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渭华起义的历史特点和对当代中国强军梦的启示

2020-06-08 10:22贺嘉麟
西部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

摘要:陕西渭华起义爆发于1928年,是大革命初期西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革命起义。渭华起义的历史特点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党的一批优秀革命干部和起义战士;走了一條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渭华起义所显示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策略对当代中国强军梦有诸多启示,比如:听党指挥;坚持从实际出发;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精神;坚持政治工作生命线不动摇等,这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下去。

关键词:渭华起义;主要特点;强军梦;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6-0118-03

1928年爆发的渭华起义,是在全国大革命陷入低谷的背景下,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大起义”之后,影响深远的又一重要武装起义。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规模大、发动早、影响深。在唐澍、刘志丹(刘景桂)等人率领下,由潼关开往渭华地区,在方圆近二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红色革命武装割据。虽然渭华起义最终没有取得胜利,但在当时反动政权镇压革命人民的反抗斗争,大肆逮捕,严刑拷打和残酷屠杀革命人民所造成的形势和气氛下,犹如黑夜出现的一团火把,使全国人民重新燃起了革命斗志,这革命的火种被带到了陕北。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由并存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落脚地、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渭华起义的历史功绩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珍视研究价值和鼓舞砥砺作用。

一、渭华起义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贡献

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规模最大、发生最早的武装暴动,是以军民结合为突出特征的革命实践。渭华起义的最终结果使西北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了陕甘地区,把革命的火种撒播在了陕北的大地上。

(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好了群众基础

1927年春末夏初,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翼集团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陕西党组织也遭受很大损失,革命活动转人地下。1928年,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中共陕西省委依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动了震动西北、影响全国的渭华起义,在渭华地区形成了近二百平方公里、拥有数十万之众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渭华起义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斗争意志,凝聚了强大的人民力量。

(二)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经验教训

渭华起义的经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以后的革命斗争,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加成熟:第一,使党组织改变了开展群众斗争的主要思路,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进入到农村、山区等人民群众思想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革命队伍不断壮大;第二,使党组织转变了西北地区工农武装革命的斗争策略,认清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要做到扬长避短、以游击战运动和灵活的特点机动地打击敌人;第三,使党组织明确了建立根据地的最有利区位,把西北革命的重心转移到陕甘地区,这里远离敌人统治中心、反动力量也相对薄弱。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陕甘革命根据地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三)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组织基础

渭华起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反动政府的基层政权组织迅速崩溃;同时也建立了我党在西北地区的第一支正规的武装力量,并在军队中设立政治委员,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渭华起义使党的一批干部成长起来,尤其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通过总结起义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最终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二、渭华起义的主要特点

(一)群众基础

革命战争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人民群众的战争,如果要进行战争必须得动员群众,若不依靠群众战争就无法进行。当时的渭南华县地区人民长期遭受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渭华人民成立了农协会,奋起反抗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的残酷欺压。

渭华起义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特点,也是西北革命根据地能够形成并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正是与根据地的群众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才能够成功在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下突破难关,保存西北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壮大。

(二)优秀的起义干部和战士

渭华起义中的大批革命干部自觉地担负起团结渭华地区的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重大的责任,并且在之后的革命斗争中成为英勇作战、执行命令、遵守纪律的模范和团结统一的模范。一方面,积累实践经验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斗争中才有可能实现。共产党员要在同反革命进行各方面的斗争中来改造自己,这就是说,要在这种斗争中求得自己的进步,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只有在革命的实践中,在同各种反革命进行斗争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加紧学习和修养才能逐渐地深刻地体验和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和了解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原来幼稚的思想观念、习惯、简单的斗争方式,在实践中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走出适合西北地区现状的发展道路。

(三)红色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以上三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在南方三大起义之后组织和发动了渭华起义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一次成功实践。三大起义以正反教训证明了城市暴动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身力量弱小的情况下想最后夺取政权,只能到反动力量薄弱的农村逐步积蓄和发展力量,才能有所突破。

因此,当时中共陕西省委所确定的主要战略思想就是将重心向农村转移,形成范围较广的大爆动,建立农民协会,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省委书记潘自立本身就是华县人,不但到陕北、渭北这些敌人势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去实地考察,为许权中旅将来在这里长期安营扎寨作充分的准备,而且向农村基层党组织选派大批优秀的干部,吸纳大量的工人和农民,增强组织力量,完善组织的地下交通,使整个党的上下级组织能够适应新的斗争环境。很快,党领导的工农武装与农民暴动相结合形成一个方圆百里,以塔山、高塘为中心的渭华起义农民暴动区域,形成武装割据新的革命局面。

三、渭华起义对当代强军梦的启示

渭华起义所凝聚的革命精神,始终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永远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迎难而上的精神支柱。这一革命精神就是“听党的话,打胜仗、作风优良”。而它对当代强军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党指挥

习近平在2013年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奋斗”,正式提出“听党的话,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习近平主席不但指出:“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还指出,“要筑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不动摇,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才能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也正是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做坚强的后盾,中国的14亿人民大众才能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有的放矢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指导革命实践。脱离实际的理论,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按照变化、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干部战士成长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实际出发,做到讲求科学性、实践性和长期性,才能真正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斯大林说过:“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可是,理论如果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那么它就能成为工人运动的极伟大力量”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已经给出答案,就是坚持“知”“行”的统一。“知”和“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相互联系又互相对立的范畴,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用“知”和“行”的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中国化的科学概括,“知”是指知识、知道、理解,“行”是指做、实行、从事、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就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军队是党的军队,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军事性特征,实践是官兵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因此,新时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唯有投身实践,甘于奉献,勇于开拓,深深融入官兵的灵魂,全身心地感受神圣使命的责任和重量,自觉在职业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三)甘于牺牲奉献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特质。当革命军人在各种利益矛盾出现的时候,把党的、国家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执行非战争任务中,自觉地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甚至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军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在需要流血牺牲、需要冲锋陷阵的紧要关头,总会有军人的身影。军人以流血牺牲为代价赢得这个世界的和平与宁静,通过勇于担当的使命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以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换取人民的安居乐业。虽然军人的存在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军人的价值、做出的牺牲、付出的青春、血汗乃至生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四)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官兵的牺牲精神不会凭空出现,这种普遍的牺牲精神是长期用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的结果,彰显了政治工作凝聚的磅礴伟力。习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看家本领,是我军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是我军同一切其他性质军队的最大区别,也是我军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的重要保障”。“看家”“最大”这些醒目的字眼告诫我们:丢掉根本就是自毁长城。敌人不怕我们现代化,就怕军队毛泽东化。换过来说,我们可以接受现代化的劣势,但绝不能削弱革命化的优势。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政治工作的生命线意义不仅仅是提供精神力量,發挥政治工作的服务和保证作用,包括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947年冬,毛主席决定在全军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发动群众进行“诉苦”(诉旧社会和国民党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思想、整顿作风、整顿组织),追求的就是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

政治就是人心,人心就是江山。当下,如果有人把政治工作还是简单等同于“一张嘴”“一支笔”,那是严重的落后。充分发挥政治工作这一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就要努力做到既扎扎实实又有声有色,既有意义也有意思,既有高度也有温度,既有点头率也有点击率,以实际成效回击虚化政治工作、弱化政治机关、矮化政工干部的错误认识。

作者简介:贺嘉麟(1996-),男,汉族,四川阆中人,单位为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
青年毛泽东探索成长的历史特征及现实启示
江西苏区预防腐败问题研究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继承与超越: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给新时期带来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论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