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辽宁的战勤支援

2020-06-08 15:32
共产党员·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战勤抗美援朝战争敌机

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供应,由解放战争时期“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的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的方针,转变为由国家集中统一供应。志愿军出国作战前,党中央就明确指示:以东北行政区作为志愿军的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供给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务统由东北军区负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战勤与保障上作出了特殊贡献。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辽宁与朝鲜隔江相望,辽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既是抗美援朝战场的大后方,又是全国支援抗美援朝的前线。战争初期,辽宁地区各省市进行了广泛有效的战勤动员和扩兵运动。辽宁儿女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换上戎装,拿起钢枪,走上战场。

义县东关村村长刘纯带头动员儿子、侄子、外甥3人参军,带动了全村几十名青年积极参军;东丰县八区女团员曲凤兰动员其丈夫参军后,带动了全村85名青年报名参军;新民县六区朱家街3名党员报名参军后,带动47名青年自愿报名参军;庄河县碾石房村团员鲍长林和5名团员带头报名后,带动了18名民兵参军;海城县牌楼区启发群众回忆对比,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共有149人报名参军;海城一中的学生们立誓:“祖国什么时候需要我们,我们就什么时候为祖国服务。”报名参军的有23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感人场面屡屡重现。

抗美援朝的战地勤务不仅任务重,而且时间紧,一项任务从省里接到命令到縣、区完成动员,再到实施,往往只有七八天时间,甚至只有四五天的时间。以北镇县1950年10月首次动员担架队为例,从16日县政府接到命令到20日担架队从县城出发,只用了5天时间。

为了保障前方战事需要,各级政府于1950年11月增设了战勤机构,负责战勤工作。辽东、辽西两省和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等市民政厅(局)设立战勤处;各县民政科设战勤股;区政府设战勤助理员;村设战勤委员。从省(市)到县、区、村都增设战勤机构,形成了抗美援朝的战勤“网络”,专门从事支援前线的工作。东北人民政府为了统一战勤动员的标准和贯彻合理负担的政策,3次制定下发《战勤动员办法》,各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贯彻实施办法。一时间,2100万辽宁儿女层层联动,竭诚奉献,所有力量都拧成一股绳,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铁岭县的龙绍文,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顾不上照料怀孕7个月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毅然报名加入抗美援朝战勤支援的队伍。1952年5月,他在执行任务期间遭遇敌机释放毒瓦斯,致右眼失明。他顾不上治眼睛,为防止敌军投毒,天天守在水井边,几年后,他的左眼也失明了。胜利回国后,他本可以选择到工厂工作,但他却想:“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不是为了图回报。”为了尽一个儿子、丈夫、父亲的义务,他毅然选择了回家务农。

宁儒贤是阜新地区的一名普通党员,他响应祖国号召,卧冰踏雪,在炮火中穿行13个夜晚,赶赴前线。在第五次战役中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抢救了数百名伤员。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他被评为“支前英雄”,荣立一等功,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为其颁发立功奖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据史料记载,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有74374人参军,参战总人数达到242285人,牺牲13374人,是全国各省区参军、参战、牺牲英烈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战地勤务保障方面,辽宁人民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辽宁有人口2100多万人,参加各种战勤的人员达24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7%。

轰不垮、炸不烂的运输线

抗美援朝战争是当时的现代化战争,战争勤务种类繁多。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现代化战争,需要动员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上前线担负战争勤务工作。辽宁作为战勤基地和全国的工业基地,当仁不让地成为战勤技术人员最主要的输送地。

美军破坏我军后勤补给的主要方法是派遣大量飞机昼夜不停地对后勤运输线扫射轰炸。特别是从1951年1月起,美军发动了“绞杀战”,对我军后方的设施、铁路、公路、桥梁以及朝鲜北方的城镇、电站、厂矿等进行狂轰滥炸。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总理在东北军区召开的第一届后勤会议上发出号召:“建设铁路、公路、水路相结合,火车、汽车、手推车相结合,快装、快卸、快运相结合,抢运、抢修和防空相结合,纵贯道路和横贯道路相结合的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入朝初期,司机因为马达干扰不能及时听到敌机临空的声音,同时为了防止敌机轰炸,夜间不敢开车灯,只能看清一段路开一段路。每夜的行车距离只有三四十公里,还经常撞车、翻车,因事故损失的汽车数一度超过了战损数。1951年3月,后勤第一分部和第三分部在原来防空信号站的基础上,在各重点地段设立了一些不固定的防空哨兵,听到敌机的声音,哨兵马上鸣枪报警。实行这一方法后,汽车损失数量大大减少,车速也大大提高。志愿军司令部和后勤部马上总结、推广了防空哨的经验,共投入了2万名战勤人员,在千里后勤线上5里一哨、每哨一班,昼夜站岗放哨。敌机来了,哨兵就放枪,在两三华里外的司机听到枪声后马上闭灯躲避敌机。哨兵还持口哨一个,红绿小旗各一面,司机每经过一哨时,如有命令或事项向司机转达,哨兵就吹短促的口哨声、挥动红旗,拦截汽车。如果既没有什么事情又无敌机,哨兵就用口哨吹长音、挥动绿旗,让司机放心驾驶。防空哨的战勤人员还负责防范匪特,在敌机过后扫除公路上的四脚钉。这一制度建立后,汽车每夜行车距离提高到200公里以上,汽车的损失率则由入朝第一年的40%,下降到第二年的6%、第三年的0.5%。

