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也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连云港市灌云县作为苏北跨越式发展的典型县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内化于心,切实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守好绿水青山的政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绿色发展”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把“美丽中国”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特别是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他深刻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的明确定位,既充分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又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治理好生态环境,守护好绿水青山,让灌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美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中一个要义就是要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让绿色发展成为发展中的普遍形态。灌云山海相拥,境内灌河、盐河、善后河、五灌河等多条淡水河流纵横交错,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优势明显。灌云再也不能走过去那种过度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度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度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必须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城市转型的重大机遇,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真正让绿色成为灌云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可能需要上千年、上万年、上亿年时间,而对它的破坏则可能只是几十年、几年甚至是一朝一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老百姓已经实现了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清洁空气、洁净饮水、安全食品等优质生态产品,正在日益成为广大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关系到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我们必须以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底,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实到位,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二、外化于行,努力写好灌云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齐心协力,爬坡过坎,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用好产业“加减法”,书写转型发展最深刻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抓保护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必須准确把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始终突出绿色发展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推动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向“高效能、低耗能、低排放”的生产模式转变,努力走出高质量发展的灌云道路。一方面,减少污染企业存量。过去的灌云可以说是“化工大县”,化工产业占据全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由于临港产业区建园初期门槛较低、监管不严,引进的化工企业大多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小化工企业,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逐步凸显,成为灌云高质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灌云县坚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按照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持续发力推进化工园区专项整治,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化工企业从最多的141家减少到2018年底的82家,到2021年底力争淘汰退出企业不低于70%。另一方面,加大绿色产业集聚。严控用地比例关、企业准入关、项目质量关,坚决按照省、市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关联、投资强度、资源消耗、污染控制、建设强度”的“五项门槛”审批新上项目,决不新上一个环保安全不达标项目。充分依托灌云独特的交通综合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河联运枢纽中心,加快打造以华能智慧能源基地为龙头的新能源、以临海新材料为支撑的新材料、以鹰游纺织为核心的高端纺织、以紫燕食品为主体的健康食品、以轨道交通为拉动的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链,逐步实现低端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集聚。
打好环保“攻坚战”,书写污染治理最过硬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要求,“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当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灌云县紧紧围绕群众最关注的生态热点话题,全力解决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致力打造生态绿色家园,切实提升老百姓真正享有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扎实开展蓝天保卫行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预警和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工地扬尘、柴油车船、燃煤排放、秸秆综禁、“散乱污”企业整治、“降尘治车”等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完成燃煤小锅炉拆除任务,全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平均浓度为连云港全市最优。二是扎实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国省考断面和重点水功能区水质持续稳定达标,灌河口设立的12个监测点海水水质全部达标,多年绝迹的燕尾港特产“四腮鲈鱼”重回燕尾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污染防治,禁养区养殖场全部关闭拆除;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区黑臭水体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2018年全县河长制工作荣获连云港市综合考核一等奖,并荣获市优秀总河长最高奖——金鼎奖。三是扎实开展净土壤修复行动。严格落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因地制宜做好污染土壤治理工作,大力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详查,全面抓好工业固废及污染地块专项治理,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常态化监管和药肥减量工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绘好城乡“新画卷”,书写生态宜居最靓丽的答卷。各级各类城市创建是地方政府从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灌云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开展城乡创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围绕加快补齐人居环境突出的短板问题,以加大对水、电、路、气、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抓手,推动人与自然之间、城乡资源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逐步实现生态宜居这一目标。一是全面启动城市同创。紧密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生态园林城市以及大伊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升级版打造等工作,以“山清水秀,绿色屏障”为目标,着力构建“水、路、绿”三网并行的城市绿网生态体系,建设内部“成网”、外部“成环”的生态绿色城市。并先后创成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县城、省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创建也顺利通过综合评审验收。二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学习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突出抓好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工作,深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完善农村道路网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9年国家卫生乡镇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6.5%。三是深入推进绿化造林。以创建省“三化”示范县和助力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2016年以来,全县面上累计完成成片造林5.4万亩,新建沿海防护林1.5万亩,新打造省级绿化示范村及“三化”示范村40个,培育栽植珍贵用材树种和优质乡土树种350万株。2018年、2019年,灌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苏省“三化”示范创建工作先进县。
做好治理“长效化”,书写生态建设最持久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指明了生态环境治理之道,对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形成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灌云县结合县情实际,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推进、舆论宣传、压力传导等制度体系,全力构建全县上下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高位运行的组织推进机制。为确保污染防治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灌云成立了县生态文明建设、化工整治、秸秆综禁、“降尘治车”蓝天保卫一号行动、饮用水源地集中整治、河道“两违”专项整治等一系列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組长。制定生态环境高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如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全面建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政委和总河长的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网络体系,扎实推进全县2条流域性河道、2条区域性河道、17条县级骨干河道、129条乡级河道、304条村级河道的保护、治理和管护工作,全县共落实河长536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均在门户网站公示,实现全县河道全覆盖。二是形成高调的宣传舆论氛围。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既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任命,也是每个人的梦想。灌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依靠人民大打一场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战争。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各类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把生态保护纳入县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在县四套班子“一班人”当中形成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统一共识,在各乡镇(街道)、部门主要领导“一层人”当中形成合力攻坚的强大力量,在全县群众“一群人”当中形成全民参与、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35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中共江苏省灌云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