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0-06-08 10:55陶芙蓉王世杰崔月芝张永春
西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双一流

陶芙蓉 王世杰 崔月芝 张永春

摘要: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双一流”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的 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学位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完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课程 体系偏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提出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基地推广、导师团队建设、评价监督机制建立、宣传力度加 大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为更好地贯彻“双一流”建设方针,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

关键词:“双一流”;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050-03

2017 年下半年,教育部等三大部门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开启了全 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 一流”)的新征程。2019 年,山东省通过顶层设计强化、 体制机制完善等措施,全省上下倾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与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在此背景下,创新高水平应用 型研究生教育成为山东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突出特 征,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点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是建 设“双一流”的基本要求。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是化学工 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拓展专业,为尽快适应山东省乃至 我国经济发展对接高水平高层次领域人才的需求,经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从 2012 年开始招收化学工程专业 学位研究生,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专业能力较强、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承担能力强、 职业素养良好的高水平高层次创新应用型工程技术类人 才。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掌握化工学科领域的 基礎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较 强的能力和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实施、管理等能力。但是,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急需改进的 地方:从宏观上看,专业学位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完 善、学校的发展及自身特点与专业学位不匹配;从微观上 看,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实 践教学平台缺乏、课程体系偏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的督导、监测和评价等过程没有落实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基地推广、导师团队建设、评 价监督机制建立、宣传力度加大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化 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为更好地 贯彻“双一流”建设方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建设以提高应用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图 1 给出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传统学术型 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区别示意图,通过对比发现,专业 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简单模仿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 的培养模式。山东省大部分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 培养过程中,重理论知识轻应用实践、重“两头”(招生 与学位)而轻“过程”(培养)、重科研轻课程的倾向比 较明显。另外,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很多高校 “因人设课”现象存在,授课内容相对陈旧,课程质量差; 研究生课程“本科化”较为严重,研究生上课积极性不 高。基于这些问题,在课程设置上,省内高校应打破传统 学科培养模式,充分表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领域学科的特点,做到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根据化工企业及行业特点,重点开设交叉特色课程和前沿学科课程。在 设置专业学位课程时,必须坚持行业必需且实用的原则, 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增设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上课模式不应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需加强企业合作办学模式,采用专业学位研究生“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即在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与工程类项目的研究与 开发,引进或邀请企业或行业中化学工程前沿技术领域 资深学者或专家,走进高校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享实践 教学化工技术的奥秘;企业经理或技术人员将企业生产 过程中实际遇到的科学问题或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 与学生共同探讨关键技术,切实提高化学工程专业硕士 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推广校内外 共建实践基地

历年来,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创新,积极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对接,目前已与 20 余家知名 大学、科研院所等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当前,在 不断强化“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努力 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同时, 社会经济和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及进步对创新型、复合 型、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期待。但是, 目前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应 积极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见图 2)。

2017 年,山东省政府整合原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 科学院等优质教育科研资源,正式成立齐鲁工业大学(山 东省科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 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山东省科学院十余个研究所与 齐鲁工业大学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 究生,可以发挥科研院所横向课题多、企业合作多等优 势,与高校通过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科研项目合作等方 式,与外部机构实现共赢,实现与高校和企业的互动融合 发展。化工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要积极对接高校,主动承 担其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产学研”融合发展,与高校建立长远合作机制,最终形成“教师 + 企业 + 学生”的“一体化”模式。化工企业应支持高校教师和化工专业学位 研究生参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为企业生产环节技术 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或专业咨询;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只想通过合作获得企业的资金、资源等好处,自己却不愿做更多”的错误理念,与企业协同合作,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化工行业与科研机构也应积极对接,通过项目合作、课题 共享、共同培养等模式,在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探索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完善导师团队成员遴选 机制

