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芳
摘 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育部门明确指出,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在有效传递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进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写作和表达。换言之,阅读学习是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有效地进行阅读和理解,能够提升自身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也可以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提升阅读教学效果,以及如何借助可行的措施和途径完善阅读教学,成为教师群体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此,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应用,以明确思维导图应用重要性为基础,通过联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提出适合的策略和方法,进而为推动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帮助与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0.003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更多的教育方法被应用到了教育当中,使教育教学的效果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尤其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可以解决一些教学困境和学生的学习问题,并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的一种高效学习方法,实际应用过程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发散和扩展,并且基于已有知识点,可以有效联系其他知识点,进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以及锻炼思维和逻辑能力。相对而言,传统的知识传递和呈现方式多是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且方式比较单一、过程些许单调,学生无法提起兴趣,也疲于探索。然而思维导图能够切实解决这些困境和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一个中心知识点,顺利拓展相关联的其他知识点,这样的方式和过程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学生能够基于教师的引导和自身思考,提升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呈现的知识和信息,也更便于记忆和理解,具体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树干与树枝的关系,树干即是中心知识点,树枝则是拓展知识点,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知识呈现方式,树干形式的拓展知识点可以更多。进而借助基于一点向多点发散的形式,也更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所以学习效率更高。此外,经过一定程度的锻炼和应用,学生也可以在脱离教师引导和带动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学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联性
对于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学生在其中进行的阅读学习和理解,整个过程绝非仅仅进行简单的阅读知识输入,更加重要的是能够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能够应用到实际当中,诸如写作和表达。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整个过程所需要带给学生,以及需要学生理解的学习核心在于,阅读学习过程要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内涵的掌握,有效发散思维与知识点,进而形成自身能够理解且可以创新运用到实际当中,所以这就与思维导图的知识、信息表现形式有着更强的共性。从而在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借助对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辅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进而顺利形成自身能够理解并应用的知识。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使阅读教学的课堂主体仍在教师方面,学生实际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所能够接触和理解的阅读学习内容,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能力以及内容拓展量的影响,不利于教学进步和学生的发展。
第二,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和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场景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被限制,并且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固定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难以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第三,阅读教学缺乏内容和资源方面的有效扩展。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面对课本基础内容和相应的知识点,在需要拓展资源时,往往只能根据课本所提到要求进行资源获取,这样一来,教学的创新能力不够。若是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所涉及的课本知识点在进行拓展丰富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思维发散来获取更多的资源与内容,进而应用到教学当中,此时教师的发散思维也可以影响到学生,学生后期可以顺利借助思维导图拓展阅读的内容和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因此,问题的出现需要教学创新。所以需要借助对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具有知识发散和带动学习思路等基本特点。学生需要基于基础阅读内容理解其内涵,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地进行阅读内容的拓展和引导,思维导图就成为可選方法。所以,如何更好地应用思维导图提升阅读教学方法,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就需要联系实际做出融合与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所呈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当中,整体上是阅读教学的方法、模式以及过程缺乏效率和质量,从而使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然而思维导图这种有效的知识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帮助教师拓展内容。以下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应用以及课后复习三个阶段展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在具体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和布置给学生课前预习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对阅读学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尤其文章背景、主题、章节、小节和概述性的内容等,进而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基础知识的描述。例如,教师布置了一篇阅读文章,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文章题目、各章节、小节进行划分和图文表达,进而基于这样的图文表现,进入文章寻找各小节中心思想,或者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跟在小节之后进行图文表达。
2.课堂应用
正如上文所述,教师应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教育学生应用思维导图来预习阅读内容,并明确阅读内容的主要脉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预习阶段提供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调整和完善之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内容,就单个小节内容进行讲解,进而逐渐深入,直至讲完整个文章。这一过程中,每个小节的讲解都要思维导图的辅助,例如,其中人物关系、背景时间的演进,以及各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基于思维导图的引导,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3.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更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借助课后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也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的复习。例如,上文所述的阅读教学内容,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布置课后复习作业,要求学生回顾阅读学习内容,先是默写有关内容,具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之后查阅所阅读的文章,对比所默写的内容、主题、时间顺序以及人物关系等是否正确,此时经过调整和修改,学生能够增强记忆和理解,不仅提高了阅读学习效率,发散思维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
思维导图并非简单地将知识点进行罗列和发散,而是属于一种辅助学习的方式,实际超越了简单知识点罗列这种表达方式,从而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记忆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要合理、科学以及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并充分作用在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各个阶段,这样一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知识构建能力也可以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张素芳《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辅助作用的探究》,《情感读本》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