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菊根
摘 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生物教学渗透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生物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提出生物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建议,指出只有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才能让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法治教育;教学策略;法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5-0029-02
中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法律的认知及自觉守法的意识,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教师传授等方法加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而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规律的基础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很多的法律知识。教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学生法治观念,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法治观念的优秀人才。
一、生物教学渗透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认识不到法治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不重视教学中的法治渗透工作。(2)部分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全面、不透彻,不能挖掘出生物课程教材内的法治教育渗透点。(3)教师单纯地将法治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的教学,教学方式枯燥、乏味。(4)部分教师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生物不属于中考考试科目,在生物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更不在应试范围内,占用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时间,不值得推荐。为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査,还有一些教师对生物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流于形式,不注重效果。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手段和谋略,旨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任务充分完成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的能力。
1.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问题提问学生,让学生查阅教材及课外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近亲结婚后生下的患遗传病孩子的照片或播放“近亲结婚的危害”相关视频,让学生在有力证据下发现近亲结婚的危害。然后,教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关于“禁止结婚的情形”讲述给学生,并利用家族遗传图谱设计某种疾病的发生概率计算题,让学生在数据的鲜明对比下将这些内容具体化、直观化,这不仅加强了对这一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充分明确了法律的权威性。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接受该知识点内蕴含的法律知识,会对自身法律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2.情境教学式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传染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关于人类与某类重大病毒性传染疾病“战斗”的纪录片,从纪录片的图像、数据及人物情感中让学生感受病毒的可怕,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该病毒的成因及预防、治疗措施。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国家关于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政策方针,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等相关法律,使学生将生物知识与法律法规联系起来,加强对自身的行为规范。
3.任务驱动法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法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社会实践和调査活动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社会实践的调查任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查阅资料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实验,对任务内容进行知识体系的整理,在教师批示后进行总结。例如,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及使用情况进行调査。通过大量真实的新闻报道及文字、图片资料数据,提高了学生对转基因产品的认识。
三、生物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建议
1.重视学科教学中对法治教育的渗透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纳入教育考核机制。学校要提高法治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为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提供充足的课时,重视教师教学方法、内容、策略、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2.认真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律知识
教材是根据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与深度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进行充分备课,熟练灵活地运用教材进行知识的讲解,并将知识点提炼成为对学生有价值的、实用的知识。教师要将生物教材中隐藏的、蕴含的法律知识挖掘出来,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传递给学生。
3.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法治教育的渗透
当前,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计算机等,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浏览相关的生物学科知识,并根据知识点搜索相关的知识链接,实现法治教育的渗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搜索的相关内容引申法律法规的知识点,加强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
4.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材施教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識增强、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生物课程中涉及诸多关于生命及环境的知识,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层面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5.教师要学习法律知识,把握法治教育的内涵
教师提高自身的法治修养,具备充足的扎实的法律知识,是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生物教师多为理科出身,对法律的掌握仅限于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不能将法律背后的意义讲授清楚,不能真正地将法律对社会的价值讲解明白。因此,学校要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法律法规,全面了解国家现行的法律体系及相关的政治制度,充分把握法律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法治教育是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提高法治素养及减少犯罪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发挥教育优势,优化素质教育、法治教育理论,完善法治教育在课程渗透中的体系,让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习惯,使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淑云.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01).
[3]王亚平.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