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三种途径

2020-06-08 15:45梁梅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途径有效学习问题意识

【摘要】本文论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认为教师既要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夯实,又要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的发展,通过构建平等课堂、打造趣味课堂和创设质疑课堂等方式,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有效学习 教学途径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心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敢于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现象中的相关问题,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使学习思考更有方向,更具活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提问,进而助推学习行为的深入,助力创新學习的生成,让数学学习更富灵性。

一、构建平等课堂,让敢问成为必然

新课改一直倡导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要求教师既要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要激发他们创新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潜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积极创设一系列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等,并着力构建一个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数学课堂,让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针对各种数学现象提出疑问,促使敢问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成为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磨砺石。

如,在《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较为放松的状态下学习米的知识,感知1米的距离,同时在问题的引领下较好地建构米的认知,促使长度单位的学习更加扎实,逐渐形成体系。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回顾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厘米的认识,并在真切的实例中再度感悟厘米,形成有效的厘米学习的表象。比如,引导学生回顾测量自己手掌的过程,体会自己的手掌是5厘米(或6厘米),进一步巩固厘米的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直尺测量物体,并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思考。

一是引导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下较好地使用直尺进行短距离的测量,知晓如何规范使用直尺。二是引导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让学生体会距离的长短,初步形成距离的表象。同时,也使得他们对厘米的认识得以强化。三是引导学生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等,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思考:“黑板这么长,小尺都不够用,怎么办?”“要经过多次测量,再将测量结果相加,很麻烦,数字也很大,我们也没有学习过这么大的数,会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奥秘存在呢”,等等。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你认为黑板的长度是很多厘米,是吧!这样表述方便吗?”“你们猜,会有一个新的奥秘在这些测量之中,那又是什么呢?”学生的疑问与教师的提示相互交汇,势必会诱使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这么大的长度呢?”学生的疑问,就是学习探究新知的契机,也是学生深入探究“米的认识”的动力所在。为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大量的数据阅读中增强对米的感知。“黑板的长是4米”“旗杆的高度是15米”“教学楼高10米”“操场的跑道长60米”“运河大桥长580米”,等等。大量关于米的信息数据呈现,既能够丰富学生关于米的认识感知,又能够助推他们对米的认识产生学习渴望,进而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朝气,也活力四射。

从中可以看出,构建一个平等的数学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更能促进合作学习的深入。同时,也会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学习的安全感,进而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问题,使得学习新知有了动力,也使得问题意识得以萌芽,从而为他们的持续性学习有一个厚实的积累。

二、打造趣味课堂,让疑问自然发生

赞可夫说过:如果教学能够触及学生的情绪、精神需要等,那么这样的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也会让课堂教学趣味横生,更让学生热情饱满地投入学习之中。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一切有益的因素,创设诗意般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着无尽的情趣,让学生充满活力地思考和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并结合教材编写的意图等因素,创设一个既有利于知识巩固,又有利于学生建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与周长关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趣味浓郁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进而在思考中不断生成新的疑问,助推知识的有效建构。

首先,创设一个“比一比”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设计一个竞赛式复习活动:“你知道哪些与长方形有关的知识?和同伴说说,看谁说得更全面。”这个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比拼的意识,会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自觉地说出自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此外,还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构成,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等,从而使得长方形、正方形的整体认知得以唤醒,获得强化。

其次,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星期天,喜羊羊、美羊羊等一起在玩捉迷藏游戏。一不小心,喜羊羊进入了灰太狼的领地中,恰好又被灰太狼逮个正着。这次,灰太狼也想反过来戏弄喜羊羊一番,对喜羊羊说:“有20米长的篱笆,我们各自设计出不同的长方形,看看谁设计得多,并找出谁的面积最大,如果你赢了,我就不吃你,否则……”

学生会在故事情境下积极地思考,大胆尝试。终于得出长分别是9米、8米、7米、6米、5米,对应的宽是1米、2米、3米、4米、5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小是9×1=9平方米,最大的是5×5=25平方米。此时,学生发现,喜羊羊与灰太狼打了个平手。“该怎么办呢?有没有让喜羊羊获胜的奇招呢?”学生的疑问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创新思考。不一会儿,有学生提出:“可以让喜羊羊设计一组利用一面墙的方案,让它胜出。”此时,教师顺势追问:“你会设计这类问题吗?试试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出较为丰富的方法,有用墙作宽边的,也有用墙作长边的,并通过思考、计算等活动发现,利用墙面越长时,长方形菜地的面积就越大。

三、创设辩论课堂,让质问顺应而生

学习辩论是有效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助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辩论,让他们在用知识辩解的过程中产生质问,进而促进思维深化,促使他们能够较好地抓住有价值的问题,促进数学学习向纵深发展。

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性十足的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质疑,并在不同的提问中促进学习的深入,促进学生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更加有活力地学习统计这部分知识。

首先,创设一个购买水果的思考情境。“明天我们班将举行班级联欢会,生活委员准备给大家购买一些水果。你有什么建议?”问题会诱发学习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不同的看法:买点苹果,买点橘子,买点香蕉……

不同声音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也感到问题的复杂性。此时,学生会提出质疑:“你们都提出自己喜欢的水果,难道生活委员都得逐个买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班级辩论,最后一致认为要买一些大家都比较喜欢的水果。此时,学生的疑问也就随之而来,“苹果要买几个?香蕉需要多少?橘子买多少个”等,疑问产生,也就需要学生自己解决。

其次,教师顺势引入问题,使得统计学习步入正题:“你怎么知道苹果、香蕉、橘子的数量呢?该怎么办?”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等,自然地想到:先了解一下每个同学喜爱的水果,再统计出相应的数字,然后就可以按计划去购买了。

通过怎样买水果这一学习辩论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水果数量由来的依据,进而调动学生对学习数据整理和统计的兴趣,从而让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活力,助推学生从统计的视角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思考,促使他们的思维在质问中获得应有的发展。

作者简介:梁梅(1976—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教学途径有效学习问题意识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试论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