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疫情期间,各地响应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纷纷开始利用网络授课,从小学到大学,甚至一些幼儿园也紧跟“潮流”,将孩子们统统召集到电子屏幕前接受网络教学。这引发了一些家长的担忧:“孩子天天对着屏幕,眼睛能受得了吗?”“是先保证孩子学业,还是先保护孩子眼睛?”记者采访了一位进行网络直播课的英语老师,老师声称:“我自己倒还好,一天也就两三节课程,但是班里的学生们就不一样了,上这么多的课程,还大部分都是对着较小的手机屏幕,眼睛又离得这么近,只怕到开学时,班级里又多了不少‘小眼镜!”
眼睛是人体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视觉器官,屈光系统会根据用眼情况调节眼球长度,使外界物体刚好在视网膜成像,再由大脑进行辨识。如果长期存在用眼不当的行为(如超负荷近距离用眼、视屏时间过长等),会导致屈光系统功能失调,使外界物体的成像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远视力下降,从而形成近视。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个部门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将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近视防控任务艰巨。更何况,0到6岁是儿童视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关注孩子早期视力的保护。在疫情特殊时期,上网课成了唯一的教学形式,那么学业和视力能否兼得?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近视的发生或阻止近视度数的加深?本刊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主任医师韩伟。
电子产品的使用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和自然光源不同,手机、电脑、电视等发出的光線较为刺眼,电子屏幕都存在频闪,也就是说屏幕是在不断闪烁的,需要眼睛瞳孔不断进行收缩来适应,调节瞳孔的睫状体肌肉会一直保持紧张状态,易使眼睛产生疲劳感。由于使用者注意力的集中,使得眨眼大大减少,眼角膜缺少泪膜的保护,引起干眼症等其他眼部疾病。
韩伟医生说,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网络授课的电子产品时,尽可能地选择大屏幕,让孩子离屏幕远一点。如果家里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选择投影仪。投影仪屏幕较大,可以让孩子保持较远的距离,将授课内容投射到幕布上面后,光源经过漫反射会柔和些,相对于其他电子产品而言,对孩子的眼睛伤害较小。
早在2014年,浙江省眼科医院的3位医务人员就拿自己孩子做了4天实验并被新闻报道。实验在保证孩子眼睛的变化是临时可逆、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让3名裸眼视力均为5. 0的6岁孩子分别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液晶电视和投影仪这四种电子产品20分钟,通过对比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和一分钟眨眼次数来判断不同产品对孩子视力的伤害程度。结果发现:
在连续使用20分钟的手机之后,孩子视力平均下降为43.8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平均时间为5.3秒,平均每分钟眨眼次数为7.67次。
在连续使用20分钟的平板电脑之后,孩子视力平均下降为41.7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平均时间为5秒,平均每分钟眨眼次数为4.67次。
在连续使用20分钟的液晶电视之后,孩子视力平均下降为18.8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平均时间为 6.7秒,平均每分钟眨眼次数为9次。
在连续使用20分钟的投影仪之后,孩子视力平均下降为10.4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平均时间为6.3秒,平均每分钟眨眼次数为12.67次。
泪膜破裂时间是反映视力疲劳的重要指标,一般泪膜破裂时间是8~10秒,低于这个值,就说明眼睛处于紧张状态,容易视疲劳。眨眼次数是反映泪膜功能的稳定程度,正常人眨眼频率为15~20次/分钟,低于这个值就说明眼睛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眼疲劳,眼睛干涩、视力下降。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知,在同等条件下,以上4种产品中,投影对眼睛的伤害是最小的。所以条件允许的话,给孩子看投影是最佳选择。
如果家里没有投影仪,可以选择网络电视,或者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是下下策。手机屏幕小字体小,比看电脑、电视“费眼”得多,使用者精神必须高度集中,眼也不眨头也不抬地盯着看。由于孩子眨眼少,僵直于一个姿势,所以眼睛就特别容易疲劳。
韩伟医生强调,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除了距离之外,还要注意电子产品的摆放高度、屏幕亮度、背景光线、使用时长等。
摆放高度将电子产品调整到和自己眼睛同一水平高度,如果是电脑的话,可以在底下垫上几本书。
屏幕亮度屏幕太亮、光线太强会伤害眼睛,孩子平时上网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将屏幕调得暗一些,保证能够看清楚就可以了。
背景光线背景光线不要太暗,与屏幕亮度反差不要太大,避免关灯使用电子产品。在黑暗里玩手机,显示屏与背景的光线明暗反差过大会引发眼睛酸胀、刺痛和视疲劳等不适,当转移目标视线时,会出现眼前发黑的症状。即使躺在床上短时间看手机的话,也不要关灯。
使用时间每节网课时间不要超过40分钟,上完一节课后要保证休息5~10分钟,这里的休息主要是指让眼睛休息,透过窗户眺望远方,多接触一些自然光,或者闭眼休息、进行眼部按摩、热敷等。有些孩子因为上网课的缘故,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比父母平常允许自己使用的时间要长很多,逐渐上瘾,每每上完课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打网络游戏、看动画片等,这样一来,眼睛不但没有得到休息,反而加重了负担。
