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恒
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注定让2020年成为十分特殊的年份。这个时代,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大战”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考”双胜利,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也推动乡村发展和“三农”工作悄然发生深刻变革。
推动乡村治理变革,从“乡土熟人社会”到“群防群治网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也是复工复产的第一线,是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农村地区春节期间返乡回乡人员多、来源复杂、流动频繁,节后又恰逢春耕备耕和春季农业生产关键时期,加之地广人众,医疗水平相对薄弱,乡村治理能力在这个时候尤为关键。农村是熟人社会,具有天然自我保护属性,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群防群治”效果明显。疫情发生以来,江苏省各地细化网格化防控措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排查中,村民主动报告、镇村网格排查、群众提供线索,全面梳理、不留死角;管控中,干群结合守住村庄和隔离户“两道门”,严防关联人员外溢;宣传中,引导村民强化自我保护、参与群防群控;复工复产后,聚焦农村就业外来人口、返岗农民工等重点人群,聚焦企业工地、基地园区、出租屋等重点场所,落实安全措施。这种“群防群治网格”,激发了村民在危机境遇下守望相助的善良本性,也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丰富了内涵。要把握农村熟人社会特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作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多级联动推动要素下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推动环境整治变革,从“清洁乡村面貌”到“改变农民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疫情防控期间,江苏省在全国最早打响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在防控“十个要”具体要求中明确“环境卫生要整洁”,在倡导农民群众做到“八个要”中提出“清扫庭院要勤快”,全省共722万人次参与,累计清除农村垃圾等515万立方米,18余万保洁人员在农村一线保证了日常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从源头铲除病毒滋生环境。在此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自觉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主动清理自家庭院,积极参与乡村清洁,对净化环境和防控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既是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的过程,也是引导教育农民的过程。要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放到突出位置,普及健康卫生知识,逐步改变农民传统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将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比创建,完善村规民约,由表及里、潜移默化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摒弃陈规陋习,倡导绿色健康,让“好习惯”带来“好民风”,“新风尚”创造“新环境”。
推动营销手段变革,从“传统市场流通”到“电商网红直播”。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疫情之下,特别是防控初期,因用工短缺、物流不畅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鲜活农产品出现滞销卖难,与之相对的是居民控制外出,蔬菜、禽肉等生鲜农产品刚性需求较大,这种现状让本就方兴未艾的电商快速发展,“三新”成为新时尚。手机新农具,知名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微信团购、视频直播卖货,动动手指就让农产品销往大江南北,沭阳县有农业网商3.5万余家,“中国淘宝镇”12个、“中国淘宝村”86个,平均每秒9.2件快递发往世界各地。网红新农人,“网红”“直播”大热影响着各行各业,越来越多新型农业主体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连云港市赣榆区渔民利用快手平台销售海鲜,最多的有近50万粉丝,全区网络直播农产品销售商户超过5000户。电商新农业,网红、视频直播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全省农产品网销以年均20%以上增速发展,2020年1月份同比增28.7%。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互联网+”带来的营销手段和流通格局之变已成趋势,也将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推动指导服务变革,从“面对面手把手”到“不见面可视化”。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往年此时,农民早已在田间忙碌、抢农时忙农活,农技人员早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2020年受疫情影响,无法“面对面、手把手”,运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平台的线上技术指导服务全面推开。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APP组织2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477个专家团队,为全省33.1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远程线上指导,疫情以来不间断发布各类防控要求、科学防护知识和技术指导意见,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370万次,在线答疑1600多条,实现了“专家不见面,技术送上门”。这种“不见面”方式,也应用到了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广播电视、“农村远程教育网”在线学习平台、“云上智农”APP等疫情以来累计线上培训457期,上线在线课程538个,515名专家讲师参与,学习人数近10万人,其中直播培训126次,农业专家变身“网红主播”。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线上指导”“云端课堂”仅仅是个缩影,必须顺势而为,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5G等融入农业农村,推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
推动就业创业变革,从“外出打工务工”到“就近就地增收”。2020年是农民增收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江苏省有农村劳动力2580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就业的1870万人左右,一季度疫情防控导致不少劳动力出不去,特别是春节后本是返岗返工高峰期,受疫情防控影响,不但跨省务工难,有的地方甚至跨县跨乡都比较难,对农民增收造成很大影响,与此同时复产复工出现用工缺乏。江苏多措并举,出台政策措施,开展指导服务,关注复工主体用工岗位需求,开发临时性、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既解决了疫情防控人员流动少、复产复工和春季农业生产用工需要,也促进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离不开人,近年来不少外出就业人员选择回乡,此次加上疫情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意愿明显增强。要科学有序加大引导,关注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岗位需求,立足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参加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造项目,不误农时投入春季农业生产;加大政策支持,鼓励领办创办合作社、家庭農场、电商主体等,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让农民群众不离土不离乡增收致富,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推动工作方式变革,从“派任务要表格”到“定向随机暗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耗费基层精力,困扰基层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大战”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考”、实现双胜利,必须破除形式主义积弊,减少文件会议,减少简单派任务、多头要表格,改进督查检查方式方法,进一步为基层减压减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中,江苏省建立了定向常态化随机调研机制,组成13个工作组“一对一”定向13个设区市,通过“四不两直”暗访、手机微信联系等方式,不增加基层负担,不影响地方正常防控,摸清一线情况、解决地方困难,发现存在问题、推动措施落实,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问题100多个。为压紧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定向随机调研督导机制已延伸到江苏粮食生产和恢复生猪生产中,实行省、市、县三级分片常态化督导,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这种工作改变,变的不仅是方式,更是作风。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