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困境与优化

2020-06-05 12:47陈兆芳
商业会计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

陈兆芳

【摘要】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链上的一个关键环节,产教融合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与行业实际需求缺乏有效对接、教学内容与经济业务多元化环境不相吻合、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等诸多困境。文章认为,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沿着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四要素路径实施优化:“双线并举”的实践教学目标;“分层渐进、仿全结合、内外相融”的实践教学结构;“双师能力型”的师资队伍、智能化财会实训基地的实践保障体系;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學评价体系。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09-0120-03

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后,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对如何“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提出了详细而具体化的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在教育界已释放出强烈的信号,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在经济领域的不断渗透,会计行业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迎接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挑战,如何顺应时代需求,优化和创新基于产教融合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值得深思。

一、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特征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职业教育相互交融、高度互补成为一体,它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共同承担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责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产教融合的根本点是产教一体、校企联动、合作共赢。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高职人才培养链上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获得职业综合技术技能的最主要手段,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产教融合环境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以下几个现实特征:一是基于行业背景的变化和会计岗位的迁移,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融技术技能目标与职业素养目标于一体。二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型商业模式和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使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向纵深拓展,其体系结构是分层、渐进式的。三是会计实践教学的资源保障是师资共培共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四是会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

二、产教融合视阈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困境

(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与行业实际需求缺乏有效对接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领域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业态,从而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定位较低,侧重于会计核算,管理型实践虽有涉及,仍以传统的基础实训为主,且信息化元素渗透较少;层次架构不够清晰,实践教学目标未能进行有效的细分,阶段性特征不明显;缺乏行业与专业岗位背景特征,普遍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缺少对工匠精神和道德素养培养的具体设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调研力度不够、与行业企业对接不紧密、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所致。

(二)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与经济业务多元化环境不相吻合

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行业范围愈加宽泛,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多以制造业的经济业务为例,对新兴行业企业涉及较少,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就业的多重性选择的需要。同时,对于网络经济发展催生的新型商业模式和互联网业务,涉猎更少,实践教学内容未能同步跟进产业的发展和经济业务的变化。另外,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梯度呈现不明显,以会计核算类训练为主,对企业业务流程和会计专业环境认知重视不够,管理会计实训虽有安排,但缺少对我国经济大环境和外部因素的设计,创新创业能力融入不足,同时,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教学,鲜有学校予以考虑和安排。显然,实践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导致学生无法很快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

(三)会计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缺乏企业背景

首先,师资队伍配备上,校内实践教学师资因缺乏实践历练,普遍实战经验不足,不能结合企业实际开展教学,进而降低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而校外实践教学师资因招聘体制障碍等诸多因素,很难真正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实训基地建设上,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侧重于核算型的配置显然已经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互联网支撑的实践教学平台,无法满足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需要,急需改进。而校外实训基地因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使校企合作很难向深度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次,实践环境配置上,企业背景、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渗透力不强,职业素养培养的介质缺失。

(四)会计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

从评价主体看,形式单一,目前仍以师评为主,缺少自评和互评机制,行业企业或第三方参与评价则更少;评价方式上,注重结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的具体内容不明确,评判标准不清晰,重个人实践能力的考核,缺少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考核手段相对滞后,缺乏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监督和考核的机制。因而这样的会计实践教学评价模式很难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也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三、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伴随着会计环境和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并不断优化,从传统的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向技术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培育高度融合转变,形成“双线并举”的目标体系,注重信息化元素的嵌入,将工匠精神的塑造、职业意识的渗透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充分融入实践教学的培养中,具体可细化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两个方面。

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财务软件,熟练进行会计核算的实践操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生成、加工、传输、创造会计信息,内化形成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初步的財务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关键和终极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职业意识和自主探究、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构建“分层渐进、仿全结合、内外相融”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适应会计行业变革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依据“双线并举”的实践教学目标,构建“分层渐进、仿全结合、内外相融”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从层次架构、内容选择、手段运用等方面实现渐进式推进,将虚拟仿真与实账全真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互交融,实现由基础实践能力、岗位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向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递进、拓展与延伸,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产教协同育人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见上页表。

(三)强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优良的师资团队、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提升实践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需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强化基于“产教融合”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强化“双师能力型”队伍建设。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身份的切换,引导教师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思维,实现从“双师资格”向“双师能力型”转变。二是实践教学师资配备上应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完善现有校内实践教学师资管理制度,打破招聘瓶颈,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会计实训教师,现有校内教师通过培训研修、下企业实践以及校企合作交流等形式,参与或直接从事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规范,提升实践教学师资的专业实践能力,改革会计师资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增加会计实践性操作的内容和权重,切实解决实践能力较弱的短板。另一方面,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聘请富有实战经验的财务总监、行业专家能手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借助其丰富的实践经历开展实训教学,在院校建立“行家工作室”,在行业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能力型”师资队伍。

2.打造智能化财会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面向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的时代要求,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改变现有的以会计核算为主导的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行业协会、行业优势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企业学院、智能财经产业学院,共同开展实践课程项目设置、实践教材开发和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构建企业财务运行环境下的培养模式,使产教达到结构性的深度融合;建立独立的互联网会计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核算与管理并重的业财税一体化、智能财务共享中心为平台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视频、微课等形式演示会计工作情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得到原汁原味的训练;营造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和氛围,注重企业文化元素的融入,改变传统虚拟仿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真项目、真数据、真交易的教学模式创新,实现双元内容的无缝衔接,打造财税智能互联生态系统。

(四)完善会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是检验实践教学质量与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重要试金石。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立体化的全方位会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注重德育为先。随着大智移云时代会计行业的转型与变革,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达成作为优先考核的内容,依据会计职业的规范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相应的职业素养考核标准,并融入技术技能的考核中。

其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师评、互评、自评、第三方评价等多方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实践教学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实行顶岗实习环节校企双导师考核机制。

再次,评价方法的差异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可概括为认知类、实操类、实训类、实习类等五个方面,对于认知类(包括环境认知、会计职业认知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以定性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认知活动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并通过心得、书面小结和调研论文等形式评定成绩;实操类的考核,以定量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会计核算基本流程的操作和完成情况;对于实训类的考核,既有分岗实训、综合实训,又有核算类实训、管理类实训,评价时应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通过职业态度、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与结果、团队沟通与协调协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考核,实现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集技术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于一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于实习类的考核,包括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推行网络化管理机制,增加企业考核的权重,可从考勤情况、工作态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实习报告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由学校和企业分别评定。

最后,评价手段的转变。逐步从手工操作转向网络平台的考核模式,最终实现无纸化的考核。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视阈下优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因充分融入会计行业规范和职业资格要求,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 1 ] 李向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03).

[ 2 ] 王群.“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7).

[ 3 ] 汪榜江,朱芝洲,朱晓蓉.基于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3,(22).

[ 4 ] 王晨,王辛平.基于系统论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商业会计,2018,(19).

猜你喜欢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会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