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秀
摘 要: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将其渗透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注重引导学生品鉴古代文学作品,实现学识修养的夯实;引导学生品读历史名人故事,促进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民风民俗常识,积淀学生丰富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核心素养;道德素质;人文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3-0040-02
部编版语文教材渗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的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有的可以增强学生道德素质,有的可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塑造学生良好人格。为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将其渗透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对传统文化视域下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一、品鉴古代文学作品,实现学识修养的夯实
部编版语文教材精选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有古代诗词如选自《诗经》的诗篇、唐诗宋词,也有古代寓言如《狐假虎威》《坐井观天》和《亡羊补牢》,还有古代神话如《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这些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感悟其中的文化意蕴,实现自身学识修养的提高,而这正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之一。
例如,教学“诗经二首”之后,教师可以将《诗经》作为课后阅读素材库,开展一系列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诗经》中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其一,开展“读《诗经》、说成语”活动。鼓励学生找出源自《诗经》的常用成语,建立日常用语与《诗经》之间的联系,要求依照实际诗句来进行成语的提取,获取对应的诗句解释。比如,《诗经·大雅·云汉》中有诗句“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其中提取的成语“兢兢业业”意为“小心谨慎,认真负责”。《诗经·郑风·羔裘》中有诗句“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其中提取的成语“孔武有力”意为“非常威武有力”。《诗经·大雅·抑》中有诗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其中提取的成语“投桃报李”意为他送给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这样的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诗经》中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学识。其二,开展“读名句、说启示意义”活动。《诗经》中有一些诗句已经演化成为现代名言警句,人们讲话或写作时常常引用。比如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诠释内容,并说一说诗句蕴含怎樣的道理。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学生了解了其含义,即“无不有始,少能有终”,意为“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终”。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可能得到相对理想的结果。由此使得《诗经》中的内容与人生感悟联系起来,继而使得学生的学识修养得到提高。
二、品读历史名人故事,促进道德素质的提升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名人故事,这些故事非常精彩,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魂,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历史名人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名人,感悟历史名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修养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以历史名人为榜样,由此实现自我行为的矫正,达到不断提高道德素质的目的。
例如,《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一个珍视友谊的名人故事,伯牙善于弹琴,子期善于听琴,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情。后来子期去世,伯牙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知音,毅然决然地摔破心爱的琴,发誓不再弹琴。在引导学生理清全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对应的问题:你认为本文主要诠释了怎样的道理?这样的道理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哪里?通过思考,学生认识到:人生苦短,知音难求,要珍惜纯真的友谊。伯牙绝弦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到今天,是因为其能够给予人们重要的启示:要珍视友情,懂得竭力帮助朋友,维护友情。当然,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还有其他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比如,《纪昌学射》体现的道德教育内容为:要尊师重道,有了良师的引导,再加上自己刻苦学习,保持恒心和毅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将相和》体现的道德教育内容为:面对大局的时候,要不计较个人得失,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团结起来,共同御敌。也就是说,不同的历史名人,对应的故事所体现的道德教育价值点有时也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找到历史名人故事与现代道德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实现课程内容的重塑。
三、渗透民风民俗常识,积淀丰富的人文修养
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些民风民俗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民风民俗,实现学生人文修养的不断提高。相比前面提及的古代文学作品或者历史名人故事,民风民俗因为有着现代实践环境,学生有机会去接触,所以可以更好地嫁接到语文教学中,由此驱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育。
例如,教学《端午粽》时,为了增强学生对端午节的认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步骤。首先,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端午节是怎样度过的,并且依照自己的理解来回答为什么要过端午节。这可以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展现文本中关于端午节的民风民俗,并将包粽子作为重要节点,要求学生通过文本去体验,然后站在讲台上讲述包粽子的详细步骤,实现学生对端午节特殊民风民俗的深刻认知。最后,创设对应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国客人介绍端午节,需要回答清楚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等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得学生去关注端午节的民风习俗,站在生活的角度去审视文本内容,建立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端午节的各种民俗活动,由此实现人文修养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将其渗透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注重引导学生品鉴古代文学作品,实现学识修养的夯实;引导学生品读历史名人故事,促进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民风民俗常识,积淀学生丰富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李好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10).
[2]张春影.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语文建设,2018(12).
[3]刘月香.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语文建设,2018(05).
[4]杨艳丽.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J].语文学刊,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