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锐甫
编者按:徐生翁(1875—1964),浙江绍兴人。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曾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仍号生翁。徐生翁先生在诗、书、画、印诸多方面有着颇为独到的追求,他的作品刚健与生拙并重、天真与奇崛相生,给人以极大的启示。今年4月底至6月底,绍兴博物馆将举办徐生翁艺术大展,集中向公众展示徐生翁先生的珍品力作。本期在绍兴博物馆的支持下,我们推出徐生翁先生书画印专题,并配以相关介绍文章以及有关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向读者展示其艺术面貌、介绍其艺术成就,还原他奇崛的艺术追求背后,那朴实而执着的一生。
己亥冬日,阳光明媚,照在身上暖暖的,也不觉得到了岁尾。朋友小朱陪我去拜访他的表舅徐成宣。徐先生住在老宅子里,门口摆满了各种花草盆景,墙上挂着一排鸟笼,叽叽喳喳,在古城绍兴市区中,这绝对算得上是一番别样的景观。
徐成宣的祖父是徐生翁,他是近代一位极为特立独行的艺术大师。徐生翁先生离世的时候,徐成宣十六岁,正值英姿少年,他和祖父也一起生活了十六年。老宅子就是徐生翁的故居,这个宅子的旁边有太平天国的壁画,比较为世人所熟知,偶尔还有过访的有心人,但徐家的老宅来的人则很少,在一般人眼里,徐生翁或许不算出名,即使其书画日渐受到关注。按照某位名人的话来说,吃鸡蛋何必知道这蛋是哪只鸡生的呢?欣赏徐生翁书画,也何必关心徐生翁的生平以及他的旧居呢?但是,后学如我,在时间上恨不能早生一百年,无缘与徐生翁这样的乡前辈同时,但可以走访他的故居,在空间上作一番探访,寻绎他的人生轨迹,了解、感知他的生活际遇。况且徐家老宅也不是泛泛的民居,它原是毛奇龄弟子的别业,在当年属于城乡结合之处,独得僻静,现在来看则是市区中的核心位置了。
与成宣先生对坐而谈,听他徐徐道来。他直言那时候年纪尚小,所谈又是六十年前的往事,回忆起来的片段显然十分有限,且大多也早已变得模糊了。我将他的谈话整理成文,居然只有短短的数百字。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时候正是贪玩的时节。
内容:关于回忆徐生翁的聊天记录时间:2019年11月20日下午
地点:徐生翁旧居(绍兴市鲁迅路与稽山路交叉口附近)
人物:徐成宣(徐生翁孙,徐翁雁长子)、朱圣娜(徐生翁外曾孙女)、锐甫
记录:锐甫
徐成宣:我的父亲是徐翁雁,是他(徐生翁)第五子,生日是八月初九,死于正月十四,活了九十三岁,具体生卒是哪年忘记了,要去墓碑看看,墓在平水上灶大山。
他(徐生翁)住那边,就是现在造了四楼地方,本来有个弄堂通的,有个竹园,他在那边写字。他有时候会去走几步,就是这里,原来有个后司门、王家踏道,仅仅家门口走一下,不出去的。有时候叫我们去竹园里拔草,他站在一边看我们。
后来住到这间,也在这里写字,因为那边太潮湿。这里的床就是他用过的,其他都不是(生前物件)。
他总是坐在房间里,要不看书,要不写字,他从来不做家务,也不出去做戏客(游玩)。一般一个月出去一次,步行去东街理发,我和弟弟两个人陪他,他就把这当作戏客了。一个月一次,很规律的。
我们有时候吃完饭,要他给我们讲故事,他的故事很多,讲《三国》,讲过王羲之、徐文长、姚长子,很多很多,我都迷迷糊糊,忘记了。
他写字一个人,都是站着写的,这样子(徐成宣先生站立,持笔示范,笔直竖),他一手按住纸张,一边写。他基本上是关门自己书写的。
他印章也自己刻,刻得很慢,砂皮纸上先磨,再刻,再磨掉,反反复复,很费时间的。他在家就是看书、写字,不做其他事情,也不出门。
他有时候写好字,要我们看看。有一次我记忆很深,他写了两个“人”,问哪个好,我想了想,总要端正干净,我说这边的好,他就选了这边一个。
他一死,就有人来贴了封条,把他的书什么的都封起来了。等出丧以后(大约在过世后十天许),文史馆的人把他的书画、书都拿走了,有三个大箱子。来的人说要开个收据,我们说不要了。
他把读书的诗句、对联记写在黄色小本子上,便于写字的时候用。一次我回家看到家人在用这个发煤炉,很高一叠,我说这是爷爷写的,我拿了四本。
他很少笑,我基本没见过他笑。
他是1964年死的,是农历十二月份。那年我十六岁。我是陪伴他到离开的。
徐成宣的讲述中,应该包含几个方面,一个是徐生翁的日常生活状态,生活状态同时也是学习状态,也是创作状态。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手不释卷的学习者,闭门专研的创作者。他不多言语,也可能与晚年耳聋有些关联,从七十岁左右开始,他耳聋的情况日益严重,这或许也使得他免去了世俗的干扰,反而更见潜心于读书与创作了。
徐生翁的自学能力很强,他上学的时间其实很短暂,十岁那年上私塾,未及一年就辍学了。在之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徐生翁靠的都是自学,他由一本《康熙字典》来学习四书五经,后来主攻书画,三十岁即以书画名世,创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顽强的学习能力也被他的子女们所继承,书香传家,多见学有所成。
