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增奇
摘 要:地方法人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注服务地方和服务小微方面有着更好地适应性和灵活性。但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受制于经营环境单一、资本补充渠道不足、流动性管理落后等因素,地方法人银行发展面临多方面困境,需引起各方重视,加强政策支持引导。
关键词:地方法人银行;小微企业;发展困境
地方法人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填充了大型商业银行所覆盖不到的空白领域,在专注服务地方和服务小微方面有着更好地适应性和灵活性。受经营区域和规模限制,地方法人银行大多存在风险集中、小微客户经营成本高、信用等级低等矛盾和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分化加剧,以及金融市场刚兑打破,这些矛盾逐步凸显和加剧。
一、当前地方法人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经营范围限制,经营环境转劣,客户群体单一,经营压力显著上升
现阶段,由于银行业异地经营的监管标准尚不完善,地方法人银行的经营范围只能局限于特定区域,客户群体多为民营及中小企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少行业面临转型发展,多数地区经济基本面趋于劣变,三四线城市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欠发达地区地方法人银行经营压力显著上升,无论是信贷需求还是资金来源方面,都不足以支撑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展业务规模。以山东省为例,2019年前6个月,山东省济南、青岛两市的地方法人银行贷款新增额占据了全省全部地方法人银行贷款新增额的41%,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同比多增额占全省地方法人银行贷款同比多增额的89.2%。
(二)成本、规模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导致支持民营小微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加剧,大行低价策略挤占中小银行优质客户。银保监会提出“两增两控”政策对小微贷款规模有增量、增速的要求,本质上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信贷投放,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容易造成国有大行利用其资金成本优势,直接以低利率争夺地方法人银行培育多年的优质小微客户,对中小银行造成“掐尖”效应。据统计,国有大行新增小微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上下浮动10%,与地方法人银行通常上浮30%-80%的水平相比优势突出。为了弥补客户流失形成的缺口,完成增量计划,地方法人银行不得不降低客户准入门槛,进一步推高信贷风险,影响地方法人银行盈利能力。
(三)资本水平普遍偏低,资本补充渠道狭窄
过去几年,地方法人银行为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资本消耗较大。目前,东部某省农商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率70.91%,较2016年、2017年分别下降27.27个百分点、8.18个百分点;10家地方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资本金不足限制了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空间,且不得享受再贴现、再贷款、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优惠政策。一般而言,银行补充资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利润留存。受利差收缩、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地方法人银行盈利能力持续下降,无法满足资本补充的需要。二是引进占率投资者和增资扩股。由于关联交易限制较多、银行资本回报不高以及老股东积极性较低等现实障碍存在,限制较多,难度较大。三是发债。二级资本债特有的期限属性导致其无法替代核心资本功能,永续债可以补充银行资本,但发行条件严苛,大多数地方法人银行不具备发行资格。
二、政策建议
当前众多地方法人银行面临的困难,根本原因在于先天资产实力相对较弱,而在政策支持和经营环境等方面,并没有明显获得比大型银行更多的资源保障。为此,应加大政策倾斜,提升其整体实力,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明确定位,强化管理,提高对民营和小微客户的服务力度。
(一)明确行业定位,提高地方法人银行支持民营小微企业能力
一是改进考核标准。为使相关政策能够更好的落地生效,建议监管部门在设计小微企业贷款的考核指标时,充分考虑中小银行的资本水平、资金成本等因素,推动完善尽职免责规定,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二是转变思想,坚持重心继续下沉。地方法人银行应该转变观念,借鉴学习“台州模式”,坚持行业再分散、重心再下沉,挖掘更深层次的客户;补齐短板,利用自身人员、网点优势,充分挖掘“软信息”,从无法准入的名单中挖掘潜在客户,与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优势互补。
(二)加大对补充资本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建议适当放宽对地方法人银行的资本要求,或给法人机构必要的缓冲,允许资本逐步达标。二是创新资本工具。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可借鉴国外应急可转债券经验,在一定条件下,允许银行将债券转换为普通股,补充核心资本。
(三)苦练内功,提升流动性管理水平
地方法人银行要科学理性确定各项授信政策,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客户粘性,提高业务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合理配置市场业务资金来源及运用,控制好流动性风险,提高负债稳定性,纠正少“短贷长用”、同业占比过高、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等资产配置行为,强化流动性风险防控措施,主动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
(四)加强对地方法人银行的财政政策扶持
中小地方法人银行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银行本身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并且当前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既有法人治理的原因,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整个经济转型的成本一定程度上由金融机构承担了。因此,应研究有力的财政扶持措施,在降低税费负担、收购不良资产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參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2]姚耀军,董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视角下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4(3):105-115.
[3]傅勇,邱兆祥,王修华.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1(12):80-87.
[4]张惠.中小银行打造"新零售"价值银行的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8(8):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