1951年4月6日,彭德怀在志愿军司令部会议上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全体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算一半。”志愿军一次次战胜敌人,后勤运输线也随着胜利不断拉长。朝鲜当时已被炸成一片废墟,志愿军所需物资要从我国国内运输过去。美军不分昼夜轰炸我军后勤保障运输线,更增加了战地勤务的难度。但我们的后勤补给运输就是靠难以正常运行的铁路、弯曲狭窄的公路以及数量不多的汽车、马车,更多的是靠人力手推车完成的。这条运输线是轰不垮、炸不烂的,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聪明的战勤人员在与美军的一次次交锋中创造出很多躲避敌机的方法,如水下桥、合并运转、顶牛过江等。“水下桥”是在被敌机炸毁的桥梁附近,另修一座桥面略低于水面的桥,当时称为“水下桥”或“隐形桥”。美军飞机侦察时看到桥梁已炸毁就不加理会了。“合并运转”是将两组以上的列车联为一组列车,用两三辆机车拖挂,在偏僻处运输的条件下运行。这在抢修后线路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突击抢运的最大效果。“顶牛过江”是紧急抢运时只过车辆不过机车的一种形象比喻。1951年夏季,朝鲜的桥梁白天一般都被炸断,天黑后虽进行了紧急抢修,一般还难以达到通过机车的载重标准(机车比车厢要重)。为此,工程技术人员和战勤工作人员在火车过江时,将机车置于全部车厢的后面,将一列车厢顶到桥面的对岸,再由对岸的另一辆机车将车厢拖走。这种方法对突破敌人对江桥的封锁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后勤运输人员在沿途修建永久、半永久的仓库(大部分在洞内),使保管的物资免遭敌机轰炸。

战争期间,辽宁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技术人员达3万多人,满足了战勤任务需要。为保证军用物资能及时顺利地运往前线,抢修了靠近中朝边境的几十条主要公路长达1453公里,桥梁297座和数处飞机场;参加战勤任务的汽车司机有3796人,汽车有18万多辆。同时,在沈阳、旅大、鞍山等市开办汽车学校,从机关、企业和学校中动员了9301名工人、学生、勤杂人员进行训练,毕业后送前线服勤,滿足了军事运输的需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参加战勤任务的长期民工达4.5万人,短期民工达231万人。

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辽宁人民肩扛手提、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据当时担任本溪县马车队教导员的刘宝山回忆,在朝鲜执行战勤任务的民工们要在零下40℃的严寒中,趁着黑夜进行倒垛,调顺水沟,下面垫好防水垛底,上面铺好防雨的毡盖和伪装,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粮食和弹药。往前线运送物资,主要靠人力手推车。手推车通不过,就肩扛手提送往前线……

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1952年5月31日汉城记者招待会上感叹地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在战火中抢救伤员

担架队既承担在火线抢救伤员的任务,还担负着将伤员送往后方的繁重任务。在硝烟弥漫、浴血奋战的战争中,勇敢忠诚的辽宁人民组成的担架队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了战勤保障任务。

战争期间,卫生部门和广大民工担架员顽强奋战,突破敌机封锁,将90%的伤员运回了国内,东北地区也开设了可容纳十几万人的医院收容治疗。8014名辽宁儿女组成一支支医疗队,忙碌在战地医院中,活跃在烽火沙场上,救治了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志愿军战士,用辽宁人特有的体贴细致,精心救治并照料着负伤的英雄。在大雪盖地、滴水成冰的严冬季节,医疗队的工作人员怕冻坏了伤员,把自己的被褥棉衣撕成一条条的布条,棉花捻成棉花卷,塞进板缝里,尽量减少寒风侵入,以帮助那些下不了床的伤病员度过漫长的寒冬之夜。

医护战线上的女英雄朱勇,奔赴朝鲜战场时年仅16岁。为了伤员的安全,她无所畏惧。在漆黑的夜晚,她能凭着听觉寻找到伤病员,能一个人背着伤病员奔跑十几公里。1951年夏天,朝鲜遭遇60年不遇的大洪水。大雨中,朱勇背着一个大个子的骨折伤员涉江而过,当时洪水已经齐腰深。伤员怕连累朱勇,一再挣扎着要朱勇先走,不要管他。朱勇坚定地告诉伤员:“有我在,就有你在。就是死,我们也要死在一起。”后来,伙伴们赶来手挽手互相搀扶着,把朱勇和伤员转移到高地上。这种舍生忘死救治伤病员的事情,在朱勇身上发生过无数次。

据史料记载,在1950年战争初期,辽宁共组织一般担架8011副、担架队员5万余名、民工4210名,赴朝担负战争勤务,直接支援前线。同年11月,根据战争发展,又组织了1000副基干担架、6703名担架队员赴朝执行战勤任务。1951年1月,组织了5个志愿担架团,共有2160副担架、1万多人。当时的营团编制为“三三”制,连排为“四四”制,志愿担架团将每副担架由6名担架员改为4名担架员,使担架更加轻便,长期随军作战。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切合前方实际需要,代替了民工担架队,在战场救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年前,2100万辽宁儿女发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圆满地完成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地勤务与后勤保障任务。今天,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的4380万辽宁人民,必将在新时代为辽宁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续写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战勤抗美援朝战争敌机
冲着敌机,开炮!——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灭火救援战勤保障协同作战机制的研究
战勤比例的回归分析
刍议消防部队战勤保障能力的策略
新中国建国后击落入侵敌机大盘点
复杂性背景下谈灭火救援战勤保障效能问题及解决措施
偷架敌机开回家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次铁路运输
谁在掩盖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简评《真相》一文
周恩来与抗美援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