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古诗词情感的拓展活动研究

2020-06-08 10:30钟冬娴
考试周刊 2020年44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想象

摘 要:古典诗词是文学中最精练含蓄、最富于深厚内涵和最蕴藏情感的精神遗产。在教学中,用诗词背景知识和诗人的人生轨迹导入课堂,作为学习古诗词的钥匙,打开学生体验古诗词情感的大门。通过联想和想象达到“情景再现”的情境,在意蕴中体会其复杂丰富的感情,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揣摩关键词,把握古诗词情感的脉搏。引领学生以诗歌为载体,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铸就学生健康的心灵与完美的个性。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情感;初中学生

一、 引言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大量优秀的诗词薪火相传,承担着净化炎黄子孙灵魂的使命。诗言志,诗词最重要的功能是表达诗人的志趣与情感。纵观初中八十多首古诗词,囊括了上下几千年古文明文化,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对其尽悉了解、掌握,由于时间、空间跨度久远,对古诗词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又加上古诗词本身内蕴深邃、情感复杂,把握古诗词情感成了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古诗词情感,把脉情丝,授人以渔,是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所谈,只是个人教学古典诗词的经验之谈,谈不上什么方法,姑且写下三点拙见。

二、 用诗词背景知识和诗人的人生轨迹导入课堂,作为学习古诗词的钥匙,打开学生体验古诗词情感的大门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一般地,诗词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古代特有的现象如仕途、科举、落泊、流放、隐居等,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对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背景常识,从而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古诗词蕴含的情感。

岳飞的《满江红》,就深深地烙上了南宋时代的烙印。词中抒愤慨激昂之情,发悲沉爱国之音。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在战争频发的年代,岳飞亲历河山破碎,目睹百姓颠沛流离,立下收复统一中原的宏愿。

又如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如果教师不先讲述唐肃宗元年,唐军在邺城大败,唐王朝强行抓人当兵的历史背景,学生就无法明白诗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的惨况。

只有讲透了这些历史背景,学生才能明白陶渊明为什么不做官而愿意去做农民,终日为三餐衣食而辛苦劳作也不辞。

李清照的人生轨迹是解读她写的诗词的最好神器。《渔家傲》是她南渡后写的词,声声哭诉着家国之变的悲慨之音,字字弥漫着时代沧桑的感伤。南宋后期风雨飘摇,诗词大多感叹时世。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靖康之乱后南渡,她的接触面增大了,历练加深了。显然,这些变故都映射在她的诗词上,如题材、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南渡前后,她的词风迥异。南渡后期她的词创作的情感主线是双重感伤:那就是家破国亡与个人不幸遭遇。早期明快清新、爽朗秀丽、灵秀妩媚的欢乐情调已经消失,取而代之以凄怆愁苦、苍凉深沉的感伤情绪。

三、 通过联想和想象达到“情景再現”的情境,在意蕴中体会复杂丰富的感情,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进行高度加工浓缩而成的艺术品,体验诗歌情感离不开想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部分都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名篇佳作。学习古诗词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抽象的诗词文字转化成一幅幅形象可感、具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赋予画面生机,妙不可言。诗人所创造的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如同放电影一般。另外,古诗词情景意蕴或是含蓄性,或是跳跃性,或是空灵性。因此,体验诗歌情感的窍门在于运用想象思维。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了一个凄苦、萧瑟、荒凉的意境。打开想象和联想的思维,真切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失为体验古诗词情感的重要法宝之一。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脍炙人口,备受推崇。全用名词组合成诗句,字字皆为物象,可谓“意象具足”。通过想象,早行情景犹在眼前;通过想象,完全可以生成公鸡引颈长鸣的生动画面;通过想象,旅人闻鸡起身赶路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浮现眼前。通过想象思维,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不尽之意。

首联“晨起动征铎”,从“征铎”声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装行囊,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赶……热闹非常!通过联想,诗歌枯燥的语言变得丰富活跃,情感了然。

