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华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电子工程系,浙江 温州 325035)
自动化技术在“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强国建设浪潮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而高职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日益凸显,人才供需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众所周知,课程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许多职业教育问题的根源,改革课程往往可以迅速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许多重大问题[1]。剖析课程建设,可以发现导致高职自动化专业“结构性失业”的课程因素主要是课程开发建设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不符。“工业4.0”时代,随着企业技术的改造和先进设备的引进,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日益增加,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还需具备与人交流、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关键能力[2-3]。而目前,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对关键能力的培养观念相对淡薄,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内容选取过于注重学科取向,职业性普遍不强,课程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核不健全。如果课程重视关键能力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关键能力培养渗透专业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开发建设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不符的问题,帮助高职学生精通专业能力,强化关键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并且胜任毕业后的工作岗位需求。
有关职业能力培养,国外较为特色的有德国的“双元制”[4],主张校企密切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英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将相关课程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整合,重视交叉课程的作用;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5],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并重;俄罗斯的“任务分析”思想[6],根据不同职业领域的工作与任务分析形成课程序列。借鉴国外主流思想,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国内自动化专业也部分开展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改革,学者对此也做了一些研究。陈荷荷认为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胜任岗位工作[7]。顾宏亮以“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思想为基础,发现将知识、技能、岗位能力有效融合,符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8]。郭艳萍等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发现其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效果显著[9]。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检测控制系统项目实训”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力求实现学生全方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开展关键能力训练,以期真正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检测控制系统项目实训”课程为例,对基于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自动化实训课程改革作进一步探讨。
1.课程内容来源于岗位,服务于就业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必须做到知识点、技能点和关键能力点来源于实际工作岗位,服务于就业需求。课程来源于岗位,学生可以领会课程是学有所用的,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服务于就业,给足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做到学有所成。“检测控制系统项目实训”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经历检测控制系统设计、制作、调试与检修等环节,以适应今后面临的产品研发、采购、测试、运行、维护等岗位的工作需求。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检测控制系统设计、元器件选型与使用、系统组装与调试、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多方面的能力。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有机整合程度,其结果决定着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该课程的改革,必须充分研究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典型工作,依此设定学习领域,构建课程内容,达到服务于就业的目的。
2.教学活动转变成职业实践
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模拟工作岗位创设学习情境,模拟工作流程组织教学过程,模拟企业运营模式管理教学进度。教学活动转变成职业实践,二者做到内容、形式、方法上高度一致,使学生提前融入就业环境,体验就业氛围,实践工作内容,锻炼岗位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使学生兴致高、动力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3.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关键能力
思政教育的融入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可实现授之以渔,使学生更好适应今后岗位甚至行业的变迁。课程应深入分析学生应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工作岗位的关键能力需求,研究课程与思政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在各个教学环节做好二者的有效融入和渗透,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对关键能力的认知和自身关键能力掌握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1.根据职业需求及特征分解学习领域,构建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改革,以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调查分析,结合行业专家提出的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职业工作分析为起点开发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构建课程;以工作过程知识技能为主要课程内容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并渗透关键能力的培养,加强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自动化行业的就业需要,培养出能够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构建的课程内容涵盖检测控制领域关键技术及岗位所需能力,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为基础篇、入门篇、深入篇和综合篇,通过一个个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学习,达到综合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关键能力的目的,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
2.以职业实践开展教学活动
图1“检测控制系统项目实训”课程内容
(1)教学过程模拟企业工作流程。根据学习与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利用项目化教学,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创设学习情境,借鉴六阶段(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有目的地学习,凸显职业能力的锻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企业项目运营流程与教学过程完全匹配,将教学过程变为职业实践,可保证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同步锻炼。企业运营流程和教学过程对比如图2所示。
(2)教学内容转变成岗位任务。教学环节分组进行,设立班组长、分工合作、轮岗教学、优等生带动差生,学生承担起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不同任务,得到各种工种的演练,提高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不同教学内容对应的工作岗位见表1。
(3)模拟企业项目运营,利用甘特图管理教学环节。项目化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推进者和评价者,实施整个教学过程。模拟企业利用甘特图管理项目运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行设计并有计划地执行项目任务,部分甘特图如图3所示。模拟企业项目运营,要注重学生独立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方案论证、分工整合等手段探究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专业问题,并锻炼职业所需的关键能力。
3.重视思政教育与关键能力培养
(1)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环节,职业元素植入教学环节。课程切实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政工作和关键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在各个教学环节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突出培育关键能力,具体见表2。职业元素植入教学环节,如引入岗位常见问题、典型案例、角色扮演,培养工匠精神,提高自我学习、与人合作、信息处理、革新创新等关键能力,培养职业素养与操守,力求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2企业项目运营流程和教学过程对比
表1不同教学内容对应的工作岗位
图3项目甘特图部分展示
表2思政教育与关键能力培养
(2)突出职业能力考核,细化关键能力指标。项目考核环节突出职业能力考核,考核指标包含专业能力评价和关键能力评价,细化关键能力评价指标,形式上采用个人自评、组内评价、组外评价、教师评价等,关键能力评价指标如下图4所示。学生全程参与评比过程,提高学习积极性,深化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锻炼。
4.课程改革成效
图4关键能力评价指标
经过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模式的职业实践及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键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得到了加强。从课程效果来看,相较于改革前,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由原来的72%提升至100%、课堂任务完成率由80%提升至95%、课后作业及时完成率由85%提升至98%;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改善,课程综合成绩及格率由90%提升至99%,良好率由40%提升至70%;课程的改革也促进了第二课堂的开展,参与各类竞赛和教师科研课题的学生数量由5%提升至15%,竞赛获奖率明显提升。从就业情况看,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价等指标优于课程改革之前,这些指标的提升得益于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有机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熟悉并且胜任工作岗位,迎接新形势下对职业能力的各种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由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检测控制系统项目实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可见,高职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实现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之间有效对接,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中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着手岗位实际能力需求,抓住实际工作与教学的联系。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需重点把握好四个问题。
1.强调课程的职业能力本位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必须服务于就业,那么课程在内容编排、情境设置、教学实施、评价体系等方面均须以职业能力为本。课程改革做到课程内容由职业能力所需而设,且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情境模拟实际工作岗位,使学生充分体验就业岗位实践,培养职业能力;教学实施模拟企业项目运营流程,保证学生熟悉项目运营并且得到各种工种的演练;评价体系注重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评价,借鉴企业目标考核方式并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熟悉所需能力及自身掌握的能力。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始终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采用六阶段教学方法时,每个阶段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阅资料——方案论证——解决问题——效果评价”的过程,教师适当引导、推进、帮助和总结,不仅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也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增强职业能力的锻炼,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强化关键能力的锻炼
仅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只能做到授之以鱼。然而,在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岗位所需专业知识与技能往往更新很快,若想让学生能够适应变化并胜任岗位,必须做到授之以渔,那么关键能力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须将八大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末。
4.丰富教学形式
课程的集中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必须利用课外时间强化和巩固学习。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可取得较好效果。比如,提升课堂的信息化教学程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在线课堂,建立线上与线下、同步与异步相结合的泛在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开放实训室,组建学习兴趣小组,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巩固学习方法,强化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