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斯大林对城乡关系的认识

2020-06-08 10:55张宥澈
西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城乡关系斯大林列宁

摘要:列宁、斯大林通过分析俄国现状和城乡社会矛盾,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苏俄化”改 造,形成了列宁、斯大林城乡关系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除了受到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影响,还受到俄国 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等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和与俄国“民粹派”长期思想斗争经验积累的影响。它既是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消除俄国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要求,不仅对指导俄国工农联盟具有实践意义,而且 也为其后继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列宁;斯大林;城乡关系

中图分类号:F09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023-03

列宁、斯大林继承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分析俄国革命和建设时 期城乡对立的状况,清晰地认识到俄国在资本主义条件 下,城乡对立具有其不可消除的特性。他们继承和发展 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领导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革命的 思想,并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消除俄国城乡对立的现实 中。他们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现状,提出要消灭 城乡对立,使城市和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发展水平日益接近。列宁对俄国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最 早可以追溯到《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一文中。俄 国十月革命前夕,列宁统一了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思想,为 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路线指明了方向。列宁为了实现俄 国工业和农业的社会化改造,提出了以马恩合作制理论 为基础,在俄国城乡依次建立工农合作社。斯大林在列 宁的合作社基础上,提出把小农户转为联合农庄制的发 展道路。此后,俄国进入农业集约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举的城市发展时期。本文仅就列宁、斯大林对城 乡关系的认识作一探讨。

一、列宁、斯大林城乡关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农奴制度与同时期西欧发达 国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滞后性。 直至 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废除 了农奴制度,使农奴成为“自由人”,自此俄国出现以农 村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新型农村居民”,形成以商品经济 和资本生产占统治地位的基础。列宁认为,俄国农业商 品经济和资本生产的发展虽然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步调 不同,但不可否认其同样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同样推 动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将俄国的“务农者”转变为“手工业者”,使大量“务农 者”从之前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俄国农业科技化改造,提高了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水平,使俄国形成工業化大规模农 业生产的格局,为建设苏维埃国营农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带动了商品农业的发展, 刺激了俄国家庭手工业的转型,直接影响着俄国城乡人 口的比例,使城市中工人的比例不断升高,工人阶级成为 改革后俄国一支愈发壮大的社会力量。与其他国家不同 的是,俄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是“跳跃的,经历着环境、 联系与关系的突变”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突变”的特 征,俄国工人阶级更容易接受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 脑,这也是为什么俄国能够成功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并成 功建成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国家的原因之一。

列宁曾预测俄国革命可能出现的两种发展基本的路 线和结局,第一种是继续延续“旧地主经济”,慢慢地变 成纯粹资本主义的“容克”经济,第二种是“用革命的 力量摧毁旧地主经济”,由工役制最终过渡到资本主义, 使小农经济自由发展,这种小农经济剥夺了地主阶级的 土地,使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有利于农民的发展。无论 是采取哪种发展路线都不能单单靠引证马克思主义关于 某一时期的论述,而是应该紧密联系俄国社会发展的实 际特点和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列宁根据马恩城乡关系 理论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城乡之间存在的实际矛 盾与对立关系,从而对实现城乡融合进行了论证和构思。

二、列宁、斯大林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来源

从理论来源看,列宁和斯大林关于城乡关系思想的 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影响,除了受到马克思主义城乡关 系理论的影响,还受到俄国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等对城乡 关系的研究和与俄国“民粹派”长期思想斗争经验积累 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影响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列宁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在喀山大学学习期间参加了喀山的马克思主义 学习小组,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点进行研讨学习,并 开始研究《资本论》一书。为了更加直观地理解马恩 的理论著作,列宁开始学习德语,随后完成了《共产党 宣言》俄文译本。1893 年,列宁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 分析俄国农民分化的情况,用俄国现实情况论证马克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 产增长地快”这一重要论述。在 1900 年,列宁完成了《俄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的写作。在《俄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中,他分析了马恩对小农业和现代农业危机的 看法,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二)批判俄国资产阶级学者理论

1893 年,列宁在《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中对 波斯特尼柯夫所著《南俄农民经济》一书进行评价,列 宁认为波斯特尼柯夫在《南俄农民经济》书中没有从 本质上认识到在乡村村社中存在的剥削现象,没有正确 认识到“农民经济的变动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特定阶段 中出现的”事实。列宁对俄国农民的贫困做出实际论证, 并反驳了波斯特尼柯夫的相关观点,分析认为俄国农村 是存在资本主义成分的,他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材料说 明资本主义关系在俄国农村是怎样发展的,资本是怎样 侵入宗法制的村社,从而彻底否定了民粹派的说法。在 此基础上,列宁指出农民中产生经济利益斗争的主要原 因是存在着一种使市场成为社会生产的调节者的制度。

(三)与“民粹派”及“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斗争

1883 年,俄国境内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 动解放社的成立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创造了 前提条件,但是当时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没有同无产 阶级的力量联系起来。1894 年,列宁以《什么是人民之 友》向“民粹派”发起进攻,他指出:“民粹派”阻挡了 俄国工人运动的前进道路,阻碍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民粹派”否定俄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本主义成分, 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没有站在无产 阶级立场上。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指出: 民粹党的理论是在瓦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俄国资本 主义侵占工业,占领了农村,改造了俄国地主、农民和农 业。列宁对俄国出现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了论 证,分析了俄國资本主义的命运。列宁还对以司徒卢威 为代表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合法马克思 主义”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宣扬资本主义完美论,其 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内在矛盾”的说法其思 想本质仍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列宁、斯大林城乡关系思想的逻辑线索

