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兵
摘要:
毛泽东青年时期是中国新旧社会制度动荡交替、新旧社会势力巅峰对决、新旧社会思想激烈交锋的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向中国仁人志士昭示着:中国要走向复兴,需要有新的政治力量来领导,需要用新的思想来探索和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新生的无产阶级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掌握和运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毛泽东逐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
关键词:历史特征;现实启示;成长历史
一、青年毛泽东探索成长的历史特征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路先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杰出的政治领袖,毛泽东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同时代人中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的。他在1920年底走上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之前,曾经有过长时间的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经历。回顾毛泽东从读私塾、习研孔孟之道,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接受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直到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坚定共产主义者的艰辛历程,青年毛泽东探索和成长具有以下鲜明的历史特征:
1、崇高的理想追求、远大的人生抱负是推动青年毛泽东顽强探索的不竭动力。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树立起伟大的理想。毛泽东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是遭受外敌入侵、国家民族危急、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年代。幼年的毛泽东生活在偏僻的韶山冲,他的思想被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束缚。1908年,毛泽东15岁时,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书籍和文章。有两本书对他影响很大,一本叫《盛世危言》,一本叫《论中国被列强瓜分之危险》,使他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而产生了忧国忧民和立志救国救民的思想意识。1910年秋,毛泽东以“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来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流露出志在四方的理想追求。1911年春,毛泽东又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这是毛泽东走向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开端。辛亥革命后,他在湖南省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家的名著,使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從1913年至1918年五年半的师范学习生涯,毛泽东不仅奠定了学问和身体的坚实基础,而且学到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强调与人交往坚持“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男女恋爱方面的问题”,只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发出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呼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影响下,迅速地向着马克思主义者的方向转变。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
1920年,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来信,提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指导方针。毛泽东接到信后非常高兴,他立即回信说:“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1921年初,在长沙召开的新年大会上,“改造中国与世界”正式被确定为新民学会的指导方针。此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决心要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奋斗终生。正是在这种伟大理想的推动下,毛泽东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运用马列主义这个强大思想武器,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功绩。
2、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青年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20世纪初,与同时代人相比,毛泽东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并不是走在最前的,也不是走得最快的,却是走得最扎实的。他的突出特点是重视实践、注重学以致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毛泽东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接触马克思主义以后,就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自觉地运用革命理论来分析和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他从学生时代起,就以各种方式参加到实际斗争中去,一边斗争,一边学习,在斗争中研究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无论是为了反对清王朝的统治而毅然剪掉辫子,还是参加辛亥革命当一名新军的列兵,或是在学校中反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丑剧,带领同学缴获北军溃军的枪械等,都表现了他的斗争精神,反映出一个真正革命者的品质。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认识到“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所以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而且要读“无字的书”。毛泽东认为,读书要面向社会,注重实践,只有书本知识而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是担当不起改造中国和世界的伟大历史任务的。到农村去考察,这是毛泽东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他十分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经验。
1916年和1917年暑假,毛泽东邀请蔡和森、肖子升等老同学,两次考察湖南农村,每次历时一个多月。他们沿途考察了农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状况。使他们进一步懂得了农村.熟悉了农民,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为毛泽东以后投入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他后来讲到当时来北京前的思想状况时说:“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我对‘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抱有一些模糊的热情,但是我是明确地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毛泽东的第一次北京之行,是他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开端。
1918年10月,毛泽东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在李大钊的帮助和指导下,他利用工作之便,刻苦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吸取了许多新鲜的,有益的知识。在北京,毛泽东除了努力钻研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两次深入到长辛店的工厂和工人之中,进行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方向。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促使毛泽东的思想迅速地向马克思主义方面转变。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侯,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越来越激进”。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消息,立即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湖南。毛泽东积极参加并领导了湖南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斗争的实践中,他开始运用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五四时期的毛泽东已经初步成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革命知识分子了。
