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心理学理念的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按照信封法分为甲、乙两组,乙组在此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支撑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有降低,乙组更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乙组血糖控制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依次为93.3%、96.7%,甲组为76.7%、80.0%,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更有效的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优化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护理;积极心理学;效果观察
【中圖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2
糖尿病通常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本病病因与病理特点的特殊性造成患者治疗过程复杂且周期漫长。当下,临床针对本病症的治疗,尚未有根治药物方案,以控制血糖为主,而多数患者长期在病痛的折磨下,出现了多种不良情绪状态,这血糖控制与病情转归均形成不良影响,故而予以有效的护理方法特别是心理护理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8月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WHO中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1],且经临床检查确诊,排除伴有严重并发症。精神类疾病、认知障碍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甲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4~75岁,平均(49.8±6.2)岁;病程2~13年,平均(7.6±1.0)年。乙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76岁,平均(49.5±6.6)岁;病程2~15年,平均(8.0±1.3)年。两组合患者以上基本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皆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进一步对比的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指导、疾病相关知识宣传、生命体征监护、用药与饮食指导等。乙组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进行心理护理,具体包括:
1.2.1 树立征服疾病的信念
护士应合理积极心理学理念,协助糖尿病患者逐渐用“积极”将“消极”取而代之,重视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力量,进而树立积极人格的主体地位。耐心讲述疾病相关知识,列举本病症治疗相对成功的病例,纠正患者“糖尿病不可防治”的错误观念,协助他们设定征服疾病的具体目标,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态度并获得相应体验。
1.2.2 培养积极的品质
培养了乐观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病程漫长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也造成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积极的生活体验相应缺失,这对沮丧心理、消极态度的形成过程有一定促进作用。护士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鼓励医患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协助糖尿病患者结交更多的朋友,互相鼓励、分享经验,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生活历程,逐渐监理乐观的人格特质。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3]:①Zung氏自评量表(SAS):轻度50~60分,中度61~70分,重度>70分;②抑郁自评量表(SDS):轻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2分。
(2)血糖控制有效:空腹血糖(FBG)为4.4~6.1 mmol/L,餐后2h血糖(P2hPG)为4.4~8.0 mmol/L。
(3)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问卷评估,有满意与不满意之分。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软件包处理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t值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x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情绪状态
护理后,乙组SAS、SDS得分低于本组护理前与同期甲组,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血糖控制与护理满意度
在血糖控制有效率方面,甲组vs乙组为93.3% vs 76.7%;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甲组vs乙组为96.7% vs 80.0%。经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糖尿病病程漫长、并发症较多,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以控制自身血糖水平,这给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水平均形成较明显的负面影响。既往有大量的研究表明[2],通过纠正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有益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对推动患者疾病转归与提升治疗依从性及优化生活质量均是有正向促进作用的。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领域最近几年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其是当下实施心理学的较为完善、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去研究人类在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Seligman与Csikzentmihalyi是“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提出者,近些年中,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极为积极的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具体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心理的积极、正向方面,达到对前期集中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作出较恰当的解释,同时在以上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意义[3]。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后本组患者SAS、SDS评分依次为(38.7±4.4)分、(40.8±3.5)分,均低于同期甲组的(51.4±4.8)分、(55.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护理后,乙组患者血糖控制有效率为93.3%,高于甲组的73.3%,这提示由积极心理学引申处的心理护理方案,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进而实现对机体血糖水平的更有效调控,这对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均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综上,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更有效的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优化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 榕.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4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