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部编版语文低年级教材中安排较多童话课文的背景,提出利用童话教学激发阅读兴趣、陶冶情操、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在童话教学中感受语言美、情趣美、内涵美和人性美。
【关键词】童话 语言美 情趣美 内涵美 人性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部编版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童话作品,1~4册教材中有29篇童话,占选文总数的34.1%;3~6年级教材中,童话课文的数量略有减少,但是仍旧安排了童话单元,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可见,童话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童话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能让学生在童真、童趣的情境中感知世界的真、善、美,分辨假、恶、丑。
一、发现童话的语言美
童话语言优美、构思奇妙,每一字、每一句都散发着独特的美感,它是成人送给儿童最好的精神礼物。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一)童真色彩
童话的阅读对象是少年儿童,大多数的童话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叙述,让儿童感觉亲切又自然。比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采用具有童真色彩的语言描写了“小公鸡”与“小鸭子”的对话,展现了小公鸡帮助小鸭子捉虫子,小鸭子救助了小公鸡,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故事情节。童话所采用的语言都是学生平时说话的语言,学生自然感到非常亲切。又如,《小蝌蚪找妈妈》是非常经典的科学童话,它的语言浅显易懂,充满童趣,把小蝌蚪必須经历的“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终变成小青蛙的历程,巧妙地融入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整个过程里,既向学生科普了深奥的生物科学知识,也向学生传达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要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矇眬色彩
童话在叙述故事时,大多采用模糊性的词语,不确定的时间,不确定的地点,让读者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语言具有矇眬色彩。比如,童话《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开头:“故事发生在冬天……”《漏》的开头:“从前,有一户人家……”《枣核》的开头:“早年间,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这些模糊的表达在具体的语境当中,不会让读者产生模糊的概念,而是让故事更有矇眬色彩、梦幻色彩,把读者引领到一个特定的情境和想象之中,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梦幻感。
(三)荒诞色彩
童话语言特有的荒诞色彩不仅符合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特点,还体现了儿童脑洞大开、漫无边际的想象力。童话中荒诞的故事情节体现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审美理想——在儿童的想象世界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比如,童话《枣核》,讲述了身材只有枣核一般大小的孩子,运用自己的智慧,勇斗庸官,帮助村民摆脱困难的故事,体现了枣核虽然身材小,但是勤劳能干、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个性。《枣核》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符合儿童的想象思维,因为在每一个小孩心里都装有一个英雄梦,而枣核的话“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正体现了孩子们的心声。
(四)幽默色彩
幽默色彩是童话语言的最大魅力。童话的幽默与成人文学的幽默有很大的差别。成人文学的幽默多在于认清事物本质之后的反讽、揭露、批判,而童话的幽默是像孩子般纯粹的、纯真的,它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直接诠释。比如,童话《漏》的语言非常具有幽默色彩。文章讲述一只老虎和一个贼不约而同地想出去偷吃(偷走)老爷爷和老婆婆家的小小胖驴,但是听到老爷爷和老婆婆谈论“漏”,以为“漏”是很厉害的东西,“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最后老虎和贼因为受到惊吓在雨中狂奔,滚下山坡,撞在了一块儿,同时晕了过去……老虎和贼的狼狈不堪让读者忍不住捧腹大笑,真是大快人心。儿童通过这些幽默诙谐语言,体会到做坏事最终是没有好结果的道理。
又如,童话《枣核》的语言也非常具有幽默色彩:“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涨得通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这一段枣核勇斗衙役、县官的描写诙谐幽默,让读者忍俊不禁。
二、感悟童话的情趣美
童话的受众大多是儿童,因此童话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以及非常鲜明、生动的儿童情趣,符合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轨迹和极度夸张的审美情趣。童话无论是在故事情节的构思,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抓住了儿童生性活泼、热爱幻想的性格特征,让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理解童话表达的深层含意,感悟童话的情趣美。童话的情趣美体现在童话的细节描写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
(一)在细节描写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童话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让读者透过看似荒诞的情节,感悟生活的真谛。比如,童话《方帽子店》,“这家帽子店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当方帽子店主人的儿子戴着圆帽子出现在他父亲面前时,方帽子店主人被儿子的行为激怒了:
“快快把它丢掉!”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不懂事的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戴圆帽子!”
