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懿
摘 要: 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正从“融媒体时代”迈向“智媒体时代”。智媒体时代网络视频以特有的优势推动教学形态变革。本文通过分析移动终端App短视频的特色,结合汉语国际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以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中心,应用短视频进行汉语国际教学的双线模式,有效增强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效果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 智媒体时代 短视频 双线模式
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时代,教育迎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媒介资源日益丰富,使教学资源选择多样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短视频由初期教学的辅助工具逐渐成为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后疫情时期,突破时空限制的线上汉语国际教学成为主流,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图文、音视频、动漫、小程序、VR、AR等富媒体资源被广泛应用,短视频作为语言符号呈现的主要方式,在形式上依托生动有趣的视听效果;在内容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形成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在服务上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学习群,成为汉语国际教学的重要载体。
一、短视频的内涵
短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传播内容[1]。智媒体时代下,网络短视频逐渐形成了高强度、高活跃度、高时长的“三高”领土。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截止到2020年6月,短视频达到人均单日110分钟的使用时长。在网络视听产业中,短视频规模占比最高,达1302.4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短视频的特色
(一)下载方便,操作简易。
智媒体时代,用户可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PAD下载短视频App,下载后即可浏览短视频。在5G的推动下,短视频播放流畅,满足用户快速浏览的需求。此外,用户不仅可以浏览视频内容还可以根据短视频制作程序拍摄短视频。
(二)原创有趣,情景性强。
智媒体环境改变了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一言堂”的局面,如今移动终端的普及让“人人都是麦克风”成为可能,用户可以用视频软件拍摄、制作短视频,大众多选择自己身边的生活趣事、要闻作为拍摄内容,增强了短视频的生活性、真实性、情境性与趣味性。
(三)算法精准推送,增强用户黏度。
算法精准推送满足了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通过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快速精确匹配,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为生活带来了便利[2]。各類App利用算法,根据用户的喜好精准推送内容。如抖音、优酷、微视等短视频根据用户的观看习惯来分析用户的喜好兴趣,为用户贴上标签,并推送用户喜好的视频,增强用户黏度,便于用户节约时间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四)短视频应用常态化,互动分享度高。
智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及阅读节奏加快,短视频资源丰富,内容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影视、教育、新闻、健康、娱乐等,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具有高互动的特性,用户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和信息发布者交流沟通,甚至转发分享短视频,增强用户的参与体验感。
三、短视频应用于汉语国际教学的优势
(一)资源丰富易得,促进自主学习。
传播学家伊莱休·卡茨曾提出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人们对媒介的接触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3]。实际媒介接触行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短视频以App的形式在移动终端下载,操作简便,甚至有些短视频突破国界限制,在海外仍有广阔的市场,如抖音海外版TikTok,可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使用的需求。App下载在移动终端之后,随时点击获取信息。相对于网站资源来说,App应用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真实的目的语生活情境是学习的重要资源,短视频多为用户原创,题材广泛如教育、生活剧、医学知识、新闻时事等,而且内容更新速度快。不仅可以作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语料,还可以成为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生活文化的重要手段。
短视频资源的丰富易得性,使得语言学习者可随时随地进入目的语语境,促进语言学习者在真实的目的语视频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目的语,或运用自主学习监测能力进行碎片化或者专门化的语言学习。突破传统语言课堂教学的固定化模式,形成学习时空的移动化。
(二)内容生动有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根据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的观点,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之一是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4]。由此看来,语言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易于让学习者身心放松,缓解语言学习的焦虑情绪,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提高学习积极性。
汉语作为世界上难学的语言之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畏惧心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差异情况下,语言学习者难免产生疑虑与抵触心理。生动富有趣味的短视频往往能让语言学习者提高兴趣,降低心理焦虑程度,更好地运用语言学习策略增强学习效果。
(三)突破时空限制,利于碎片化学习。
认知心理学家Sweller提出了著名的认知负荷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容量和持续时间是有限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要减轻工作记忆负载。”短视频资源融合视觉听觉信息,有利于降低认知负荷,便于新知识转化为长时记忆,使学习者吸收内化,促进有效学习[5]。
短视频时长短,几秒到几分钟不等,一般在5分钟以内,使短视频内容精练,主题突出,减少了冗余信息或情节的干扰,利于语言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学习。此外,短视频还可以反复播放,语言学习者可以反复观看重难点词语、句型,促进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换。
(四)个性化推荐,推进因材施教。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可以说这种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智媒体平台的推进下,短视频通过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实现用户与信息的快速精确匹配,精准算法系统根据用户个人信息特征、个性特点、喜好进行数据推算,推送适合用户“口味”的视频信息。
语言学习者在浏览短视频时,会依据个人的语言水平、视频内容题材喜好等维度进行推送,实现了智能领域的个性化学习内容推荐。
