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视角下社区农业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2020-06-08 06:55:20孙美娜刘皆谊
关键词:农园营造居民

孙美娜,刘皆谊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215011)

1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社区农业

社区营造源于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台湾地区,以解决社区人际淡漠,缺乏凝聚力等社区建设方面的问题。社区营造从狭义上讲是指街区范围内的民众自发进行的持续改善居住环境的运动[1]。社区营造关注于两个层面的构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物质层面指的是人居环境的提升;精神层面强调的是社区凝聚力的形成[2]。

社区农业是城市农业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分布在居住区内及周边的城市农业。社区农业不仅具备生产食物、增加收入等基础功能[3],还能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交流的平台。但是,居民私自圈占公共用地开展农业种植活动,不仅破坏了社区绿化空间,挤压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更加重了居民间的摩擦。

社区营造通过鼓励居民主动参与,自下而上地改善社区物质空间,以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社区农业是由种植者自发参与并具有一定持续性的活动。在社区农业空间具备公共性和开放性的前提下,社区农业活动由私人活动转变为公共活动,能吸引更多居民主动参与,并在参与的过程中遵照一定规则管理社区农业空间,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大量社区居民投入其中,能够推动居民间的互动和交流,使社区恢复活力,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实现社区营造的目的。社区营造与社区农业都关注于居民的自发性,以及社区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提升。因此。将社区农业空间转变为开放性公共空间的过程是社区营造[4]。本研究着力于通过社区营造的理念引导社区农业空间发展,缓和社区农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矛盾。

2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农业种植行为分析

“私家菜园”是现有社区农业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普遍存在于城市社区内,是社区管理中难以根治的“病症”。为了切实了解社区农业现象的现状,本文选取苏州的三元一村、彩香二村南社区和唐家巷社区为研究样本(见图1)。三个样本均是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反映出公共空间被个人种植活动占用的问题。

三元一村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为10.265万m2,绿化面积约为4.23万m2,总人数约为7 660人。该小区内有农业空间70余处,集中分布在宅旁绿地和围墙附近的区域,种植面积约为550 m2,占小区绿地面积的1%。

彩香二村南社区建于80年代初期,占地面积为4万m2,其中绿化面积达40%以上,人口约4 329人。该小区内有农业空间30余处,主要分布在宅旁绿地和道路绿地中,种植面积约为280 m2,占小区绿地面积的2%。

唐家巷社区建于80年代初期,占地面积为22万m2,社区内有6 800余人口,新苏州人1 400人,是以老新村为主的社区。该社区存在较多弱势群体和下岗职工。该小区内有农业空间二十余处,主要分布在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屋顶空间中,种植面积约为180 m2,占小区绿地面积的0.4%。

2.1 社区农业活动分析

三个样本社区中均存在社区农业活动,其中,三元一村社区农业空间的规模最大,彩香二村南社区次之,唐家巷社区最小。社区农业活动主要存在于三者的绿化空间中,唐家巷社区的屋顶露台空间也出现了此类活动。这些社区农业行为基本依靠自我管理,未接受物业、城管部门的直接管理。社区农业活动以生产新鲜食物为主要目的,同时也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方式之一(见表1)。

图1 调研样本区位图(资料来源:作者结合百度地图绘制)

表1 社区农业活动情况表

2.2 社区农业的不利影响

现有的社区农业活动对社区营造产生众多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物质空间层面、精神层面和社区管理层面的影响(见表2)。

(1)物质空间层面:居民私自将公共绿地改造成农业种植空间,不仅破坏了原有绿化空间,还为生态环境带来负担。同时,现有的农业种植空间挤压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降低了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

(2)精神层面:公共空间权属于所有居民,但现存的社区农业空间将部分公共空间私有化,侵犯了公众权益,激化了种植者与其他居民的矛盾,有损社区居民间的团结;

(3)社区管理层面:现有的农业活动以自我管理为主,缺乏指导和控管,难以保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表2 社区农业的不利影响

3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社区农业空间发展模式

3.1 空间模式

在保证社区绿化率和社区全体居民认可的前提下,引入社区营造理念,将农业活动作为居民间联系的纽带,把农业空间作为社区交往空间的拓展,鼓励居民参与农业活动,主动管理社区。结合社区农业活动的现状以及我国社区管理模式,提出社区农业空间发展模式的三种构想:

(1)置入型:将农业空间置入社区剩余空间,拓展社区原有交往空间,打造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的社区农园,满足居民的种植需求;

(2)整合型:在全体居民支持的前提下,以社区名义向政府申请整合使用周边区域的闲置空地,划分成小块供社区居民农业种植;

(3)重构型:在相关规范的支持下,在新建社区中预留农业用地,以备后续发展使用。

3.1.1 置入型

“剩余空间”意指没有被开发的,或者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以及空间处理不当所导致的剩余空间[5]。社区空间中的屋顶空间和闲置用地使用效率低下,属于剩余空间的范畴。置入型是将社区农业空间填充进这些剩余空间,打造具有开放性的农业空间,拓展社区交往空间(见表3)。置入型社区农业空间在保证原有公共空间完整的前提下,将剩余空间转变为生产性空间,不仅能为居民提供新鲜的食物,还能吸引居民参与农业种植活动,自然地发生交流,提升社区归属感。

表3 社区农业空间模式对比

苏州新湘苑社区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开展过两次社区农业活动。该社区将社区服务中心的屋顶开辟为开放性的社区农园,采用覆土种植、容器种植和温室种植等方式(见图2),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农业种植活动,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免费提供给社区中的孤寡老人和低收入人群。置入型社区农业空间改变了闲置屋顶空间的利用现状,将其转变为新的交往空间。该活动鼓励居民、学生主动参与社区种植活动,能够传播农业知识,培养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兴趣。