列宁斯大林通过分析俄国现状和城乡社会矛盾,实 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苏俄化”改造。

(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1.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粹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认为知识分子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否认无产阶级的先进作用。“民 粹派”代表了小资产阶级利益,认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因 素是因为干预导致的,俄国乡村的发展应该以村社为单 位,走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在《俄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批判了“民粹派”很多错误观点, 对“民粹派”提出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进行了 彻底批判,认为“民粹派”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它根 据俄国工业和农业实际状况,并阐述俄国走向资本主义 道路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然而,列宁认为在农民分化过 程中要使农村资产阶级成为农村的主人,他始终辩证地 看待俄国资本主义的问题,认为俄国资产阶级使得俄国 农业具有“买卖和商业”的性质,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界限逐渐变得明确,资本主义市场也逐渐走向成 熟。随着资本化进程的推进,俄国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 为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带领其他一切被压迫阶级 一道前进”创造了先决条件。

2. 俄国城乡分离的必然性 列宁指出,俄国革命建设结果必然导致城乡分离和对立。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 俄国工业化的发展刺激了劳动要素从农业流向工业,这 种流动导致工业和农业分离,虽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 市的规模,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导致城乡之间的 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是以牺牲农 业为代价发展工业,牺牲乡村为代价发展城市,以城市 发展优于乡村发展,以工商业财富优于农业土地财富, 这样又进一步使城市和乡村彻底分离和对立。从另一 个角度看,农业生产是具有固定产出这一属性,农业生 产的固定产出又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工业却不同与 农业,工业生产相较于农业生产具有更小的限制,可以 进行较大规模的发展。因此,列宁指出,农业落后的生 产形式、缺失的生产要素以及城市对农村地力的剥削、 工农业在产品交换中的不平等等因素都导致城乡之间 的差距,进一步导致城乡分离和对立,因而在俄国城乡 分离有其必然性。

(二)消除俄国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要性

1. 影响经济发展 俄国生产模式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打破了原有的城乡格局。一方面城市吸引农村社会资源不断流出,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停滞。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是以城市为核心的,这就造成了商品 市场的不平等,城市剥削农村,使城市和农村发展两极 化,城乡格局的改变势必影响俄国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分析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对城乡关系带 来的影响。他认为工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市场,需要农 业生产带来原料供给和生活资料供给,农业发展是工业 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工业能够提 供农业所需要的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为农村农业的发 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斯大林认为工业和农业应该紧密 联系,建立平等关系、互通有无,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循 环,而城乡的分离与对立阻碍了这种互通关系的形成, 并将影响俄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影响政治稳定

1920 年,苏俄政府取得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但 因战乱导致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缓解战后粮食危机, 苏俄政府出台余粮征集制度,这种以强制手段占有农村 粮食的政策引发了农民的集体反抗,俄国各地发生多起 农民暴动,城市和农村的对立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整个俄 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列宁提出用粮食税制度代替 余粮征集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不满情绪,标志 着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他倡导农民与工 人结合起来,成立工农联盟,通过建立工农联盟,解决由 城乡问题带来的政治不稳定因素。

3. 导致农村文化落后 随着社会各类资源不断涌向城市,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农村先进文化底蕴流向城市,但 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却无法进入到农村。列宁认为 城乡分离和对立是导致俄国农村文化落后的原因之一, 农村文化的落后使农民思想闭塞,无法接受新鲜事物更 迭。当时正值思想运动空前盛行、各种科学技术不断进 步的时期,而农村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城市。当时俄国 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落后的文化素质影响了农民政治 觉悟和革命热情,严重地阻碍了俄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文化素养的缺失使农民只能看 到眼前既得利益,忽视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 和长远利益。农民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不能从思 想和行动上自发维护自身的政治权利。列宁清楚地认 识到农村文化落后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对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来讲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俄国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城乡问题,不断带动农村文化 和科学技术发展。

4. 消灭城乡对立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列宁认识到城乡对立对政治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他提出在共产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必须消除城 乡对立,只有消灭城乡对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斯大林 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时强调工农业应协调配合、相辅相 成,但在苏联发展建设过程中,工农业由于从事的生产 主体和利益分配差异出现了对立,只有消灭工农对立和 城乡对立,才能实现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列宁和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者,没有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将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同俄国实际状况相结合,对俄国革命形势做 出正确的指引,开启了马克思主义苏俄化进程的篇章。 列宁、斯大林的城乡关系思想在革命时期对指导俄国工 农联盟具有实践意义,使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 利。列宁、斯大林及其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坚持用科 学的、辩证的态度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留下了很多教训,但也取得了革命和 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马恩城乡关系理论的苏俄化。 列宁、斯大林的城乡关系思想为其后继者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宝贵经验,对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也有重要指导作 用。

参考文献:

[1] 徐芹 . 列宁早期城乡关系思想探析——关于俄国资本主义 发展过程中的成立对立问题 [J]. 汉江论坛 ,2009(12).

[2] 叶南客 , 李芸 . 现代城市文明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 城市观的四重理论理论论述略 [J]. 社会科学战线 ,1992(3).

[3] 余良早 . 论列宁发展苏俄农村和农业的重要思想 [J]. 马克 思主义研究 ,2006(8).

[4] 余良早 . 列宁与苏俄三个时期的三种工农联盟 [J]. 河南师 范大学学报 ,2007(5).

作者简介:张宥澈(1995—),女,汉族,吉林四平人,单位为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城乡关系斯大林列宁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斯大林军事学术的几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