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方帽子店主人因为他儿子戴“圆帽子”,父子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从店主人强烈的语气和动作可以看出他的异常愤怒。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他们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感受童话所要表达的深层含意,也就是父子的矛盾冲突也代表着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代表着改变、创新与固化意识的激烈碰撞,让学生感悟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种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这一生活真谛。
(二)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文学作品中线索、伏笔的巧妙处理,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童话正是运用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通过巧妙构建悬念设置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大大增强了童话的感染力。比如,童话《枣核》一开始写道:“夫妻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一层层的描写为后面的智斗县官的故事情节做铺垫,最终验证了枣核自己说过的话:“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先抑后扬,让读者有反差的快感。
又如,童话《漏》开头写道:“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贼。”这“山下”“山上”的细节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让“老虎”和“贼”互不认识,才能推动后面因为误会和胆怯而发生的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并能让这种误会进行到底,让读者读起来酣畅淋漓,捧腹大笑。
三、發掘童话的内涵美
幻想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当中,但是童话的幻想“打开了通往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在幻想着美好的生活”。可见,童话的幻想不仅有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还赋予了童话异乎寻常的内涵之美。这种美像磁铁一般,牢牢地、深深地吸引了无数少年儿童的目光,让童话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和主要的文学品种。
(一)童话为儿童模拟了世界
童话是儿童进入成人世界的滑梯。儿童对人类社会的规则、自然界的规律等没有任何概念,在儿童的眼中,童话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故事,而是他们所认识的世界。因此,对于儿童来说,童话中的“漏”这个怪物,身材只有枣核大小勤劳、勇敢的孩子,都是真实存在的。成人把世间的人和事、人类社会的规则、自然界的规律等写入童话当中,为儿童模拟了世界,不仅为儿童融入人类社会作准备,还为儿童的成长建筑了有趣的滑梯,让儿童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
(二)童话为儿童构建了理想
童话语言虽然浅显,但是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儿童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在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童话的思想内涵,理解童话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帮助儿童构建理想。比如,童话《方帽子店》通过帽子变革的故事,提示创新的重要性,懂得一成不变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解读童话的人性美
童话是一种有态度的文学作品,每一篇童话都无一例外地向读者展示着人与世间万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美和诗意美,让读者感受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在教学童话作品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童话的人性美,体会童话的精神世界。
(一)感悟美与丑
童话中美与丑的形象是对比鲜明的。因为童话的创作风格倾向于唯美主义,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是正义的、真善美的代表,是美的;而反面的角色往往是丑恶的代表。在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中,正义总是能战胜邪恶,邪恶的人没有好下场,善良的人总是会有好的结局,从而让儿童不自觉地产生了对于美、丑的判断和选择,对美与丑的事物、行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审美标准。比如,《枣核》中枣核的形象勤劳、善良、勇敢、机智,是美的;反之,穷凶极恶的衙役的笨拙表现,是丑的。《漏》中老爷爷和老婆婆的形象是美的、善良的;老虎和贼狼狈不堪、滑稽可笑的形象,是丑的。
(二)学会爱与奉献
爱与奉献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童话教会了孩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还教会孩子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要有奉献精神等,这正是童话的精神内涵所在。比如,《枣核》中枣核虽然身材矮小,但是机智勇敢、乐于奉献、惩恶扬善;《方帽子店》中小孩子们对于事物的敢于创新、勇于质疑……这些都闪烁着人性最美丽的光芒,让儿童从中不断汲取正能量,产生无限动力。
童话像一汪清澈明亮的泉水,像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让儿童在美妙、神奇的意境中学习人生的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谛。因此,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的灵魂,感受童话世界的语言美、情趣美、内涵美、人性美,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简介:韦海华(1977— ),女,大学专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学研究。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