引入课堂教学,注 重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的融合,将思想 政治理论课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转变 为探讨式、问答式的双向互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 兴趣。

(四)借助网络教育平台,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载体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在大学生的日常生 活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和 企业、社会团体应该积极规范各自的官方网站,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这些官方网站之中。各种官 方网站除了满足其展示单位形象、方便职员办公、便于沟 通联系等现实需要外,应采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融于 一体的传播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镶嵌到 各自的官方网站中,成为向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只要访问这些网站,必然受到 其弘扬主旋律的正面影响。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 络空间,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网络上经常出现反动、色情、暴力、诈骗、低级趣味等负面信息,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不足,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 导和利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要积极争取公安、 文化、网信、工商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加大網络不良信 息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空间,为大学生的网络 生活护航。最后,高校应积极搭建网络互动平台。鼓励 教职员工通过微信、微博、QQ、论坛等新媒体“微平台” 与学生互动,分享和评论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信息。通过互相点评、分享信息等方式,促使其真正融入 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之中。

(五)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合力

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 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 会共同发挥作用。首先,学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 活的主要场所,要重视运用主流价值观念来丰富校园文 化生活,“高校要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培育校园文化主体,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4]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校史、校训、校风,彰显校园文化 建设的人文魅力,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其次,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最初环境,也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 领域,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要借助家庭 文化,使其融入家风之中,因为“家风是生活化的典范, 作为家庭文化的生活化表达,它落细、落小、落实于家庭 成员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们的待人接 物、明理处事之道。”[5]  新时代既要注重每个家庭成员的 个性张扬,还要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包容、和谐平等 的关系,将这些优良的品质传递给大学生,滋养他们的心 灵,达到情感共鸣。最后,整个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 家长与社会相关方面的参与,形成相互协调的统一体,营 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 面,学校可以借助家长与社会协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工作,使家长和社会了解并支持学校的教学情 况,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 [N]. 人民日報 ,2017-10-18.

[2] 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14. [3]( 德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一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4] 栢路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综述 [J].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 ,2019(2).

[5] 赵子林 , 陈丽莹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家风路径 [J].华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

作者简介:高婉玉(1993—),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单位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

思想政治教育。 陈敦山(1971—),男,汉族,陕西山阳人,西藏 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