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超 邵 强 赵志强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1)
L=L1+L2+L3+L4
式2-1
L——曲线轨迹总长(mm);
L1、2……——单段运行轨迹长(mm);
图1 双差速驱动转换图
图中深色线条是驱动轮路径,在0点时驱动轮切换到另一侧。
式2-2
D——车轮直径(mm);
L——曲线轨迹总长(mm);
i——齿轮间传动比;
车轮尺寸设计要为躲障和抽取改变桩留有裕度,制造过程中各零部件间存在间隙,该间隙会使小车躲障距离小于设计参数。
式2-3
n2——从动齿轮转过圈数(rpm);
n1——主动齿轮转过圈数(rpm);
i——齿轮间传动比;
Lz——设计距离(mm);
主动轴启动力矩
m1Qmin=r×FQmin×i×ε
式3-1
m1Qmin——主动轴启动力矩(m/N);
r——车轮半径(mm);
FQmin——无碳车最小启动拉力(N);
i——齿轮间传动比;
ε——阻力系数,与设计、制造、装配等精度有关,反应启动时实际阻力与理想测试数据之间关系,合理确定该系数,可使无碳车起步时不过多消耗动力,阻力系数根据制造经验选取,数值越大阻力越大,取值范围(1.0~2.0);
主动轴行驶力矩
m1Xmin=r×FXmin×i×ε
式3-2
m1Xmin——主动轴启动力矩(m/N);
i——齿轮间传动比;
r——车轮半径(mm);
FXmin——无碳车最小行驶拉力(N);
ε——阻力系数;
根据实际情况,由于正弦或余弦曲线原理得,车轮在运行时,同一时间的运行轨迹长度不同,导致车轮在某段轨迹上只能是单轮驱动。理论上只有在π点位置时,小车的驱动轮才同时驱动,实际上该点应该称为“瞬点”,驱动轮从一侧转到另一侧的转换点,如图2所示。
图2 曲柄位置与双差速驱转换对照图
由此可得出:
曲柄在0、π位置时,小车处在“瞬点”位置,车身与转向轮处于平行位置,αb摇杆摆角为0°;曲柄在π/2、2π位置时,αb摇杆摆角为最大;为了减少转向机构计算变量,设计时将曲柄和连杆的运动设计在一个平面内,由于转向机构平面与曲柄所在平面呈90°,所以摇杆与曲柄和连杆也互为90°,因此小车曲柄、连杆、摇杆的运动便被限制在互为90°的两个平面内。曲柄、摇杆所在的平面称为“主动平面”,摇杆所在的平面称为“从动平面”,如下图所示。
图3 主动平面、从动平面示意图
确定小车运行轨迹的最大切角αg,计算从动平面内摇杆摆角αb达到最大时,摇杆的摆幅S。
摇杆最大摆角αb=轨迹最大切角αg
式4-2
图4 转向轴摆角、摆幅示意图
S=L1×sinαb
式4-3
S——摆幅(mm);
L1——摇杆长(mm);
αb——摇杆摆角αb(度);
Rq=S
式4-4
Rq——曲柄长(mm);
S——摆幅(mm);
式4-5
E——摆差(mm);
L1——摇杆长(mm);
αb——摇杆摆角αb(度);
实际上连杆在运行中是在主、从两平面间相互切换的,如下图所示。
当轨迹切角αg为0时,摇杆最大摆角αb为0,连杆在主动平面内,并且为实长,同时曲柄、摇杆均在π/2位置。
图5 曲柄在π/2位置时,连杆在主动平面的摆角
式4-6
L——连杆长(mm);
Rq——曲柄长(mm);
a——轴间距(mm),曲柄轴与转向轴间距;
当轨迹切角αg最大时,连杆与曲柄连接处在主动平面,连杆与摇杆连接处在从动平面。
当轨迹切角αg从0到最大时,因为摆动的原因,出现了摆差E,由摆差E产生了补偿δ(补偿采取近似取值计算方法),该补偿为曲柄加连杆的总补偿δ,如下图所示。
实际中,摇杆想要达到摆角αz,需要分别增加连杆补偿δ1和曲柄补偿δ2。
图6 曲柄在0位置时,连杆在从动平面的摆角
式4-7
L——连杆长(mm);
E——摆差(mm);
δ——曲柄和连杆的总补偿(mm);
连杆补偿与曲柄补偿采用相似三角形比例法,分配补偿长度。
式4-8
B——长度比例(mm);
L——连杆长(mm);
Rq——曲柄长(mm);
δ1——连杆补偿(mm);
δ2——曲柄补偿(mm);
式4-9
δ1——连杆补偿(mm);
δ——曲柄和连杆的总补偿(mm);
B——长度比例(mm);
式4-10
Ls——连杆实长(mm);
L——连杆长(mm);
δ1——连杆补偿(mm);
δ2=δ-δ1
式4-11
δ——曲柄和连杆的总补偿(mm);
δ1——连杆补偿(mm);
δ2——曲柄补偿(mm);
无碳小车的理论设计很重要,但不能过分追求无法定量计算的准确性,更应该强调适用性。再好的设计也必须要考虑能否被制造出来,以及制造精度能否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