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基础教育致力于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健康的发展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创造教学过程、共同创造教育生活。在新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新角色;推进者;开发者
一、 “新基础教育”概述
(一)“新基础教育”的内涵
“新基础教育”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并主持的一项本土化、长期性的基础教育实践与理论综合改革研究,叶澜教授将此研究的性质定位为“学校转型性变革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就是说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在教育研究的中观层面进行整体综合性转型改革的研究。“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二)“新基础教育”的“新”之处
“新基础教育”什么地方新?为什么说它新?“新基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新是相对于过去和当前的状态而言,它是建立在我国时代发展进程分析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时代需求的分析基础之上,同时建立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之上,也是建立在学校实践互动生成的基础上。具体来看“新基础教育”所“新”之处可以从理论、实践和研究三个层面来说。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说凸显更新了生命价值的教育价值观、主动发展成人的学生观、交互相长的师生观、灵活结构的教育活动;这是“新基础教育”对于过去或当前的我国基础教育基本理论的理念更新,“新”的起点和基石是构建以主体自觉为核心的理想新人。
其次,从实践层面来说更新了学校领导与管理的系统,如组织、制度、教师发展路径和学校文化建设等,也更新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日常,如焕发生命活力的互动生成教学课堂,重建学生日常生活的班级建设等,这两大领域的学校整体性转型变革在一定意义上创设了新的实践形态,也促进了理论的运用生成,同时跟新了教育实践理念,与成事成人相统一。最后,从研究层面来说更新了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并且研究策略和方法变成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是一种主动深度合作相互创生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是研究者自身贴合深入践行某些理念,不是讲给别人听,也不是让别人去做,它就是生成在研究过程和研究者的行为。
二、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师新角色
新基础教育实践层面主要是学校日常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改革和班级建设两个方面,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学校日常活动改变人,改变学生和教师的生存方式,当前师生生存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被动存在,学生和教师都缺乏主动和创造性,因此要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自身要转变教學观念并清晰的认识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所以新基础教育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组织者,更是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
(一)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
新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是教师单向的教和学生单向的学,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生成,真正实现生命活力的教学过程就是互动生成、相互影响的教学过程。这个教学过程也就是新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放”与“收”,“放”就是设计大问题,教师在课堂中下放大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思考和活动,实现重心下移,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进行下放问题;“收”就是教师通过课堂现场发现和回收学生的资源,这资源就是每位学生参与大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状态和信息,在回收学生资源时要注意不仅要回收学生的相同信息,还要回收学生的不同信息,回收之后教师要进行一个资源差异对比。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中一般设计三个大问题就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大问题推进核心教学过程,这也契合新基础语文教育的“三放三收”。
如昆明市书香门第小学在三年级《大自然的声音》第一课时中教师出示大问题一: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放:把开放式导入的词语带入课文自由朗读,你能在文中找到一个中心句来概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一收:收集学生通过关键语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资源,呈现学生不同的句子。
出示大问题二:课文描写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二放: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找出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大自然的声音,并完成课堂记录单。二收:收集并对比两位学生的记录单,其他学生评价并补充。三放:带着想象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风声的美妙?并把它勾画出来。三收:学生有从相同的角度找到答案,也有其他角度找到答案,不同的资源呈现要对比评价和补充。教师追问:你从这些方面感受到了风声怎样的美妙,能具体地描述出来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主动进行口语表达。
在这堂语文课中,教师围绕两个大问题进行三放三收推进核心教学过程,有效促成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对学生进行了深度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在此,教师是新基础教育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推进时要注意大问题的设计不要太小,而且大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障碍,一定要有思维的力度,一定要有学生的活动,一定要有适度的时间;放和收的方法要和学习记录单结合在一起,课堂记录单是放下去的载体,收的时候一定要多收,而不是像这堂课的教师在回收学生资源时只回收两个学生的信息,而是要多回收进行对比评价和补充。
(二)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
新基础教育除了关注学科的知识之外,还关注学科蕴含的育人价值,从生命价值的教育观和主动健康发展的学生观出发,新基础的全面育人是指:第一,培养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人生态度;第二,个体人格的养成与公民素养的自觉健全;第三,基础学习力的养成和自主拓展性学习需求与能力的培养;第四,独立思考、批判性发现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五,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融入和改变身边世界的能力。传统教育的学科教学是从学科知识逻辑出发,让学生能够学到理论知识和会做题,而新基础教育的学科教育要求学科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要有丰富的联系,学科书本知识要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要从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出发,做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
如在昆明书香门第小学三年级《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中教师的教学设计环节如表1:
《大自然的声音》与自然声音美有关系,这节课的语文育人价值应该是:第一,让孩子学会倾听自然,培养倾听的能力有三个方面,倾听自然能力、倾听他人能力、倾听自我能力;首先是倾听自然能力,要让孩子有倾听自然的灵敏和灵感,能力和习惯。第二,感悟自然,感悟大自然的声音之美。第三,想象自然,声音是想象出来的。第四,表达自然。第五,保护、热爱自然。这五个方面的育人价值从能力来说,就是培养孩子的倾听力,感悟力,想象力,表达力,保护力。在这节课上,教师环节与环节之间紧密相连,从学生已有的思维导图作为起点,在过程中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把语文的教学内容跟教学价值相融合,以书本知识为载体让学生体会领悟并经历大自然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世界观。
三、 小结
新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不是单向的老师教和学生学,而是让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活动观是动态生成的,既指过程生成也指资源生成,所以我们就得要求教师要做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同时也要做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学生资源的重建者和判断者,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不断编织信息,推进教学过程互动生成,在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开发语文的育人价值,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政涛.什么是“新基础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6):1-5.
[2]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2003(3):7-11.
[3]庞庆举.论“新基础教育”之“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9(9):8-12.
作者简介: 符美玲,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