1919年下半年,毛泽东代表湖南3000万人民的意志,组织和领导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为了扩大驱张运动的影响,他第二次来到北京。在北京,他除了领导驱张代表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外,还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和驱张运动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及其封建军阀的反动本质,初步掌握了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毛泽东自己还说:“到了1920年夏天,我己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3、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青年毛泽东探索的有效路径。
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坚定地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是青年毛泽东探索和成长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毛泽东长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同学一起访问了何叔衡的家乡—宁乡县杓子冲。经何叔衡介绍,毛泽东到一位十分贫苦的农民家里访问,和这位农民促膝谈心。主人以忧郁的心情告诉他:佃田要交“三七”的租,不分白天黑夜的卖力气种地,终年劳累却不得温饱。听了主人的诉说,毛泽东的心情也象主人一样的沉重。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对他后来向工农群众学习,坚定地站在工农大众一边,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917年冬,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他以满腔的热忱举办工人夜校,这是他一贯同情和热爱工农劳苦大众的表现,也是他接触产业工人的开始。他通过办工人夜校,为工人服务,与产业工人建立了初步的感情,这对他后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革命的主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阶级,这使毛泽东更加重视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他更加自觉地集中精力投入中国工人运动。他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后,便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920年秋,毛泽东在湖南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他非常重视团员的政治质量。他一再强调要找“真同志”并指明团员要深入工厂和工人群众相结合。毛泽东和青年团员曾先后到纺织厂、造纸厂、面粉厂、铁路工人、泥木工人及搬运工人中间了解情况,交朋友,开办工人夜校和建立工会组织,进行了许多工作。1921年秋,毛泽东第一次到安源,领导安源煤矿工人运动。此后,毛泽东派李立三、刘少奇、蒋先云、黄静源、毛泽民等到安源工作。于是安源路矿的工人运动便风起云涌般地开展了起来,并在1922年至1923年初的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取得了胜利,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长期地、坚持不懈地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拜工农群众为师,毛泽东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一文中写道:“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他们的最后分界仅仅在这一点,而不在乎口讲什么三民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
4、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是青年毛泽东世界观转变和成熟的内在因素。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这是青年毛泽东探索和成长的又一历史特点。
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艰苦的长期的自我改造过程。毛泽东说:“哪里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呀?我也是逐步认识社会,走上革命道路的,最重要的是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哩!”他在谈到自己青年时期世界观转变过程时又说:“我是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小时也上过私塾,读过孔孟的书,也信过神,母亲生病也去求过神佛保佑哩!旧社会的东西对我都产生过影响。有段时间受到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的影响,觉得改良派也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出路,走西方富国强兵的路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传入中國,我才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毛泽东的话以及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青年毛泽东所以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从自己曾经崇拜过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迅速转到新的思想境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充满革命锐气,具有向旧思想挑战的勇气,具有自我解剖的决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断地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曾受到当时的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他通过参加和领导湖南人民的爱国斗争,吸收了新知识、新观念,很快就认识到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有力武器,不能解决改造中国的根本问题。因此.他也就自觉地洗刷掉了自己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从而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飞跃。
1920年9年16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错误,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建党问题上的原则分歧,明确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布尔什维克式的党。毛泽东在复信中说:“信中的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这说明他已完全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毛泽东在世界观和革命思想实现伟大转变的重要标志。
5、注重日积月累、刻苦的学习精神是青年毛泽东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顽强锻炼身体,刻苦抵砺意志,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非常刻苦用功。他每天起的特别早,锻炼完身体后,马上就去上自习。午饭后或课间休息,他抓紧时间阅读报纸。晚自习,他钻研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熄灯后,他还常常到茶炉室、走廊借用灯光看书学习。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一意地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本领,他有时一个人到山上去看书,叫做“静中求学”;他有时又故意到嘈杂的城门口去读书,叫做“闹中求静”。毛泽东一贯主张自修为主、独立自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积久成学,虚心向别人求教,好书百读不厌,这都是毛澤东治学的成功经验。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曾写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他很赞成孔门弟子的“安贫乐道”的精神,他认为艰苦朴素的生活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不畏劳苦,克服困难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长沙读书期间,他从不乱花钱,家里给的钱大都花在订阅报刊杂志和购买书籍上面了。正是这种革命锐气和奋进求实精神,使他敢于向旧社会的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敢于同一切传统观念和披着时髦外衣的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实行决裂,最后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