徐生翁的传奇不仅仅是靠自学成就自己的诗文书画,还有他的人生轨迹。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徐生翁先生则不然,他是以一种超级 “宅男”形象出现的。他一生除了四十六岁时去过原籍淳安以外,好像没有离开过绍兴,也没有离开过坐落于此的家园。
那次淳安之行是应族人的邀请,或许还有兼带着父辈的遗志。唯一的出行也激发了他的诗情,写了不少诗作,如写《富春江行》:“逆水行舟听楫师,朝朝那有顺风吹。溟朦细雨富春路,贪看桃花不厌迟。”又有《江上晚霁》曰:“湿云初散雨犹濛,隐隐轻雷隔断虹。舴艋不掀风浪静。夕阳如茜染江红。”徐生翁能诗,尤其写景独佳,于此可见一斑。
1941年,日军攻陷绍兴,其间政府要员贺扬灵想把徐生翁带离绍兴,安置到天目山地区以避战祸。徐生翁以自己年岁已高且家庭人员众多为由,谢绝了贺氏的好意。徐生翁育有三女七子,此时多数子女尚未结婚,如此一大家子一旦转移,确实要大动干戈,且必须要贺氏出面关照。他应该是不愿意给贺氏增添麻烦,故而决定留在了绍兴。
论徐生翁的交游,其足迹基本不出绍兴,但颇为时贤所重,交一时越中往来名士。以贺扬灵为例,他与徐生翁的关系甚为密切,允称知己。殊响《追忆贺扬灵》:“贺氏是文人出身,虽在军政,旁午的时候、星期休假,终同着李生翁、张天汉等作画吟诗。”贺氏在抗战期间的各种演讲、文字,以及歌曲三章被编为《贺扬灵先生言论集》,他也特意请徐生翁为之题写书名。
徐生翁 楷书录古文条幅 119.5cm×48.5cm纸本 绍兴博物馆藏释文: 夫植木于地者,其花叶充荣者,末也,其根据盘互者,本也,此众人之所知耳,夫根据盘互不徒本也,且自封殖培养之,始必得所以生之意,而后天地之气能生之。秉钧先生属。李生翁。钤印:生翁(朱)
徐生翁 行书虞集文轴 纸本 绍兴博物馆藏释文: 虞集《题赵千里出峡图》。巨舟临峡口,众工志如一。各以所操济,虽危万无失。所忧至平旷,玩肆生纵逸。毋俾持钓翁,倚岸三太息。生翁。钤印:生翁(朱)
抗战胜利后不久,《浙东日报》主编施叔范专程来绍兴看望徐生翁。徐生翁除了向老朋友说自己的耳朵是越来越不行外,还特别向他述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改回旧姓。徐生翁早年署名是李徐、李生翁,是以李为姓,因为其父生后寄养于李家的缘故。他告诉朋友,已经改回自己的姓氏,并说“今已复姓为徐矣,留不久矣,死无憾矣”,足见改回徐姓在他来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徐生翁的夫人似乎觉得大可不必,毕竟“李生翁”的名号早已遍及越中,如若改回徐姓,是否会出现影响作品的流通等问题。徐生翁却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还有他对于别人于他作品的看法。徐生翁的书法不求漂亮,也和传统的帖学、碑学书风迥异,属难入俗眼之列,即使有人名之为“孩童体”,也是颇显曲解。我说徐生翁是特立独行的艺术大师,其中一点就是出于他对于艺术的追求。
徐生翁夫人向施叔范述说:“翁年来作书益苦,谓笔笔要脱尽碑帖,每成一联,撕而复写,写而复撕,累日不休。”言下之意何必如此费心费力如此。当然,这里更多的是一份关切。徐生翁的回答却是振聋发聩:“吾书吾自乐耳,讵必人知?吾姓固是徐,无可久假?”足见徐生翁对改回徐姓的重视以及对于书法风格不求人知、坚持自我的艺术态度,在这两个问题上他的态度坚决,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在鲁迅中路一带,类似徐生翁旧居这样的房子还不少。徐成宣在谈话中多次说到原来的竹园,但是现在变成了几间平房,少却了竹园,变得和光同尘,与周遭的区别不大了。但对于徐生翁先生来说,竹园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毕竟文人爱竹,自古皆然。只是书斋毗邻竹园,容易老鼠为患,徐生翁怕老鼠咬坏了书籍字画,始终保持养一两只小猫。对于抓鼠功臣,他给予了优渥的待遇,就是将每天自己的午饭中夹出五分之一犒劳它们。
徐生翁 绿梅图 纸本设色款识: 养庐先生属画,丁丑十月李生翁。钤印:生翁(朱)
徐生翁 墨芙蓉 纸本墨笔款识: 徐钤印:生翁(白)
徐生翁 梅石图 纸本设色款识: 履谦先生属画,戊寅仲冬李生翁。钤印:生翁(朱)
徐生翁说自己的书法是从绍兴城中府山上的古柏中感悟而来,这使得他的书法在中年时期尤其雄健,点画酣畅,长枪大戟,喜用长笔画来彰显点画的这种质感,同时表现字形的奇崛。但他晚年的书风大变,点画短促,“势”弱化而“节”加强,或许则是鉴于园中竹子节节生长的启示而来。
徐生翁的书写是寂静的,夫人帮他磨好墨,然后把门关上,书斋中只留下他一个人独自创作,过程无人得知,只留下徐夫人“撕而复写,写而复撕,累日不休”的描述。闭门苦心孤诣,开门见竹林郁郁葱葱,或散步园中,或观儿孙辈嬉戏,晚年的幸福都付其中了。
那时候来拜访徐生翁的客人也不少,其中有个年轻后学,时常拿着自己写的一叠字跑来请教:“生翁先生你帮我看看,哪里写得不好?”又问:“这样写行不行?”
徐生翁的回复很简单:“你坚持写就是了,会好的。”
徐生翁 古柏图 纸本设色 绍兴市博物馆藏款识: 己卯岁九月,徐生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