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2020-06-05 15:03杨平孙吞尔史
考试周刊 2020年46期
关键词:彝语民族文化双语教学

杨平 孙吞尔史

摘 要: 凉山州喜德瓦尔学校多措并举大力推广彝汉双语教学,助力彝族孩子成才。虽然目前未完全走出困境和补齐短板,但学校发展民族教育的情怀不减,努力创造条件,成就一批批彝族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未来。

关键词: 彝族;彝语;双语教学;民族文化

凉山州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古老的语言文字、古老的太阳历、炫目的服装、独特的文化习俗。彝族民间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渗透着彝族人先辈们几千年来的思想、情感、知识和艺术,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多元文化的渗透、地域的交融,正逐步同化稀释着凉山州彝族最为珍贵的东西,使彝族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举步维艰。因此,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族民族文化已十分紧迫。

彝族语言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彝族语言的使用在聚居区、杂居区和城区差异很大。聚居区绝大部分使用彝族母语,杂居区语种多样,城区的青壮年多熟悉汉语,聚居区的孩子从小在母语环境中长大,汉语相对生疏,相反城区孩子汉语熟练,母语不熟。单一的彝语或单一的汉语教学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引发辍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此外,彝族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学校根据不同地区彝族孩子的语言使用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施互相关联又互有区别的彝汉双语教学。

喜德县是彝族母语之乡,喜德瓦尔学校有99.6 % 的学生是彝族。喜德瓦尔学校是一所颇具特色的双语学校,弘扬民族文化,习得现代科学技术,是喜德瓦尔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高度重视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乐学善学,进入高校深造,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信,同时看到了彝族文化传承的希望,也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喜德瓦尔学校积极贯彻国家的民族惠民政策,举全力办好一类模式教育(即使用彝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再额外开设一门汉语文课程),切实做好彝汉双语教学,让很多彝族孩子圆梦大学,走向未来。

喜德瓦尔学校,原名喜德县瓦尔九年一贯制学校,于2016年7月改为现名。筹建于2006年,2009年起开始招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2014年开始试办高中,2016年12月经州教育局研究同意正式挂牌开办一类模式高中,是喜德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直属学校。2017年学校第一届高中班有78名学生参加高考,全部被24所高校录取,68人被二本预科及以上的高等院校录取,其中一本6人,一本预科38人,二本8人,二本预科16人;后续每届各项指标均有突破。学校荣获2018年凉山州普通高中(一类地区)教学质量考核优秀奖。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办好民族教育,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完善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更加坚定我们办好一类模式的信心,让彝人后代快速融入祖国发展的大家庭。

一、 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情況

喜德瓦尔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及省市州要求开设课程,保证课时。秉承喜德彝族老家母语特色教育,彝语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普及全校每位学生。小学、初中都按要求开设了彝文课,其中小学四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了1个课时,初中七八年级2个课时,九年级3个课时。高中开设彝思想政治、汉语文、彝语文、彝数学、外语、彝物理、彝化学、彝生物、彝历史、彝地理、体育与健康、彝音乐、彝信息技术、彝美术等课程,其中高一彝语文4节,高二一类模式彝语文3节和2节翻译课(彝汉对译),二类模式1节,高三彝语文3节。

高中彝文教材教辅使用情况为:一类模式学生均发放一、二类模式教材各一套,《中小学彝汉对译手册》一本,彝文字典一本。给每位学生订阅彝文版《凉山文学》1份,给每班订阅《凉山日报》彝文版一份,给高三学生发放《一类模式高中彝语文复习资料》每人一本。

二、 双语师资的配备情况

教师严格按考试聘用制度选调,现有教师108人,其中专职彝语文教师5人(高中3人,初中2人),兼职教师3人,转换教师6人(将懂彝文的彝族专业老师转换为彝汉兼通的双师型教师),能够运用彝语进行教学的教师14人,预备转换教师5人。有凉山州双语教学专家库成员11人,凉山州中小学彝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1人,成员2人。

三、 双语教学开展情况

按照遵循“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的教学模式以及“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两次分流、双语并重”思想精神指导要求,学校依法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小学、初中实行二类模式教学,但开设了彝语文课。学校领导、双语教师都了解和知晓有关一类模式的政策和基本情况。学校领导干部统一思想,以身作则,示范引领,重视双语教育教学,狠抓双语教学管理工作,已形成常态化。全校各班定期办彝文板报;宣传栏橱窗每天张贴彝文版的凉山日报;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做到了双语化。