鼓励学生在初读古诗词时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不必逐字逐句翻译,因为翻译会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局促了诗词意蕴无穷的空间,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独特的美的熏陶。初中学生的想象力处在最旺盛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翅膀,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四、 揣摩关键词,把握古诗词情感的脉搏

诗歌要透过语言表象,挖掘内在的情感本质。“诗眼”往往是诗词的意脉、本质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把住诗词“意脉”,体会作品情感。比如:羁旅诗中“孤”“怜”“空”“独”“故园”“归”等,这些词饱蘸诗人的情感,理顺这些“情丝”,自然就把握住了“意脉”。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是诗眼。“见”是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表现出诗人无意得之、无所用心的境界。如果换成“望”字,“望”是有意而望,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而为之。一字之差,意境就迥然不同。又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中,“空”字是诗眼,“空”字传神地写出了友人渐行渐远,只留下马蹄迹,而诗人仍伫立原地不归,只身一人深情远望战友去向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对战友依依不舍,对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换字法是学生迅速领悟“诗眼”妙处的神器。把“诗眼”进行替换,替换以后读读、比比异同,说说对诗词的零碎理解,学生很快就会理解诗词的情感。例如,教学《次北固山下》一诗,将“海日生残夜”一诗中的“生”字替换成“升”字,再读读、比比,学生自然能悟出原字的妙处,教师不用过多讲解、分析。从诗人讲究推敲字句及意在言外的深意上去揣摩诗人的情感,通过一个细小点(诗眼)的突破,慢慢地准确体会诗词的精妙情感。

五、 在比较阅读中拓展延伸,丰富和强化学生的古诗词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授某一诗词时,插入具有可比性的诗词进行对比教学,这样,诗词的情感在比较中就理解了,同时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然而,诗词教学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尴尬的处境,教师一般围绕考试大纲,大多注重让学生背诵、默写,所以诗词教学长期停滞在非常低的教学层面上。要改变这种窘态,笔者认为比较法是古诗词教学改革的一把利剑,经笔者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那么,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怎样的古诗词可以进行比较赏析呢?教师在教学古诗词备课时,要精心挑选题材、主题、风格等相同或相反的诗词,启发学生比较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加深理解古诗词的情感。

(一)把题材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

如边塞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笔者引领学生赏析“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塞外风光后,多媒体投放高适的《燕歌行》、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由此,边塞诗的题材特点在拓展比较中显而易见: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边塞的恶劣环境,凸显边疆将士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风格悲壮豪迈,笔势雄浑,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如“送别”诗,笔者仅列举三首唐诗: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可以进行拓展延伸阅读,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插入课堂,三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在归纳共性中知晓送别诗题材特点:大多表达送行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诉说别离时的离愁别绪。主题大多是:情深意长的思念;坦陈心志的勉励;别后情境的想象。

(二)把主题有别的诗歌进行比较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两曲进行对比教学,都仅28字,语言极为凝练,内涵巨大,把平淡枯燥的客观意象,巧妙地组合起来。前者运用白描手法,将无尽的忧愁匠心独运地寓于图画中,看似随意几笔,蜻蜓点水般就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愁绪。

白朴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小令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惬意之情,传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把风格相反的诗歌进行比较

我们还可以这样比较阅读:把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赏析学习。如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学生感受了词人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豪情壯志。此时,教师再拓展延伸另一首《江城子》——悼念亡妻的词作。学生在吟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感受到一个豪放豁达的词人情意缠绵、哀伤深情的另一面。同时,在两词的对比学习中了解到豪放词气象恢宏雄放、阳刚豪迈,婉约词含蓄缠绵、多愁善感的特点,学生诗词视野得到拓展。

六、 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诗歌教学也是这样。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方法只是诗歌教学研究中的冰山一角。教学中,教师没必要泾渭分明,这些方法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而一切方法的选定,都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作者简介:钟冬娴,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大鹏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想象
踏青古诗词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我和古诗词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