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妹
【摘 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应是当代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教师不能只顾着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而忽略培养其身心发展。所以,当前体育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体育运动影响学生的思维、心理、性格、品质等方方面面。只有使学生身心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学生;抗挫能力;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155-02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心理健康放在重要地位。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定意志、合作精神及竞争能力等。体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体质,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地进行抗挫教育很有必要。
一、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原因
学生受挫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客观的、潜在的外在因素,是会对学生成长造成深刻影响的因素;另一个则是内部因素,是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主要因素。
外在因素有三种。一种是自然发生的,如旱灾、火灾、洪灾和地震等。它不仅毁坏物质财产,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家庭遭遇变故,还会直接或间接危害生命,给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让他们失去自信,萎靡不振。一种是社会方面的,如和家庭成员、教师的关系不佳,和同学、朋友相处不和睦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心情烦闷,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另一种是教育方面的,如学校片面追求学习成绩,教育者使用强制的方法管理学生,以及学校的环境差,这些也会让学生产生受挫心理。
内在原因指学生个人思想、认知水平和修养的限制,以及各种能力和意志品质的不完善。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阻碍学生既定目标的实现。家长的过分保护,也常使学生出现受挫
心理[1]。
二、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抗挫能力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抗挫教育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抗挫教育的能力。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上体育课就是开展跑步、打球等体育活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观念也应随之改变。体育教师也要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既教书又育人,将培养新一代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对学生进行抗挫教育要从学生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开始。体育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运动技能。“抗挫教育”能让学生打开心中一扇门,从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快乐,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不甘人后、永不言败、自找乐趣的本能。这样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才能勇敢自信,有积极乐观的精神。体育教师应该时时肯定学生的良好行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珍惜并赞扬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赞扬他们每次的成功。通过肯定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挫折,提高抗挫能力[2]。
(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将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机会融入到每一项体育课堂活动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抗挫能力。开展800—1000米跑走交替时,有的学生会畏惧,这时教师可改进跑和走的教学内容。如设60—80米跑,接着变为走,让学生重复做几次。还可以转变为其他形式,如领先跑、追逐跑等。如果场地小,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运动路线,如方形、圆形、8字形、蛇形等,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会跑步时的呼吸节奏,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增强其练習的主动性和成就感。这样的指导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面对困难时,不断努力、不断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信心和乐趣,使他们“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适时引导
学生面对挫折时的表现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在体育运动中,主要有四种表现。第一种是忐忑型,如体育课上“跳山羊”时,有的学生害怕得发抖,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甚至遭到个别学生的嘲笑,慢慢对运动失去信心,表现得焦躁不安。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第二种是冲动型,如体育课上开展蹲踞式跳远时,有些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认为自己会跳得很远,根本没听教师讲解技术动作,然而跳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控制力,跳得不远。这时体育教师可利用教师与学生的示范对比、学生与学生的示范对比,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第三种是激进型,如开展迎面接力赛时,有的学生会因为比赛输了而产生愤怒情绪,甚至出现攻击、谩骂同学的行为。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说明、强调“强中更有强中手,不能笑话别人,只要团结一心,一定会成功”的道理。第四种是逃避型,如进行400米考核项目练习时,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会很难达到考核目标,上课时临阵脱逃,用各样借口掩饰自己的逃避。对此,教师要拉近师生距离,在语言、行动等方面多关心,让学生坚定信心,积极运动起来[3]。
(四)通过体育实践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体育实践活动,这对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有帮助,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增强自信心的平台和机会。如体育游戏“两人三足”不但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帮助。再如拔河比赛,将学生分为两队,胜利的一队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学生在参与时不但有动力,也能有效培养抗挫能力,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体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竞争,不断调整策略,提高抗挫能力。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能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让他们有实力去迎接和创造一个更灿烂的未来。
(五)教师引领示范,激发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长远的,这不仅因为教师知识的丰富,更因为教师的表率作用。上体育课时,不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教师都要提前到,在学生面前站姿严肃、不放松,即使在冬季也不缩手缩脚。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中。为人师表,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施教于人,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不仅能加深师生感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师生一起玩、一起运动,让学生主动进行身体训练,也能提升学生与教师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体育教师应该利用好体育课,拓展体育教学内涵,不能只抓文化知识,而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引导学生疏解心理问题,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拥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小蝶.试析小学体育教学的学生抗挫力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8).
[2]韩瑞霞.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6).
[3]杨玉龙.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