(五)社交性强,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依据群体动力理论:群体是使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6]。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7]。作为社会个体,每一个人都有社交需求,需要在社会交往中认识自己、成就自己。短视频作为一款社交性的软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用户可以评论视频内容,与视频发布者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通过转发分享模式,将短视频分享给语言学习者群体,互相学习交流。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依托短视频的语言学习能够跨越时空形成更广泛的学习群体,该类型的群体在语言水平、文化背景、学习策略等方面更具有同质性,更利于语言学习者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主动性,提高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四、短视频应用于中文教学的双线模式
(一)中文教学双线模式概念。
短视频应用于中文教学的双线模式指的是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双线模式打破了传统语言课堂的时空限制,使语言学习者可随时随地获得语言学习与操练的资源,凸显语言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二)短视频应用于教学实践。
1.线上教学短视频的应用实践
线上应用短视频教学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课堂将短视频作为教师授课的辅助工具,依托视频配合讲解语言知识点。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逐渐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第二种方式是使语言学习者根据短视频的内容自主学习,之后师生交流,讲解语言难点,进而线上合作练习语言。以下讨论的短视频应用于教学实践以第二种方法为主。
(1)视频播放前背景文化介绍。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过程存在文化差异,教师在播放视频之前需要提前向学生讲明,以免产生误解。尤其是视频中涉及历史、地理、人物等内容需要向学生做好介绍,以免干扰语言的学习。但不可因为担心文化因素的干扰而逃避使用,可以根据语言学习者水平适度使用具有文化内涵的视听元素,增进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国的文化认同。
(2)视频播放后词语讲解。
短视频的内容富于情境性和生活性,且语言的表达多用当下的流行语,具有时代性特点,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学习汉语书面语言,还要了解目的语国的生活语言,“活的语言”更具有生命力。之所以将词语讲解放在视频播放之后进行,是因为语言的情境性因素,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可以推测生词词义,提高目的语领悟能力。
(3)视频播放后练习内容。
短视频的画面和台词是同步的,甚至为了加强新内容的学习,可以突出字体,如放大新词语的字号或者标红,甚至是重难点词语的情景复现。当画面与讲解的内容信息一致时,学習者的视觉表征和言语表征建立联系,增强学习者的记忆和学习效果。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词语、句型重复操练掌握所学内容。也可以进行创造性操练,如句型的变换练习、词汇的多情境练习等,在练习时可以使用短视频App进行录制或分享。
2.线下学习短视频的应用实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媒介。媒介工具的变革越来越凸显语言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语言学习者运用媒介工具搜索目的语学习资源并操练语言。
(1)视频号推荐,精选视频资源。
智媒体时代,基于算法技术的应用,个性化视频内容推荐成为可能。语言学习者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视频内容,避免无关内容的干扰。如抖音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热衷的App,里面充满各式各样的题材,如剪辑过的影视、动漫、新闻访谈、生活剧场、故事汇等,这些短视频账号发布的基本都是由短视频构成的系列视频,具有系统性,学习者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地输入目的语,促进目的语的习得。
(2)视频制作,增加学习体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视频制作简易化,无须专业工具,仅需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运用设定好的程序与模板,用户就可以快速完成一个短视频的制作。激励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练习,录制情景化的短视频,可使学习者富有成就感,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3)视频分享,激发学习动力。
在分享短视频的过程中激活了学习动力。在分享交流中,学习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会不断提高视频制作质量,如目的语发音的标准化程度、语言表达的流利度与地道的口语表达等。录制好的视频还可以成为教学素材,将视频作为学习资源推给更多的语言学习者,为汉语国际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
(4)视频存储,纠正系统偏误。
中介语是从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向目的语转变的动态的系统。短视频的存储很方便,而且存储容量大。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录制系列短视频,记录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形成个体目的语语料库,通过纵向的历史对比,发现自己语言学习出现偏误的症结所在,更利于纠正偏误,增强目的语学习效果。
五、结语
短视频教学应用于中文教学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汉语国际教学面对学习者遍布世界各地的客观情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是必然选择。短视频的开发与运用将是线上、线下学习的助推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短视频内容把关,首先是有关文化差异、主权问题、低俗内容等资源尽量避免使用。其次是短视频中涉及目的语难易程度的把握,教师在进行视频推荐或选择时要根据课程要求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选取。最后,短视频由于内容精练短小,往往会有两到三个为一体的系列短视频,教师可根据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完整资源。
(二)必要的专业化短视频制作。虽然网络短视频内容丰富,但是针对具体语言点讲解的短视频却是缺乏的,需要专业人员开发制作具有层级性、系统性的专业短视频。此外,还可以发挥学生创作的主动性,利用短视频互动性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录制并分享优质的语言资源,如此更利于形成具有国别化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学习资源。
(三)短视频的应用是锦上添花,适量使用即可。短视频过多,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抓住重点;反之,语言输入量小,碎片化,不利于语言的生成。
参考文献:
[1]马思遥.短视频“真风口”还是“炒冷饭”?[N].北京青年报,2016-10-04.
[2]宋心蕊,赵光霞.网络时代,应如何规范“算法”[N].人民日报,2018-07-14.
[3]庄美连.使用媒介: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新发展[J].绥化学院报,2010(08).
[4]吕娜.浅谈“情感过滤假说”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电力教育,2007(07).
[5]Sweeler, J.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 Cognitive Science,1988(12).
[6]程晓兰.论合作学习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06).
[7]王文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新生代应用分析[J].互联网经济,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