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隐喻在儿童绘本故事中的表达及教学应用

2020-06-08 17:41赵伟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隐喻兔子绘本

赵伟华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人文教育系,江苏苏州 215123)

一、引言

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有利于人类认识世界,隐喻是我们深层的认知机制,组织思想,形成判断,并起到使语言结构化,具有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从而使人们掌握新的抽象概念[1]。例如,“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的隐喻已经成为我们概念的一部分。隐喻的实质就是根据两个概念域的某种相似性,以熟悉的经历体验来理解不熟悉的概念,两种事物的相似性进行相互“映射”,达到以一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的目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方位隐喻也被称为空间隐喻,空间隐喻有助于我们抽象概念的形成。

空间概念源自人类对外部物理环境的感知,是人类从出生便能够感受并伴随一生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等,这些基本空间关系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空间概念。人类许多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及社会地位主要通过空间概念来隐喻,由此可见,空间隐喻在人类认知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视觉语法是由线条、颜色、形状和纹理等元素所组成的,艺术家把这些元素组合到一起创造出能够表达思想的视觉设计。《阅读图像:视觉语法设计》一书中阐述了图像在教育中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就这种新的视觉素养而言,教育会生产出新的‘视觉文盲’,而阅读图像可以有效解决‘视觉文盲’的问题,并试图解决无法认真讨论和思考而通过图像和视觉设计获取传达的内容的问题”[2]。

图像是一种视觉设计,最适合空间关系和非线性关系的表达,并且是以修辞的方式完成的,是视觉修辞的一个分支。图像修辞通过直接的图像建构传播信息,具有一定的隐喻性,语言修辞和图像修辞都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处理且可以相互转换,形象思维可以转换为语言思维,语言思维也可以转换为形象思维,这为研究空间隐喻对儿童绘本故事的视觉语篇的意义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空间隐喻与儿童的空间认知能力

(一)儿童空间认知能力

空间隐喻是以儿童空间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皮亚杰认为,儿童空间观念的演化是在知觉水平和思维想象水平空间两个不同的水平上分别进行的。空间认知能力不是先天产生的,而是多种感觉器官协调发展的结果[3]。儿童经常将身体体验作为衡量周遭世界的标准,由体验去感知世界,再由感知形成概念,由具体概念逐步推理出有抽象意义的概念,使得概念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因此,儿童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调动相应的感官和生活体验来理解空间概念的过程。

空间概念是幼儿认识过程中最早形成的概念之一,与其他认知能力一样,是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幼儿在辨别空间方位的过程中要经历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度到以客体(其他的人或事物)为中心的定向过程。而重视与运用空间隐喻概念,有助于幼儿学到更多的抽象概念,以达到知识的有序化、概念的具体化和情感的可视化。

(二)空间隐喻对儿童读者的意义

好的图像对印刷文本有积极的阐释作用,往往有强大的想象力和讲故事的能力,能触动幼儿心中深处的情感,儿童形成信息的心理图像促进学习。认知图像作为一级符号代表了相对复杂、熟悉的经验,儿童很容易识别;词汇作为二级符号,则与直接经验分离,更具抽象性。因此,通过将熟悉和具体的图像符号与抽象性的词汇符号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文本的可理解性。正如松居直先生在《幸福的种子》中所说的一样,还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儿童总是试图通过图画的细节去理解故事的含义[4]56。学龄前儿童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念的发展借助于一定的“中介语”来表达,而绘本故事中的图像和文字交互共同起到了“中介语”的作用。绘本中含有大量的空间隐喻图像,在儿童还不能够读“文字”的时候,儿童试图通过图像的空间隐喻来理解故事的发展。图画中的空间隐喻有利于儿童抽象概念的形成,促进学龄前儿童空间知觉、空间表征和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方面的发展。

三、儿童绘本故事中的空间隐喻类型

绘本文本作者通过人物塑造展开故事情节,而图像作者则强调人物塑造,发展主要思想并提供背景资料。艺术家通过强调尺寸(首先看到最大的图像)、对比强烈的颜色、最重要的物品放在中间、用强线提供视觉通道、强调不一致性(读者眼睛移动到一个不同的物体)来设计组织插图,以便观众能够识别图像中最重要的元素,遵循图像中的视觉顺序。因此,在评估儿童书籍中的插图时,应考虑主要图像是否与故事发展相匹配并有故事的延伸性和空间隐喻性。

