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归宿和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无锡自古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是江南文脉发展的缩影。笔者在本文通过挖掘、整合无锡乡土历史遗存中的课程资源,以“江南文脉”为载体,强化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一、课程目标的达成:江南文脉与家国情怀的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家国情怀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可见,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以可感知的家庭、家乡等乡土文化为载体,让学生在寻访、品味、感悟江南文脉的过程中,形成对家与国的认知和认同。以太湖流域为核心的江南文化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近现代以来,江南文脉中孕育出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对无锡而言,古吴文化、汉唐文化、明清文化、工商文化的纵向序列脉络清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二、课程资源的挖掘:国家与地方课程资源融通
在国家课程方面,商周时期,无锡与中原文化较早开始了重要的交流。“泰伯奔吴”、“周章封吴”等史事,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中《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内容的重要印证。魏晋时期,无锡在文化艺术领域成就卓越。无锡地区的两位书画大师——顾恺之和王羲之,在人教版必修3中《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中皆有介绍。鸦片战争后,无锡率先开始近代转型。洋务派代表人物薛福成,力主发展民族工商业和近代企业,赞赏议会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代表人物。无锡是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对无锡多有涉及。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业勤纱厂等。
在地方課程方面,无锡被誉为太湖明珠,是江南文脉发展的集中体现。惠山古镇集名山、名园、明贤、名泉于一身,彰显了无锡江南文化特质。以寄畅园为代表的园林文化,是古代先民审美艺术和生活时态的活化石;118家祠堂,77个姓氏,是中国祠堂姓氏最为密集的地方;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重要水利枢纽,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学风,是无锡先贤胸怀天下的最佳体现;小娄巷是古代无锡望族世居之地,明清两朝出了1名状元,11名进士,15名举人,近80名秀才,是苏南地区名副其实的“才巷”。崇安寺无锡第一支部、张闻天故居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以王选纪念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乡镇企业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遗存体现了无锡务实进取的文化精神。
三、课程形式丰富:多元课程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1.国家必修课。通过梳理课程资源,将地方课程中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必修课的内容,将整体史、宏观史和地方史、微观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必修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完成国家必修课程。
2.校本选修课。开设“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选修课程,以江南本土的园林、祠堂、经济、饮食等为板块形成校本选修课体系,立足地方,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文化自信。
3.实践寻访课。以“重新发现家乡”为主题,让学生走进身边的历史,寻访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历史遗存,重回历史现场领略家乡的美好,感悟中国的强大。
4.项目研修课。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选研究课程,研修有关江南文脉和文化自信的课题,在科技发展、传统文化、社会民俗等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无锡众多的文化遗存大多都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笔者希望通过江南文脉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达成有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