研究表明,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是导致诸多慢性病的原因之一,久坐不动行为与死亡风险增加存在密切联系。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对人体大有裨益,例如预防慢性疾病、改善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等。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是日常体力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一项针对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中的作用的研究中发现,东亚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高发率与学业压力增大及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以及室内伏案学习负担的加重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会影响近视的发生呢?曾有学者提出了“光-多巴胺”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在光照的刺激下,视网膜能够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可抑制眼轴长度的增加,从而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与室内的人工光源相比,室外的全光谱光源更能刺激视网膜上皮细胞分泌多巴胺。
疫情期间,缺乏户外活动是孩子视力下降的因素之一。韩伟医生建议,在做好自身防护的情况下,课余时间家长可带着孩子到空旷的户外(如郊外)进行适当地活动。这里所说的户外活动不是指特定的体育运动,可以包括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跑、跳、走路等。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户外活动的时间长短才是重点。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多接触户外的自然光源,暂时远离电子产品带来的伤害。
疫情期间,进行室内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孩子每天基本的运动量,增强体质,强健身心。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发现一些运动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可有助于防止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或延缓近视的发展进度。尤其是打乒乓球,可提高睫状肌的调节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并能改善近视者的视力水平。在此类运动中,球类的运动速度快、方向变化多,需要参与者的眼睛密切注视球类的运动轨迹以做出正确判断,对眼睛屈光度的调节、睫状肌的收缩等都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能有效预防视力水平的下降。
当发现孩子经常揉眼睛、看东西眯眼、频繁眨眼睛、畏光流泪时,就要警惕是否是孩子近视前的征兆。有些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没有成人那么完善,因此家长们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动作,判断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告诉孩子如果觉得眼睛累了,一定要及时休息,提醒他们不要盯着屏幕一直看,要有意识地眨眼睛,通过增加眨眼频率来缓解视疲劳。如果孩子还是觉得眼睛干涩,家长可带着孩子到专业的眼科机构就诊。如果任由干眼症继续发展,那么就可能引起近视或其他眼部疾病,家长可给孩子滴一些人工泪液,缓解干眼症状。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近视,家长们就需要给孩子去验光配镜,在晚上睡觉时给孩子佩戴角膜塑形镜,其佩戴方法类似于隐形眼镜。
研究发现,近视不仅会引发眼部的其他疾病,还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近视患者通常性格比較内向,喜欢室内活动(如阅读),不喜欢剧烈的室外活动。大量的室内活动,尤其是专注性强的室内活动导致患者近距离工作时间长,从而加重近视。视力的下降会带给孩子担忧、焦虑、急躁等情绪,从中医角度来讲,《黄帝内经》中提到“肝开窍于目”,指出了眼睛是肝与外界联系的窍道。《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提道:“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由此看来,肝所贮藏的精微物质,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眼,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但怒伤肝,急躁易怒会使肝火上炎灼伤目系。怒则损伤肝血,从而使肝血不藏、肝阴不足、目无所养而导致视力下降。因此,当孩子出现视力下降,且情绪不稳定等情况,要鼓励孩子多走出去,多去结交一些新朋友,让孩子乐观开朗起来。
在采访最后,当记者问及近视问题能否从多个层面进行近视防控时,韩伟医生说:“关于近视的确切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就目前我们了解的知识而言,亚洲国家近视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和非洲国家,父母高度近视的小孩比父母不近视的小孩近视发病率要高,这和遗传因素有关,但后天环境因素有着更大的关系,事实上欧美国家近视比率也在逐年增高。举例来讲,一个小孩在打篮球,另一个小孩在写作业,那么相对来讲,打篮球的小孩近视可能性当然小得多。因此,从后天环境入手,需要国家政策、全社会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来完善近视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