人们的空间感知主要集中在“上、下”关系、“前、后”关系、“大、小”关系、“中心、边缘”关系。相应的,绘本故事中的空间隐喻也相应地划分为“上、下”隐喻、“前、后”隐喻、“大、小”隐喻、“中心、边缘”隐喻。

(一)“上、下”隐喻

“上”与“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概念,当图像中呈现出“上、下”关系事物的时候,我们就会把“上”和“下”的概念从认知系统中调动出来,来理解图像的意义。“上、下”概念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中有情绪的空间隐喻,积极情绪为“上”,消极情绪为“下”;数量上的空间隐喻,多的数量为“上”,少的数量为“下”;道德的空间隐喻,高尚为“上”,卑鄙为“下”。王祥荣(2000)的研究表明,儿童大约2岁开始获得“上、下”类方位词,之后对“上、下”的认知加深并逐渐获得延伸和隐喻概念[5]。在儿童绘本的图像中,图像作者通过“上、下”隐喻解释主题,传达信息。

以《天空在脚下》绘本为例,乍一看,这本图画书的题目与现实不符,天空怎么会在脚下呢?但是,读完绘本,我们发现作者的意图是将天空隐喻成梦想,小女孩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梦想。

绘本的封面,是一个橙红色头发的小女孩,她表情坚定,双臂伸展,一只脚高高抬起,正从钢索上走过去,她的脚下是虚化的城市背景,与远处的天空融和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整个城市和天空都在她的脚下。从封面,儿童可以预测故事的主题:一个小女孩不畏艰难,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上、下”的空间关系隐喻了小女孩超越了梦想,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爷爷一定有办法》描述了地上和地下两个空间发生的故事,地上的故事是小男孩约瑟和爷爷的故事,而地下的故事,是小老鼠一家的故事。两个空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比如,爷爷缝毯子时掉下来的碎布,就被老鼠夫妇捡去做了小毯子。图像作者通过“上、下”隐喻解释主题,传达信息。不管在光明(“上”)还是黑暗(“下”)的地方,看得见(“上”)和看不见(“下”)的地方,爱都是永恒的主题。

(二)“前、后”隐喻

前后隐喻可以表示时间的继承性。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在大量的儿童图像阅读材料中,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时间是通过隐喻空间方位来帮助认知的。《龟兔赛跑》绘本故事中,开始阶段兔子跑在前面,乌龟一直在兔子后面追,而在比赛的后半程,乌龟则跑到了兔子的前面,图像作者通过乌龟和兔子空间的“前、后”位移隐喻速度的“快、慢”,使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就能得出乌龟和兔子在一个画面上谁快谁慢的结论。

“前、后”的隐喻也用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对立。幼儿的思维比较简单,无法理解“孤立”和“排斥”等比较抽象的词语,通过“前、后”的图像组织设计,儿童建立起心理空间意向,进而理解这些抽象的词汇。绘本故事《不是我的错》告诉孩子要学会关爱与承担责任。书中,一个小男孩在画面的前面掩面哭泣,他身后有一群小朋友,当小男孩和另一个当事人突显在众人前面的时候,小男孩在儿童的心里空间里建立起“被排斥、被孤立”的形象。

(三)“大、小”隐喻

幼儿在接触实物与观看图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小”的概念。“大”一般是指强大的人或事物,被认为起主导作用或者很难战胜的力量;而“小”的特性相反,代表着弱小,需要保护的人或事物。在《西瓜与蚂蚁》绘本故事中,一块西瓜相比蚂蚁无疑是庞然大物,但是,小蚂蚁们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征服了大西瓜,最后还在西瓜上玩滑梯。小蚂蚁代表了在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和事物,就像需要保护的孩子一样,“小蚂蚁”和“大西瓜”,在绘本中展现了“大、小”强烈的视觉对比,让孩子们懂得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就能取得最终胜利的道理。

在《野兽国》绘本故事中,页面上的图像慢慢扩大,逐渐扩展到页面的空白处,最后成为几个满页的图画。图画由小变大,又从大变小,暗示着迈克斯的情绪从愤怒到缓和,再从狂喜到伤心的过程。图画的变化蕴含着隐喻的节奏,和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完全匹配,使儿童对作品的理解逐渐加深[6]。

