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刚 张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包括高校师生在内的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谱写了一曲曲全民战“疫”的英雄赞歌。社会重大事件是加强思政教育、推动大学生成长跨越的重要契机。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深入的切身参与,为思政工作实现感染性、实践性和穿透性的教育场域叠加提供了坚实的载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将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情感认同和行为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应把握特殊时期、特殊情境、特殊契机,深入开展防疫抗疫的思政教育,这既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优化高校思政工作长效机制、提升思政工作时代性与实效性的重要契机。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处置过程中,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学运用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政工作贯穿于疫情防控全过程,如何探索思政教育介入社会重大事件的科学机理,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现实命题。
一、全民防疫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支持。”[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同心协力防“冠”,众志成城战“疫”,坚决贯彻党中央“坚定信心、群策群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共产党员奋勇争先,医务人员奋战一线,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基层工作者奋守岗位、无私奉献,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广大青年学生作为这场全民抗疫的见证者、践行者和受益者,始终心系疫情防控,通过志愿服务、舆情引导等方式投身疫情防控,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将个人意愿和国家命运深度融合。这些生动案例和积极因素,客观上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创新载体和實践动能。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突发公共事件,一直都是从反面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虽然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事件短时间内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并给人们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带来深重灾害,但从长远看,人类发展史上的任何一次灾难都没有将人类摧毁,反而激发了人类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决心和勇气。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时期内打乱了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在这场特殊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中,全面部署、全体动员、全民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成效显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与此同时,这场战“疫”也暴露了我国在国家制度、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经验与教训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必将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同时,这场战“疫”也书写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科书”,其中所记录的典型人物、突出事迹和真实场景令人难忘、催人奋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伟大“战争”,其重要使命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场突然而至的社会重大事件,是国之危难、民之不幸,但抗击疫情却成为新时代鲜活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成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尤其对于受多元社会思潮交融交锋、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影响,误陷迷茫困境的青年学生而言,这恰恰是引导其拨云见日、接受洗礼的难得机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教育素材,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实践,引导青年学生从共产党员的挺身而出中真切感受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医务人员的最美“逆行”中真切感受其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敬业担当,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战中真切感受其同舟共济、砥砺奋进、不畏险阻的民族精神,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真实、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有利于直抵青年学生心灵,砺其心志,催其奋进。
二、社会重大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困境
美国新教育运动的倡导者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现代教育应该实现“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无疑是一次典型的社会重大事件。推动社会重大事件融入思政教育,是近年来思政教育的重点,但二者在融合互通方面的实践和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介入机制上存在壁垒和困境。
内生动力不足。社会重大事件和思政教育存在相互补充和正向激励的功能,但依托社会重大事件进行思政教育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一方面,思政教育和理论传播侧重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的阐述和传播,忽视了针对社会重大事件开展有针对性、目的性、指向性的专题教育。另一方面,依托社会重大事件挖掘的教学资源,存在内容迭代快、教学目标弹性大、评价和激励机制不足等内生困境,影响了思政教育的组织实施和工作机制的生成。
协同机制缺位。传统思政教育依托专业教研机构或专任教师有序开展,保障了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独立性、完整性和专业性。但针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思政教育往往涉及多个领域,不同学科领域交叉渗透,仅依靠专业机构或专任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和提炼。当前,思政教育供给仍局限在单一的学科领域,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和内卷化倾向。依托社会重大事件开展思政教育,需要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共同支撑,甚至校内外有关力量的协同配合。只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校园思政与社会思政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才能构建起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大格局。
教育方式固化。当前,思政教育仍以单向讲授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缺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忽视了价值主体的特殊性、差异性和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从教育学角度来讲,只有不断增加思政教育的精度、力度和温度,才能切实提升思政教育之于学生的亲切感、认同感和获得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高校师生是疫情群防群治的重要组成力量,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感悟。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个社会重大事件开展思政教育,在方式上应凸显出实践性、互动性和启发性,方能产生共鸣、引发共振、形成共识。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社会重大事件的路径探析
作为社会重大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产生和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内外环境和主体状态不断演化,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不断产生。思政教育介入疫情防控,必须充分把握事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以精准的切入点源和有效的介入方式,发挥思政教育的主体作用。
在事前防范阶段,构建思政教育介入社会治理的常态机制。思政教育对社会活动开展、运行与调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活动中的治理工作需要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与引领。思政教育介入社会治理工作并不是零散单一、杂乱无序的,而是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内在衔接的系统工程。既包含了思政教育对社会治理主体的功能,也囊括了对社会治理对象的功能;既有对社会治理的理论指引,也有对社会治理的机制约束。思政教育从思想灌输、资源整合、价值引领、道德教化、心理优化、关系疏导、利益协调、矛盾化解、舆情控制、活力激发、监督治理及评估反馈等方面入手,并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法律规约、行政调控等方式相互配合,能够最大限度释放思政教育的社会治理功效,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重大事件与思政教育互为促进,前者为后者的提质增效提供创新载体,后者为前者的良性发展提供思想导向。因此,构建思政教育介入社会治理的常态机制,既是发挥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本质所在,也是构建思想预警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前期预警不足,加之病毒传染力强、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等客观因素,导致疫情扩散。在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通过思政教育凝聚广泛共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配合,迅速构建了严密的防疫防控体系,强力阻断疫情扩散,这也是思政工作值得深入總结的成功实践。
在事态发展阶段,发挥思政教育在社会重大事件中的协调导向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在马克思看来,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与实践作为“武器的批判”都同样重要,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党和国家的建设经验反复证明,越是困难的时候,思政教育越能提供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
由于人之存在的复杂性、发展性与多样性,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认知和情感,因此,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生活习惯、情感表达与行为实践,很难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思政教育通过知识灌输、理论疏导、思想启迪,按照理性认知、情感感召、行为实践等梯次展开,强化理性的认知教育,关切感性的体悟教育,注重行为养成教育。引导个体以理性思维客观认知人与个体、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升情感体验、意志磨炼、价值指引。引导个体将思想道德的思想认知与情感认同、道德习惯与道德意志有机融入现实境遇,实现教育的认知规范与实践准则的内在协调与统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依托思政教育的引领和激励功能,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坚守“防控一线”。无数师生投身信息排查、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等防疫抗疫的“第二战场”,为防疫的组织动员、政策宣讲、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实践支持。因此,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高校紧跟形势发挥思政教育的社会动员和协调导向作用,是其介入社会重大事件的重要途径。
在事后总结阶段,强化思政教育在社会修复中的价值引领功能。思政教育是社会群体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影响,使其生成特定社会或某一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显而易见,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替代或超越的功能。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就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运用教育、动员、启发、批评、监督等方式,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思政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引领也必然以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样态、新的形式得以呈现。
处置社会重大事件是反映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一面镜子。疫情防控结束后积累的经验教训,是改进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修复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宝贵资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认真总结经验,力求探索规律,及时凝练出富有政治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由于此次疫情防控对师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次生影响,高校要强化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思政教育的精神和心理修复功能,发挥其在思想指导、价值引领和心理疏导等方面优势,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等,为社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5.
[3]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4:154.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99.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19JDSZ1019)、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19JSJG56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