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意 张骥祥 李士心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招考机制不健全、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多元化创新培养模式,即改变培养理念、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培养跨学科思维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等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研究;培养机制改革;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314-02
一、引言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研究生培养工作发展势头良好。随着考研人数逐年上升,各个院校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如何培养出真正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在“双一流”这一重大教育工程实施背景下,各个高校的首要工作和任务。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设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是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也是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模式(见图1)。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是专业型研究生,占比约60%,目的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次是学术型研究生,约占30%,主要培养从事学术研究的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顶层为从事科学研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研究型研究生,约占10%。其中,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比例最小。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学术学位教育为主,这导致学术型研究生占较大比例,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过小,仅占10%左右,这与原本计划差异较大。
三、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招考机制不健全,培养类型具有盲目性
多数考生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的不明确,在报考前大都定向于报考学术型硕士,而专业型硕士只是作为考生考试失利调剂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种招考和调剂机制虽然可以有效弥补专业型研究生生源的不足,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一,在进行调剂的学生中多数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这样很难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二,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不尽相同,专业型研究生多数由学术型研究生调剂而来会造成两类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和教育特色方面的趋同性,最后必然导致培养目标混乱且具有较大盲目性。
(二)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但科研经费、实验条件等资源不够充足,这导致了许多院校在对两类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设计时,只是对某些课程和培养环节进行了细枝末节的修改。这样的做法虽然节约了教育成本,却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名义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上还是走的“重学轻术”的老路线。
四、对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认为,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改变培养理念,由理论导向实践和创新;优化动态管理模式,由传统导师制到师生友好互促型;培养跨学科思维和促进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等。
(一)改变培养理念到动态管理模式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理念,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应以深度学习理论知识为导向,以培养和发展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且在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上要突出各自的重点和特色,分别制定切实有效的体现其价值取向的政策措施并严格执行。
传统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就是导师责任制。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一名导师带多名学生,所以学生与导師之间的交往模式往往是学生自己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否则便会形成“放养式”问题,老师不督促,学生也不会主动学习。在这种情形下,必须转换师生间的管理模式,要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管理理念,以及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模式。积极促进师生间友好互动。导师应经常召开小组交流讨论会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问题,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科研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应多主动与导师交流沟通。优化师生间的动态管理模式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习和科研的环境。
(二)培养跨学科思维和促进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由于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领域和研究方向,所以在培养方式上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授方法,要采用多种学习和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例如,自动化方向的研究生可以适当学习电子方向的知识;汽车方向的学生可以学习机械领域的知识,以及上述学生都要学习一门或几门外语应用知识等。其次是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师包办式讲课,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自学讨论、协作会话等互动教学形式,培养研究生应用知识、开拓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双一流”建设内涵丰富,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还没有达到“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完善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打造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梁传杰,麦立强,范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5):11-18.
[2]黄明福,王军政,肖文英,唐胜景.“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化建设—以北京理工大学“666工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2):11-16.
[3]付鸿飞,李明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趋势—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1):73-77.
[4]李輝.“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7):30-34.
[5] Shixin Li.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e Base for Graduate Students[C].济南林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Proceedings of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ICEISS 2017).济南林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济南林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7:268-271.
Research 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AI Ru-yi, ZHANG Ji-xiang, LI Shi-xin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a's promo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recruitment mechanism, unclear curriculum objectives, lack of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diversified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l for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namely, changing the training concept, optimizing the dynamic management model,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and promoting the multiple complementarity of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nd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search; training mechanism reform;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