3.1.2 整合型

整合型社区农业空间发展模式是指在社区剩余空间不足的情况下,社区根据居民对农业种植的需求程度分析,以多个社区合作的名义申请周边区域内城市闲置土地的使用权,将农业空间与闲置土地整合,提供给居民种植使用(见表3)。整合型社区农业空间将城市闲置土地进行合理利用,改善了社区周边的环境,也促进社区间居民的交流。

Interbay P-Patch社区农园是美国西雅图最早的P-Patch地点之一,也是P-Patch社区园艺计划部旗下最大的社区蔬果园,占地4 000多m2,拥有132小块土地,提供给多个社区居民使用。居民可以向园艺部门提出使用农园的申请,获得批准后,缴纳一定数额的租金即可获得一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该社区农园选址在远离社区的闲置用地上,是社区的重要空间之一,兼具休憩娱乐等多种功能。该社区农园有详细的使用导则,种植者能在其中学习到农业种植的技巧,还能提升自身的远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社区营造的实践方式之一。社区农园的中心位置建造了一幢棚屋(见图3),结合小型广场,打造出社区农园的活动中心。棚屋不仅为工具存放和食物储存留有余地,还设置了厨房。同时在室外场地上布置了桌椅,为社区居民集会、聚餐、交流提供了场所。社区农园以农业活动为媒介,吸引居民参与食物生产,实现邻里间的交流,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3.1.3 重构型

图3 Interbay P-Patch社区农园图片来源: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P-Patch

随着国内外城市农业理念的发展,社区农业概念也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考虑到建成社区中普遍存在的农业种植现象,建议在相关规范许可的前提下,重构新建小区内的空间,适量增加农业空间,规避居民为了农业种植私自破坏绿化空间的风险。重构型社区农业空间在满足绿化率的基础上,选取新建小区中部分空间作为农业发展的预留地,如果居民没有种植需求,该空间则作为社区绿化空间的补充(见表3)。根据社区农业活动的分析,建议将宅旁绿化作为首选区域,其次是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采用新加坡生态社区中“邻里单元”的模式,设计了多层次绿化种植体系,利用藤架种植方式在十字形道路上方、自行车场地上方布置种植空间,合理开发了城市立体空间;同时,将社区中住宅间的庭院和建筑物的屋顶划分为小块,用作居民种植空间[6]。蒙特利尔的皮埃尔丰社区规划中,为社区农业预留了较大面积的公共性开放农场,和小面积的家庭种植地块[7]。公共性开放农场布置在住宅组团之间、内部或者大型公共场地附近,人们可以自主挑选地块进行农业活动,不仅打造了生产型社区,更促进了居民间的联系,唤醒居民管理社区的主人公意识。

3.2 管理模式分析

国外的主要管理模式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部分土地。非政府组织负责管理,将土地划分成小块,免费或有偿租借给市民或群体,并提供基础设施维护及日常管理。国内的社区农业空间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自发种植型,商业植入型[8],多方参与型。其中,自发种植型社区农业空间广泛存在,但产生众多问题。商业植入型是指以农业为主题的商业活动,如上海的“天空菜园”等,此类农业空间的趣味性大于生产性,具有聚集人气,休闲娱乐,宣传教育的作用,但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多方参与型是指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农业空间的建设、运营和维护的发展模式。上海的创智农园就是多方参与的良好典范。多方参与能保证社区农业空间的有效运转,将其打造成社区公共活动的集聚地,具有更深远的影响意义。社区农业空间的主要利益相关方有政府相关部门、非政府组织(NGO)、企业、社区自治组织以及居民,他们参与农园的建造、运营和维护的全过程(见表4)。

表4 利益相关方管理内容

多方参与型管理模式统筹各方,其中,政府在政策层面提供支持,制定有利于社区农业空间建设的法律制度。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参与运营的监督。非政府组织是连接政府部门、企业和社区自治组织的重要纽带,他们在游说政府、募捐资金方面贡献巨大,同时,它们还负责农业空间的日常维护和宣传工作。社区自治组织也能管理社区农业空间。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内居民的需求更了解,也便于管理居民的种植行为。居民是社区农业空间的主要参与者,是付出劳动的人也是受益者。居民在农业种植时,遵循社区组织的相关规定,产生维护社区物质空间环境整洁的意识。在这一管理模式中,社区自治组织是主要的前期策划者和监督者,居民是主要参与者和管理者,社区管理的部分权利被分配到居民手上,这一模式契合了社区营造中让居民自我管理的理念。同时,社区农业活动这一长期的户外活动,能够成为社区居民的情感维系,创造交流的话题,让老居民间互相陪伴,让新居民快速融入,形成推动社区发展的合力。

4 结语

私人菜园转变为公共性的社区农业空间,能够为更多居民提供新鲜的食物;提升社区绿化空间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能够为当地居民创建社会交流的新平台,促进居民间的友好交往,提升社区活力,凝聚社区精神。因此,构建社区农业空间是社区营造的实践方式之一。社区农业是城市农业在社区层面的展开,城市农业的发展涉及到城市的多种空间,国外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国内的实践相对较少。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国内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城市农业的实践,促进城市从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变。

猜你喜欢
农园营造居民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8
城市娃娃农园开发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
华东科技(2022年4期)2022-05-09 03:28:58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云南画报(2021年5期)2021-07-22 08:45:26
石器时代的居民
依托“学农园”,创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9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现状、困境与出路:以常州市大水牛市民农园为例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