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雅
摘 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为《说文》)成书于汉代,作者许慎,《说文》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读音的字书。文章对《说文》阜部字字形、字义概况进行梳理,运用传统“六书”理论对字形进行分析。结合《说文》释义以及文献资料对其意义进行分类。同时《说文》阜部字反映出古代建筑文化与古人对地理地貌的认知。
关键词:《说文解字》;阜部;字形;字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3
《说文》在中国语言学和文字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这部书中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首创540部,收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说文·阜部》在第十四卷下,阜部统辖了正文92个,重文9个,共101个字。对该部字进行形义分析和文化阐释,可以丰富对《说文》的研究。
一、字形结构
《说文·阜部》字在构形上涉及传统“六书”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
(一)象形字
《说文·叙》界定“象形”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是将字形画成它所代表的物体的模样。《说文·阜部》仅一个‘阜字为象形字。《说文》释为:“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即没有石头的土山。如《广雅·释丘》“无石曰阜。<北堂书钞>引韩诗云‘积土高大曰阜。”《释名·释山》“土山曰阜。象土山高大而上平。”
(二)会意字
《说文·叙》界定“会意”为:“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是把几个相关的字排比在一起,由它们的联合形式而呈现出新字所指的含义。《说文·阜部》中有2个会意字,陟、隉。
陟,《说文》释为:“登也。从阜,从步。”《说文解字注》: “谓缘阜而步也。阜有层次可寻,是谓会意。”“陟”的甲骨文字形中左边‘阜表山的层次层级,步的甲骨文字形,义为向前行走,陟由阜、步会意,表从山底向山上行走。隉,《说文》释为“危也,从阜从毁省”毁,《说文解字注》:“缺者,器破也。”毁指破坏,毁损。《说文》古文左边是有齿痕的舂臼和挺立的人形,右边是持器械的手,表毁坏器具。隉由阜、由毁省殳会意。表山危险、不安。
(三)形声字
《说文·叙》界定“形声”为:“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就是用表义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合而成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阜部》中形声字共89个。陵、?、阞、阴、阳、阿、陂、阪、陬、隅、险、限、阻、陮、隗、阭、、陗、陖、隥、陋、陜、隰、?、隤、队、降、陨、阤、隓、陊、阬、、防、隄、阯、陉、附、阺、隒、阸、隔、障、隐、隩、隈、、、陇、?、陕、、、陭、隃、阮、?、陚、、?、?、陼、陶、阽、除、阶、阼、陛、陔、际、陪、?、陾、陴、隍、阹、陲、隖、院、陯、陙、?。以上字许慎以“从某,某声”训释,另有7个会意兼形声字,分析如下:
陆,《说文》:“陆,高平地,从阜从坴,坴亦声。”高而平的地。坴,《说文·土部》:“土块坴坴也。”即土块大的样子。陆由阜、坴会意,坴兼表声。
《说文》:“陷,高下也。一曰陊也。从阜从臽,臽亦声。”从高处落下。臽甲骨文字形像人掉进井坑里。陷由阜、臽会意,表从高处落下。臽兼表声。《说文》:“,仄也。从阜从顷,顷亦声”《说文解字注》:“顷者头不正也,故从页;倾者人之仄也,故从人;者,山阜之仄也,故从阜。” 为山体倾斜为阜、顷会意,顷兼表声。《说文》:“阢,石山戴土也。从阜从兀,兀亦聲。”《说文解字注》:“戴小徐作载。释山曰。石戴土谓之崔嵬。然则崔嵬一名阢也。”兀甲骨文字形从一在人上,高而平意。阢由阜、兀会意表上面覆盖着土的石山,兀兼表声。《说文》:“隙,壁际孔也。从阜从,亦声。”《说文解字注》:“者、际见之白。”即缝隙透过的光。隙由阜、会意表墙壁的缝隙,兼表声。《说文》:“陈,宛丘,舜后嬀满之所封。从阜从木申声。”徐铉曰:“陈者,大昊之虚,画八卦之所,木德之始,故从木”《说文》:“,耕以臿浚出下垆土也。一曰耕休田也。从阜从土,召声。”古田器,用来掘土,由阜、土会意,召声。
二、字义类别
《说文·序》:“建首一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说文·阜部》除阜字本身,其余都是是以“阜”作为义符。有63个字把表示山的意义作为造字的依据。另外还有一部分字与建筑、台阶义等有关。
(一)与山相关义
