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习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习科目,为了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始终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以学定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其核心策略就是“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对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学定教”;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0)17-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35
一、“以学定教”教学方式的概述
“以学定教”就是先学后教,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种教学模式的痕迹,比如导学案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在近几年来十分受欢迎,它们虽然有着各自的核心理念,但是在一些方面却有异曲同工的特点。
“以学定教”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教与学的顺序和方法不同。传统教学基本都是先教后学,或是边教边学,学生往往没有经过仔细的预习或者干脆没有预习,就直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而且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注重自己的教授情况,这就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教学方法有所偏失,很明显这种方法是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而“以学定教”则是先学后教,目的是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加透彻扎实,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除了教学顺序的区别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学习主体地位不同。“以学定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传统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像是课堂的附庸,学生在这种课堂中不会感受到主人翁的精神,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去探究,只需要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不仅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学生在被动学习中不愿意主动思考,也缺乏探索求知精神,学习是被动的,思维是被动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以学定教”的必要性
(一)数学科目的本身要求
数学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科目,虽然在小学教学中属于基础科目,难度相对较小,但这种简易只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对于思维能力发展不足的小学生来说,这种难度还是很具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中会涉及很多公式和数字的运算,尤其是在实际的应用题解答中,题目经常会展现出一种灵活变化、难以捉摸的特点,给学生的解答带来很多阻碍。很多学生都有数学学习恐惧症,在这种学习心态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基于数学科目的难度特点,数学课堂急需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去授课,学生在自主预习之后,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根据这些疑惑点寻找自己的缺陷。在预习环节,学生可以将难点记录下来等待课堂提问,也可以及时查阅资料或者寻求父母和教师的帮助,尽早解决困难。通过先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能被教师大体了解,教师据此就可以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而不不是根据教学方案制订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忽略了教学最主要的对象——学生。
(二)学生的特点要求
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群体,特殊在小学的学习阶段比较长,不同年级的学生差别很大,不像中学的学生差异比较小,当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由学生的年龄决定的。小学生基本是在13岁以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对于外界的认知十分有限,思维需要得到有效提升。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就不会主动思考,而缺乏主动思考的后果就是学生思维僵化、想象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都知道,培养一个人的优良品质应该是尽早做起,在小学阶段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等到学生的思维已经形成定势之后再进行纠正。所以,教师应该及早开展“以学定教”的教学活动。
三、教师贯彻“以学定教”需要遵循的原则
教师是各种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实施“以学定教”,就得遵循以下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定教”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秉持人文教学精神,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并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二)坚守正确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在学生看来,教师是其行为的模范,所以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尤其对于不能明辨是非、思想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影响更为深刻。因此,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严格按照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要求自己,坚守正确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注重环境的促进
环境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有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态度来判断学生的状况,并能依据实际情况表达学生需要的情感慰藉,在学习环境中尽量保持安静、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知识的熏陶,在无形的学习中得到进步。可以说,环境的促进是“以学定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要重视。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以学定教”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同时也是一个平等协同的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很多教师为了震慑学生,让学生听话学习,往往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权威的形象,意在让学生变成自己教学活动的附庸。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陈腐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不注意学生的自我思维,限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数学是一门注重思考的学科,假如教师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这门学科怎么能学好?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观念,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
比如说在“三角形的认识”中,以往的做法是先告诉学生三角形的概念,并依据概念去判断什么是三角形,并逐渐引出三角形的性质。以成年人的角度来看,三角形似乎是很简单的一种图形,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简单”却是一种“复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应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形象化,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而在“以学定教”的应用中,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提前预习,通过观察身边事物的方式提前了解三角形,再在课堂中开展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列举自己观察到的物品哪种属于三角形,这些物品又具有什么特点等。身边的事物多是学生熟悉的东西,从这些事物入手开展教學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感,还更易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正式上课了,并将三角形的标准概念告知学生,验证学生的实践探究,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而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多布置一些课外开放性的作业,而不是大量的文字习题,让学生走出房间,感受外界事物的美好,既有效减负,又获得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感悟。
(二)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具有阶梯性的特点,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开拓思维,而一进入三年级,数学就开始增加难度了,学生的学习也会逐渐吃力。由于课程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很多中高段的小学生理解知识的速度比较慢,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动力,这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不妨适当留给学生一些自己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思考,并不断分析解题方法。
比如在“乘法的运算”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新知识的畏惧,对于学生的消极态度予以谅解,不断鼓励学生思考探究。面对学生不理解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疑惑和其他学生展开合作讨论。有时候学生间的交流更有效,毕竟教师与学生有着很大的年龄差距。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会得到有效提升。在合作学习之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并在展示中了解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接下来进行针对性教学。
(三)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实行分层教学
“以学定教”的又一大特色,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能根据这些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思维差异和能力差异进行分层,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学习。例如,按照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划分,教师可以设置A、B、C、D四个层次,A组是成绩好、思维活跃、能力突出的学生,往下逐层递减。对于A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利用变式练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D组,则是要多鼓励、多交流,用更加细心的方式去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渐提起自信心。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清楚新形势下的教育现状,将“以学定教”的观念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把握该理念的核心成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性格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去进步。
参考文献:
[1]柯松.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J].文存阅刊,2017(20).
[2]陈挺军.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J].才智,2014(11).
[3]林兰芳.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3).
[4]邬国良.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J].祖国,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