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 张斯璧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手术中应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接受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抽取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儿。对其采取麻醉时,对照组应用氯胺酮诱导,观察组则应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诱导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血流动力参数对比中,观察组患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使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后,观察组患儿共3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少于对照组的18.0%(9/50),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手术中应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的麻醉方法,效果更好,可有效减少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稳定其血流动力参数,保障安全性,适合在患儿手术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儿科手术;七氟醚;氯胺酮
【中图分类号】R7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02
与成年患者相比,小儿在手术过程中会受到生命体征等因素的影响,会在无形中加大麻醉的难度。在以往的儿科手术中,通常使用肌肉注射氯胺酮的全身麻醉方式。该方式具有操作便捷、价格便宜等优势,然而注射的方式会让小儿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不配合麻醉[1-2]。此外,肌肉注射容易致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坐骨神经产生损伤,患儿的苏醒时间也会相应延长。而七氟醚作为一种吸入型麻醉药物,能在极大程度上缓解患儿的紧张心理,吸入较快,患儿配合度高。本文深入分析儿科手术中应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的效果,并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接受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抽取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儿。其中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2~8岁,平均年龄(5.3±1.2)岁。体重8~20 kg,平均体重(13.2±1.4)kg。疾病分类为:疝气手术19例,扁桃体切除术11例,四肢清创13例,包皮过长7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3~9岁,平均年龄(6.2±1.1)岁。体重9~21 kg,平均体重(14.6±1.3)kg。疾病分类为:疝气手术17例,扁桃体切除术14例,四肢清创14例,包皮过长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中无明显差异性(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在手术前,对两组患儿均肌肉注射0.02 mg/kg的阿托品和5 mg/kg的鲁米那。注射后将患儿送入手术室,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体征并做好详实记录。将患儿静脉通路开放后,充分混合氯胺酮与5%GNS溶液,根据患儿实际体重情况应用氯胺酮。
对照组:手术前予以常规吸氧,手术开始后,患儿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应用1 mg/kg氯胺酮,手术中持续静脉给药0.1%氯胺酮,并根据患儿体征的变化来调节静脉滴注的速度,控制麻醉深度;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七氟醚,面罩给氧后,让患儿吸入七氟醚与氧气混合气体,其中七氟醚浓度控制在5%,氧流量控制在4 L/min。患儿切皮和睫毛反射反应消失之后,将七氟醚浓度调整为3%,氧流量调整为2 L/min,并根据患儿体征的变化来调节麻醉的浓度。在缝合时停止七氟醚,并使用大氧流量来冲肺。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麻醉效果为观察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躯体运动以及分泌物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依次输入到SPSS 18.0軟件中,保证输入无误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用百分比形式来表示计数资料,接受卡方检验,用标准差形式来表示计量资料,接受t值检验。P<0.05时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数分别为(65.21±5.58)mmHg、(110.04±6.03)次/min、(97.05±2.44)%,优于对照组的(73.04±8.28)mmHg、(135.06±8.08)次/min、(92.42±2.12)%;而在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对比中,观察组患儿为(15.63±6.54)s和(15.78±3.47)min,少于对照组的(28.16±8.14)s和(32.01±5.45)min,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使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后,观察组患儿共3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少于对照组的18.0%(9/50),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与成年患者相比,小儿在手术过程中会受到生命体征等因素的影响,会在无形中加大麻醉的难度。就当前麻醉形式来看,在对小儿进行手术过程中,大多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然而与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均显示出不成熟的特征,因此在选择麻醉药物时需要酌情斟酌、谨慎选取,根据实际病情与患儿的生命体征来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3-4]。从类型上来看,麻醉药物分为静脉麻醉和吸入性麻醉,其中吸入性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好,能让患儿肌肉短时间松弛。然而该种类型麻醉药物会让患儿呼吸道出现应激反应,对其日后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5]。而传统的麻醉方式为肌肉注射氯胺酮,氯胺酮容易与水相溶,对于患儿的主要脏器不会带来较大的毒性,有着明显的镇痛效果。然而该方式应用在患儿中会导致其出现紧张、恐惧心理,肌肉表现为紧绷状态,影响麻醉效果,更有部分患儿不配合肌肉注射[6]。与此同时,氯胺酮对坐骨神经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麻醉效果,因此需要麻醉师寻求出一种安全性更高、更容易让患儿接受,同时麻醉效果更好的药物。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临床医学工作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吸入性麻醉药物的应用效果上。与传统肌肉注射方式相比,通过吸入方式能有效缓解患儿紧张恐惧心理,提升手术配合度[7]。七氟醚是吸入性麻醉药物的代表,为新型麻醉诱导方式之一,能够在患儿全身麻醉诱导和手术麻醉效果维持期间发挥出显著的效果。根据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七氟醚对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氧饱和度不会产生过多不利影响,并且能帮助患儿短时间松弛气道平滑肌。在应用过程中,七氟醚体现出使用药物剂量小、起效快等优势[8]。在七氟醚的麻醉诱导下,患儿能在几十秒之内意识消失,将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因此与传统肌肉注射氯胺酮相比,七氟醚的作用更加明显。七氟醚在应用时通过呼吸道给药,患儿在没有恐惧心理的状态下,配合度更高,这也能减少在手术中和手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提升了用药安全性,也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为分析儿科手术中应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的效果,选取我院儿科接受手术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来进行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后,观察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数分别为(65.21±5.58)mmHg、(110.04±6.03)次/min、(97.05±2.44)%,优于对照组的(73.04±8.28)mmHg、(135.06±8.08)次/min、(92.42±2.12)%;而在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对比中,观察组患儿为(15.63±6.54)s和(15.78±3.47)min,少于对照组的(28.16±8.14)s和(32.01±5.45)min,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儿共3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少于对照组的18.0%(9/50),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实验结果与研究内容相一致,将七氟醚与氯胺酮联合使用,能在保障麻醉效果的同时兼顾到副作用,让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在儿科手术中应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的麻醉方法,效果更好,可有效减少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稳定其血流动力参数,保障安全性,适合在患儿手术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郝洲华,金 曜,钟严艳,等.用七氟醚联合氯胺酮对接受疝修补术的疝气患者实施麻醉的效果探討[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8):115-116.
[2] 李永宏,王芳茹.疝气修补术中七氟醚与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0):96-97.
[3] 王中兴,祝 鹤.分析七氟醚与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在疝气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9):76+90.
[4] 褚超铭.七氟醚和氯胺酮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5):2794-2796.
[5] 褚超铭.七氟醚和氯胺酮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4):72+74.
[6] 官喜龙,徐 静.七氟醚与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在疝气修补术中的应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13):30-32.
[7] 周 娜.七氟醚麻醉诱导与氯胺酮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0):34-35.
[8] 黄庆先.七氟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6):163-164.
本文编辑: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