其一,山体名称,包括山名和丘名。山名类字:陇,《说文》:“天水大阪也。”即陇山。隃,《说文》:“北陵西隃,雁门是也。”即雁门山。丘名类字:陚、、?,《说文》皆释为:“丘名。”《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即小土山。《说文解字句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山即高而有石者。
其二,山貌,涉及山的部位、大小、高峻及山势。山的部位:陂,《说文》:“阪也。”即山坡。阪,《说文》:“坡者曰阪。”《释名·释山》:“山旁曰陂”陂、阪同为山坡义。阺,《说文》:“秦谓陵阪曰阺。”《说文解字注》:“大阜曰陵,坡曰阪,秦人方言皆曰阺”阺为秦人之言,即山坡。陬,《说文》:“阪隅也。” 隅,《说文》:“陬也。”《说文解字注》:“阪隅也。谓阪之角也。隅与陬为转注。”陬与隅同为山角义。隰,《说文》:“阪下湿也。”即山坡下低湿的地方。阯,《说文》:“基也。”《说文解字注》:“阯者、城阜之基也。”即城墙和山的基角。山的大小:陵、?、?,《说文》:“大阜也。”阿,《说文》:“大陵也。”附,《说文》:“附娄小土山也。”山的高峻:陮,《说文》:“陮隗,高也。”隗,《说文》:“陮隗也。”阭,《说文》:“高也。”陗,《说文》:“陖也。”陖,《说文》:“陗高也。”,《说文》:“磊也。”《说文》:“磊,众石貌。”磊为众石头堆集貌,含高义。山势:,《说文》:“仄也。”《说文解字句读》:“仄,侧倾也。则仄与侧通、倾与通可知。”即山体倾斜。?,《说文》:“?也。”《说文解字注》:“??、倾侧不安也”即山路坎坷崎岖。隉,《说文》:“危也。”陲,《说文》:“危也。”《说文解字注》:“危者、在高而懼也。”隉、陲义为山高而危。陉,《说文》:“山绝坎也。”《尔雅·释山》:“山绝,陉”邢昺疏:“谓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为山脉中断的地方。陜,《说文》:“隘也。”陋,《说文》:“阨陜也。”
其三,山的阻隔隐蔽。险,《说文》:“阻难也。”限,《说文》:“阻也。”阻,《说文》:“险也。”阸,《说文》:“塞也。”隔,《说文》:“障也。”障,《说文》:“隔也。”隐,《说文》:“蔽也。”隖,《说文》:“小障也。”险、限、阻都有阻碍、阻挡义。阸、隔、障、隐、隖都有隔障,隔绝之义。
其四,从山上下坠。陷,《说文》:“高下也。一曰陊也。”即从高处落下。隤,《说文》:“下坠也。”陨,《说文》:“从高下也。”陊,《说文》:“落也。”坠落。队,《说文》:“从高坠也。”坠下。降,《说文》:“下也。”阤,《说文》:“小崩也。”即崩落。含落义。陯,《说文》:“山阜陷也。”含落义。
其五,山水边。隩,《说文》:“水隈,崖也。”即水边。隈,《说文》:“水曲,隩也。”,《说文》:“通沟也。”沟洫。,《说文》:“水衡官谷也,一曰小溪。”《段注》:“两阜间小溪曰。”陼,《说文》:“如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水中小洲。陙,《说文》:“水阜也”?,《说文》:“水阜也”水边。
(二)与建筑相关义
与城墙相关义。隓,《说文》:“败城阜曰隓。”即倒塌的城墙。?,《说文》:“道边庳垣也。”即路边的矮墙。陴,《说文》:“城上女墙俾倪也”《说文解字注》:“女墙即女垣也。”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隍,《说文》:“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从阜皇声。”即没有水的城壕。阽,《说文》:“壁危也。”即墙壁倾危。陾,《說文》:“筑墙声也。”即筑墙的声音。际,《说文》:“壁会也。”《说文解字注》:“两墙相合之缝也。”即两墙相接之处的缝隙。隙,《说文》:“壁际孔也。”《说文解字注》:“际自分而合言之。隙自合而分言之。”即墙壁裂开的缝隙。
与台阶相关义。除,《说文》解释为:“殿陛也。”《说文解字注》:“殿陛谓之除”即宫殿的台阶。阼,《说文》:“阼,主阶也。”《说文解字注》:“主阶也。阶之在东者。古者天子践阼临祭祀。”即在东方的台阶,主人迎接宾客或天子登阼阶以主持祭祀的地方。阶,《说文》解释为:“陛也。”陛,《说文》释为:“升高阶。”即台阶。陔,《说文》:“階次也。” 指台阶的层次。隥,《说文》解释为:“仰也。”《说文解字注》:“仰者、举也。登陟之道曰隥。亦作墱。”即登高的路。
与堤坝相关义。防,《说文》:“隄也”隄,《说文》:“唐也”《说文解字系传》:“隄,塘也。”《说文解字注》:“唐,塘。正俗字。”防,隄即堤坝。
(三)地名类字
陶,《说文》:“再成丘也,在济阴。”即两重山丘。后为地名专称。?,《说文》:“郑地阪,《春秋传》曰‘将会郑伯于?。”即阪名。陈,《说文》:“宛丘,舜后嬀满之所封。”指地名。陝,《说文》:“弘农陕也。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古地名。,《说文》:“弘农陕东陬也。”地名。,《说文》:“河东安邑陬也。”古村名。阮,《说文》:“代郡五阮关也。”《说文解字注》:“<成帝纪>作五阮关。”古关名。 ?,《说文》:“酒泉天依阪也。”酒泉郡阪名。陭,《说文》:“上党陭氏阪也。”古陭氏县阪名。
(四)其他
