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玲
(崇川区中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0)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随着疾病进展,高血压会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需给予有效的降血压治疗和护理干预。社区是高血压治疗干预的基层医疗机构,其受众面广泛,可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控制程度,减轻疾病给患者造成的影响[1]。本文分析了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所产生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本次研究选择我社区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诊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护理对象,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疾病,血压波动明显,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意识清楚,具有独立沟通能力,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患者患有肿瘤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其他心血管疾病等与本次研究无关的情况。按照数字单双号分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为(68.4±0.3)岁;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21例,年龄为(69.1±0.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数据可比,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定时测量血压,并进行简单疾病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应用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流程如下:①疾病评估。测量社区患者高血压指水平,若患者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舒张压>120 mmHg)表明患者需立即入院接受降压治疗。若患者血压水平稍高(舒张压>110 mmHg或收缩压>180 mmHg)则要进行紧急处理,并观察2 h,若患者血压未下降则入院治疗,若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则给予后续调养,无需住院降压治疗[2]。②血压管理。为患者建立血压测量档案,若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标准值,在治疗过程中需间隔3d测量一次血压,若连续测量4次患者血压升高则加强药物干预,叮嘱患者坚持服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③药物护理 叮嘱患者遵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测量患者服药2周内的血压水平,若患者服药后血压无明显降低需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若患者血压有所降低则继续服药,或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定期电话随访提醒患者按时服药,提升患者对医嘱的遵守程度,避免有私自减药量、忘记服药、不服药等情况[3]。根据治疗药物的类型确定服药时间和剂量,关注患者服药期间是否有不良反应。服药期间控制盐的摄入,每日摄盐量需低于100 g。④心理疏导 主动与患者沟通,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4]。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可参与社交活动转移对疾病的负面情绪,如下棋,打太极等。指导患者养生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清淡饮食,促进疾病好转。
本次护理研究为期三个月,分别测量患者护理前后白天和夜间血压水平,用护理后指标与护理前指标做差获得血压波动值,波动值越大表示患者血压波动越明显。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选择软件包SPSS 17.0来分析与检验,并对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对比,计量资料表示为(±s),t法进行检验,只有当检验结果P<0.05时可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白天、夜间血压波动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波动情况数据对比(mmHg,±s)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波动情况数据对比(mmHg,±s)
组别(n) 白天 夜间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观察组(42) 11.49±1.57 9.04±1.27 16.06±1.17 15.49±1.31对照组(42) 21.93±1.41 32.61±1.48 26.38±1.42 34.12±1.28 t 32.06 78.32 34.61 69.62 P <0.05 <0.05 <0.05 <0.05
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是根据患者血压状态确定的护理干预模式,在运用时需测量患者的血压状态,确定患者需入院治疗或居家调养。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更贴近患者生活,能够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可规避疾病危险因素,提升降压效果。定期测量患者血压,若患者血压过高需立即入院治疗,以免疾病加重。
结合本次研究数据分析可见,观察组患者应用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后,患者血压波动数值明显下降,表明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情况,促进疾病好转。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康复意识,主动遵守医嘱服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综合调养,促进血压降低。
综上,在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中应用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血压波动情况,提升患者血压稳定性,促进疾病好转,易于普及推广,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