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品娟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纽带,教师借助语言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讲授的语言要准确到位、简捷明了、衔接得体。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历史思维,也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引发学生的共鸣。
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优化教学语言,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改变教学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发音不够标准、语言单一刻板等,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式,以减少对嗓子的危害。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的能力。教师要力求避免使用口头禅,以富有趣味的语言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二、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教师要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历史信息,预测学情,将历史概念以生活化的方式加以解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统编历史七上中的《远古的传说》时,有的学生难以理解“禅让制”。此时,教师可以将“班干部选举”这一事件引入课堂。由于七年级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不深,所以,教师以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是可以“亲近”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所以,教师要建立历史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抽象的内容在语言的作用下变得形象直观。
2.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避免照本宣科,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引学生融情于其中,使历史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例如,在统编历史八上《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鸦片战争的过程时,通过中英双方兵力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双方实力的差距,以此突出爱国将领的不屈抗争,也让学生对鸦片战争产生深入的思考。
“论从史出”,历史学科内容有一定的严谨性,教师在备课时要下足功夫,要在追求严谨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音语调,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加入启发性的语言。
语言是师生交流的媒介,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就会使学生沦为“观众”,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失去参与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会对教师的授课心生厌倦,使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当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直接否定,要肯定学生回答的亮点。当学生的回答不够“标准”时,教师要以提示的语言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倾听学生的表达。
4.教学语言要更加有趣。
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發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枯燥乏味的语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教师要适度运用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进行教学,如在介绍儒家、道家等学派代表人物时用“凡客体”的方式进行介绍,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要力求多样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追求表达方式、表达风格的多样化,要将激励性语言与批评的语言结合起来。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表达时要将口头语言与肢体动作、表情等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要严谨准确,尊重历史事实,要采取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构建情智并融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