因此,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是青年毛泽东历经艰辛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保证。
二、青年毛泽东探索成长的现实启示
20世纪初,青年毛泽东人生探索的艰辛历程,是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到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树立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先进分子为救国救民而寻找中国社会发展正确道路的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中国先进分子作为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科学指南,是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历史自觉。正因为找到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党的伟大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回顾和重温青年毛泽东探索成长之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我们全党上下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1、成就伟大事业需要崇高的理想信念来引领和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崇高的理想信念展示的是一种执着,一种坚韧,一种毅力。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远大才能产生无穷力量,信念坚定才能成就伟大事业。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极端重要,是激励我们共产党人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青年毛泽东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毛泽东具有远大理想和崇高抱负,引领和支撑他顽强探索和不懈奋斗,使走上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当前,广大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坚定的,理想是崇高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出现了滑坡和动摇:有的认为共产主义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优越,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丧失了信心,而向往西方社会制度;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由于动摇和丧失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有些党员干部精神极度空虚,“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到处求神拜佛,烧香磕头,请“神功大师”指点。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源自崇高的理想信念,一个人最大的资产是希望,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理想信念追求远大,人生就永远充满动力和希望;理想信念迷失动摇,就要走弯路、甚至跌跟头。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崇高理想,就会失去前进方向;一个党员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如果我们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失去信心,就会从根本上失去抵御腐蚀的能力,从政治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逐步蜕化变质为腐败分子。青年毛泽东奋斗探索的艰辛历程启示我们,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制各种诱惑的决定因素,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失、动摇和放弃。只要是共产党人,就要坚决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2、克服艰难险阻需要崇高的理想信念来激励和鼓舞。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一生克服了重重困难,从参加建党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经过艰苦卓绝长征到陕北延安,直至“北京赶考”夺取全国胜利,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危险,但他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低过头,展现出钢铁一般的信仰和意志,因为有崇高理想理念的激励和鼓舞。论资历,毛泽东是党的“一大”代表,早期曾是党内事实上的二号人物,但后来又多次降职,甚至被误传“开除党籍”。毛泽东人生几度沉浮,但从不曾灰心丧气。毛泽东身上的巨大能量和对理想目标追求的意志力是常人难以比拟的。大革命失败后,有的人害怕了,有的人逃跑了,有的人叛变了,而毛泽东却始终坚持着、战斗着,这当然主要是毛泽东的历史责任感,是他的革命理想和信心的支撑。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毛泽东时代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习铁一样的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
思政论坛
青年毛泽东探索成长的历史特征及现实启示
3、实现个人修身立业更需要崇高理想信念来把关和压舱。
古人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有什么用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一个人志向高远,就会放开视野,不满足于现状,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参加“五四”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当今社会,共产党人会面临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問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需要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发愤图强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一个共产党人树立什么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会产生重大影响。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阀门”,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人就没有了修身立业的压舱石。青年毛泽东的崇高理想,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源于他对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入了解和精确判断。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崇高理想追求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影响和感染了几代中国人。今天,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严以修身、担当重任的核心。要通过学习、思考、分析、比较,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
4、实现崇高理想需要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武装和指引。
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毛泽东就强调:“一日未得真理,即一日无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抵御住一切庸俗的低级的东西,专心于学问,最终才能学有所成。毛泽东后来还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追寻青年毛泽东读书求知和社会实践的足迹,毛泽东先后接受了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实验主义、工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各样的理论主张,在多次重大历史运动中进行检验、比较、鉴别,逐步认识到这些思想观点的局限性和危害,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科学指南。从青年毛泽东探索历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外来强加的,而是中国先进分子上下求索,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比较鉴别中得到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想解放永无止境,实践探索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永远也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