(四)“远、近”隐喻

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形成了“远、近”的概念。“近”一般是关系亲近、时间短,程度差异小;而“远”代表着关系疏远、时间久远以及程度差异大等概念。

在《小房子》绘本故事中,在几个跨页上,房子坐落在山上,房子的周围有树木、人和动物,形成一个椭圆又一个椭圆的村落。重复能够制造韵律,并提供视觉的通道。视线较远的村落隐喻着,不远的将来,城市要扩张到这里来了。

(五)“中心、边缘”隐喻

一般认为,处在中心的是重要的、被强调的人或事物,也可表达团结友爱之意;而处在边缘的人或事物是次要的,或被排挤和被孤立。“中心、边缘”模式在儿童绘本中也常见于“文—图—文”或者“图—文—图”模式的“三明治”式图文信息模式,这种信息结构突出了中心位置信息,通过对特定信息的凸显,从而达到调节故事节奏的效果。在《小瓢虫又听见了什么》绘本中,瓢虫作为视觉焦点,是图像所要表达隐喻内容的核心,处在边缘的小动物则处于次要地位。作者把文字和飞来飞去的小瓢虫放在中央,形成“图—文—图”三明治图文模式。农场的动物处在边缘,环绕在周围,小瓢虫在这本书里的封面变得特别小,小到每个人都会对它视而不见,但是,它小小的身体里潜藏着大大的智慧,在关键时刻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飞来飞去传递情报,智斗了大坏蛋。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绘本中空间隐喻对语篇意义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对信息布局来强调重点,调整观众的注意力并提供视觉通道,进而实现对绘本故事节奏的把控。

四、空间隐喻在儿童绘本故事教学中的应用

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故事中,大兔子和小兔子通过比较,小兔子和大兔子不但确定了彼此很爱对方,而且想要给对方更多的爱。她们想尽办法通过身体动作、描述眼前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爱,直到在爱的怀抱中睡去。

(一)教学设计

表1 《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说明

《猜猜我有多爱你》这部作品传递了如何正确地向对方表达爱的方式。正如绘本中封底的文字所描述的。“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也许,你会想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可是,就像小兔子和大兔子发现的那样,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衡量的东西”[7]。作者巧妙地通过“长、短”、“高、低”、“远、近”具有空间特征的词汇来教幼儿表达爱,帮助幼儿理解爱。

绘本故事中,大兔子和小兔子通过身体与大自然空间的距离来表现“爱”这个抽象的主题,构建了空间隐喻的图文模式。大兔子和小兔子对比画面隐喻了“大”对“小”的爱护关心之意,而“手臂举的高低”、“跳跃的高低”则属于“高低垂直隐喻”范畴。有研究表明:三岁组儿童已经有了高低垂直隐喻,高是指空间位置由下到上,距离的高低隐喻数量,如,速度、比例和效率等都可以进行量化,还可以像深一样表示程度,事物变化达到的程度,程度深的为高[8]。在课程的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通过身体动觉来体验感知事物,反复刺激与强化幼儿的空间概念,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大肢体运动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爱”这个抽象的概念。

故事中,教师让幼儿表演出小兔子做的动作来展示他有多爱大兔子,例如,当小兔子伸出双臂,高高举起或尽可能高地跳起,教师鼓励幼儿像兔子一样伸展和跳跃,可以激发幼儿对绘本的兴趣,练习大肢体的运动技能,同时,也能够发展幼儿的语言技能。大兔子和小兔子在“距离”里表达了彼此的爱,“延伸拓展”环节的教学设计,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认识自己和物体、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距离的远近。

五、结语

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者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依赖着思维的拓展而不断丰富,思维凭借着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发展[9]。空间隐喻在绘本故事中的主要类型有“上、下”隐喻、“前、后”隐喻、“大、小”隐喻、“远、近”隐喻和“中心、边缘”隐喻,每一种隐喻类型在绘本中都有各自的认知机制和表达方式。绘本故事中含有大量的空间隐喻概念,对儿童语言思维和空间认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需要对绘本故事中的空间隐喻信息保持敏感性。因此,在儿童绘本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掘绘本图像中的空间隐喻,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绘本故事,并能够运用空间隐喻的概念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从形象思维阶段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

猜你喜欢
隐喻兔子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兔子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可爱的兔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