四、 双语教研及教师培训培养情况

喜德瓦尔学校积极参加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一类模式教师培训,邀请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专家到学校辅导培养双语教学学科教师。利用学校彝语文教师辅导转化学科老师。同时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承办凉山州一类模式教师培训,一类模式赛课活动,通过活动来影响本校教师更深入地去挖掘双语教学的新思路。学校成立了双语教研室,通过学校教研室这个载体有效推进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双语教研室定期开办彝文课堂,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能熟练运用彝语的学科专业老师逐渐向双语教师转化。学校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的开发研究,现有省级课题《新高考模式下彝汉双语教学改革探索》在研,整体科研氛围良好。

五、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双语教师师资不足,甚至个别学科无专业教师。

2. 双语师资校本培训经费不足、双语教研经费不足。由于经费的不足,学校在开展工作的进程中,举步维艰,力度也略显单薄。

3. 双语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现在的一类模式教育教学,没有教辅教参能够配套使用。学生接受一类模式试卷全彝文呈现的过程,变得特别困难。

4. 2020年高中招生生源堪忧。2020年起,不再默认本校初中毕业生为一类模式学校,加上本校无一类模式初中生,生源问题成为燃眉之急。

六、 双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一)学校彝汉双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1. 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及优势,向兄弟学校取经学习,以顺应高考的改革,顺利推进一类模式双语教学的发展。

2. 喜德瓦尔学校校长孙吞尔史一行到北京与升入中央民族大学的学子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到一类模式学生在语文特别是古文方面能力较弱,故学校一类模式班级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高中毕业班凉山一诊考完后再启用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教学,其他班级严格按二类模式教学要求进行。

3. 加强信息技术和STEM深度融合教育,优化理工科教育。

4. 推行高中多样特色化办学,抓好美术(民族工艺)、器乐(民族)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多掌握一项技能,就能多一个成长成才机会。

5. 建设智慧校园,培育卓越教师,办成高品质学校。

6. 从2020年起每年拟招一个一类模式初中班,为高中的优质生源提供保障。

(二)学校对一类模式的几点建议

1. 公费师范生(双语生或能讲彝语者)直接签约在一类模式学校,一类模式教师编制由州局直接核编。

2. 为促进一类模式高中教育的稳定发展,五所一类模式高中(喜德县民族中学、喜德县民族中学瓦尔高中部、盐源县民族中学、昭觉县民族中学、西昌市民族中学)的初中毕业生(2017级和2018级)继续默认为一类模式学生。或者,一类模式中考卷可效仿高考以双语呈现,双语答题。从2019级以后一类模式中考卷用本民族文字呈现,可用双语答题。

3. 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可协调各个一类模式学校在暑假完成凉山、绵阳、成都的一、二、三诊考试试卷和近三年全國三卷的彝汉对译,以彝文呈现试卷,供参加高考学生使用。

4. 建议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将一类模式与普通模式在中高考中进行统一评价,平等考核。

彝族人民是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些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时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是教育,而很多在高山上的彝族孩子不懂汉话,只有通过双语教学,才能逐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学习,放眼世界,带动家支的进步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更有利于民族的进一步稳定和繁荣,同步奔小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七、 结束语

我们坚信,在各级党政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分析当前民族教育的新形势,全面推动彝汉双语教育内涵的改版升级,确保凉山州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能够嗣兴自己的母语文化,把彝族文明发扬光大。凉山的彝汉双语教育,有历史久远的回音,更有近代发展的铿锵。天高莽林阔,誓言照日月;岁月沧桑流,旗存长空展。让凉山彝汉双语教育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引领我们担负起历史的重任,站上互联网5G时代的站台,登上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列车,奔向区块链通经济的殿堂。让我们携手前行,谱写彝汉双语教育的辉煌篇章,促进彝族民族地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

[2]吉合曲喜.浅谈汉语文教学能辅助彝语文教学[J].当代教育管理,2014.

[3]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双语教育持续协调发展的通知.川教函[2017]242号.

作者简介:

杨平,四川省巴中市,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

孙吞尔史,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瓦尔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内容是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立项课题《新高考模式下彝汉双语教学改革探索》(课题编号CJF18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彝语民族文化双语教学
民初《大定县志·殊语》中的彝语研究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汉语“不”与彝语“ap”的异同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