与以上分类不相关的字,将其单独列出来,分别是阴,《说文》:“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水的南面山的北面。阳,《说文》:“高、明也。”与阴相对。阬,《说文》:“门也。”《说文解字注》:“阆也。阆者、门高大之貌也。引申之、凡孔穴深大皆曰阆阬”深且大的洞。陟,《说文》:“登也。”登高。,《说文》:“商,小块也。”小块。阢,《说文》:“石山戴土也。”覆盖着土的山。阹,《说文》:“依山谷为牛马圈也。”利用山谷的地形作栏圈。陪,《说文》:“重土也。”重叠的土堆。陆,《说文》:“高平地。”高而平的地方。阞,《说文》:“地理也。”地的脉理。院,《说文》:“坚也。”,《说文》:“耕以臿浚出下垆土也。一曰耕休田也。”用锹翻起板土。另一种说法,轮换耕种的田地。隒,《说文》:“崖也。”层叠的山崖。
三、文化阐释
文字现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说文》中包含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文化现象,阜部字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建筑文化和自然地理信息。
(一)阜部字与建筑
军事建筑。如陴,《说文》:“城上女墙俾倪也”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即女墙。是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后来演变成一种建筑术语。《辞源》里解释为:“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建于城墙顶的内侧。女儿墙一般比垛口低,起拦护作用,是在城墙壁上再设的另一道墙。”女墙用于城顶防护和御敌屏障,是古代城墙必备的传统防御建筑。隍,《说文》:“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即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曰池”指城壕里有水,即护城河。一般情况下城墙与护城河是协作防御的。如《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汉书·王莽传》:“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
防洪建筑。人类为防御洪水灾害便通过修筑防洪建筑以达到防洪目的。防,《说文》:“隄也。”《周礼·地官》:“以潴畜水,以防止水。”《管子·度地》:“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防”是用来挡水的建筑。隄,《说文》:“唐也。”《说文解字系传》:“隄,塘也。唐塘正俗字。”隄是拦水的堤坝,《汉书·沟洫志》:“齐地卑下,作隄去河二十五里。”“隄”亦作“堤”。“堤”“防”同义连用,即堤坝。堤防是最早最普遍的防洪工程措施。
(二)阜部字与地理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王充在《论衡·自纪篇》里说:“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其认为地理即山、川、陵、谷等地表形态。阜部字体现了人们对地表形态的认识,对地形,地貌,地理环境有深刻的认识。例如:陆,《说文》:“高平地。”高而平的地方。阪,《说文》:“坡者曰阪。”《汉书·蒯通传》:“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有坡度的地方。陖,《说文》:“陗高也。”《说文解字注》:“凡斗直者曰陗。”陡峭的山。
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阴,《说文》:“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水的南面山的北面。阳,《说文》:“高、明也。”与阴相对。早期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就认识到正确利用地理条件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因地制宜。《诗经·大雅》:“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早期耕作已经能根据不同地形进行农业生产。并在山的阳坡开垦田地,进行农耕活动。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阜部字在字形上涉及传统“六书”理论中涉及象形,会意和形声。以形声字为主字义方面,一部分包括山名,丘名,山貌,山势等几类。另一部分与建筑相关。阜部字还涉及到古代建筑与地理文化,从侧面反映出了古代的军事防御、防洪和农耕活动等信息。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晋)郭璞,(宋)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