“双导师制”是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的 新型培养模式,意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由高校导师与企 业技术人员、或科研院所副高级以上研究员共同承担,最 终实现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习实践的协同互补,达到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建设途径如图 3 所示。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为进入全国“双一流”高校行 列,对论文数量、专利授权等指标要求很高,相应科研奖 励提高,这样就出现了高校教师热衷于发表论文、申请专 利等,忽略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问题。目前,很 多高校并未执行“双导师制”,化工专业学位指导教师仅 为校内导师,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完全相同, 毕业要求及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完全一致。针对专业学位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团队的科研环境和人员组成, 由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校内教师担任主导师,负责制 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落实团队成员责任等工作;由校外 企业或科研院所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校外副导师。 自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合并以来,专业学位研 究生的共同培养初见成效。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 验,长期从事技术研发,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 实践平台,这一举措弥补了单一导师指导学生带来的知 识面及专业领域狭窄的缺陷。近几年,齐鲁工业大学(山 东省科学院)积极引进高水平博士,年轻导师的加入提 高了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科导师梯队建设。

四、建立学位评价和监督反馈机制,完善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主要以实践性、 学术性和成果转化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专业学位 研究生要学以致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理解 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 在创新性实验研究的工作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再次,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大赛、 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实验研究成果化。基于以上需求, 高等院校应积极更新修改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要 求与标准,强调应用性及创新性,打破以发表高水平文 章、发明专利授权作为获得学位唯一标准的传统。专业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当注重教学和教研等应用性研 究,强调作者掌握专业技能、完成横向课题、获得相关奖 励以及实践探索的创新,提出创新创业性教研理念,展现 教研学术成果的实用价值。另外,高校应多听取企业及 科研院所等培养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及建议,这将 对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扩展专业学位宣传力度,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对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了解 不多或根本不了解,考研报名时比较盲目,大部分本科生 认为,考数学就是专业硕士,不考数学就是学术型学生。 因此,各高校要积极执行“走出去、多交流”的原则,科 研院所的科研团队负责人或科研副院长要进入高校进行 宣讲,使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理念具有更准确、 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另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设 施,加大宣传力度,可使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主管部门有关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政策,使学生 认识到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吸引更多更好的生 源。为积极实现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向世界一流 大学靠拢的目标,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专业型人才, 近几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全面展开与国 外知名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积极 推進各种形式的国际化协作,如双学位项目、合作办学、 短期游学、学生互换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外优质化学工程 类教育资源,学习其先进办学及培养理念,改进完善培养 模式,为实现完善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

六、结语

在“双一流”院校建设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探索新形势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 式改革方案,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团队协 作好、科研水平高的“四强”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专业 学位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提升 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秀峰 , 高益民 . 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结构及其专业性 特征 [J]. 现代教育管理 ,2014(5).

[2] 金哲洙 , 朴永春 .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及满意度分析 [J].延边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9(52).

[3] 邢梦喜 , 于庆东 .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J]. 教 育现代化 ,2019(65).

[4] 仇鹏飞 , 吴俊 , 卞清 , 邹冬云 .“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 课程体系建设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9).[5] 方岱宁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 [J].北京教育 ( 高教 ),2018(1).

[6] 薛勇 , 薛宇 , 颜玉 , 季庆辉 , 于凤杰,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J]. 中外企业 家 ,2017(1).

作者简介:陶芙蓉(1984—),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制药 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木质纤维素类生物 质的降解、改性与应用研究。 王世杰(1980—),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博士,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制药 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响应高分子的 设计合成研究。 崔月芝(1968—),女,汉族,山东莱阳人,博士,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制药 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材料化学 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张永春(1978—),女,汉族,山东成武人,博士,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制药 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物分析的教学 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宝林)

基金项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校级教研重点项目“科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编号:2019zd11);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编号:SDYAL19116);齐鲁工业大学(山 东省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化学工程为例”;山东 省高等教育本科教改项目“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药物分析为例”(编号:M2018X074)

猜你喜欢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双一流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浅谈对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思考
论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