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伟陆
在中学校园里,学校共青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的时期,中学生受现代社会各种观念的影响,在生活方式、成长需求、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在思想和精神上面对着新的困惑,因此在新时期加强中学校共青团的建设成为了一项紧迫任务。当下中学生更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独立意识逐步增强,更乐于追求长远和现实的利益。面对新时期的新境况,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学生的发展变化,学校共青团需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重要职责,加强建设规划,构筑保障共青团建设的理论支持体系,并进行创新工作机制,将各项要求有效落实,深入体现其价值,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结构之一。
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根本思路
首先,学校共青团建设要明确“自身思想政治引领”这一主要的职责和业务,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引领的相关内容渗透在学校共青团的各项工作中,使得学校各项文化、思想活动具有深刻的内涵,体现思想引领的特征。其次,在学校共青团建设中,需要将基层组织的构建作为发展的核心。一方面,发展团员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培养;另一方面,要强化学校共青团的管理和教育,保证在新时期的建设中具有规范性素养。最后,对于共青团而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帮助学校推动教育教学。为了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整体的一部分,学校共青团需要关注自身特点,除了思想理论基础的完善,更需要强调实践教育。比如,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积极主动地在校园中开展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将共青团的工作与中学校园的新格局和教育改革进行有效融合,以全方位的实践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学校共青团建设的对策
把握时代规律,研究理论,构筑共青团建设理论支持体系 新时期要加强学校共青团建设,理论基础必不可少,需要针对这一政治思想工作构筑出有效的理论支持体系。首先,学校共青团的干部要做好表率,深入实施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炼出可以检验和完善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理论。其次,学校共青团相关主体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与相关专业进行合作,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进行指导和优化,使其达到权威性和科学性的状态。另外,学校共青团还需要研究现代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内容,从中吸收有关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以此完善学校共青团理论支持体系。
认识教育改革,有效实践,推进共青团建设任务落实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这无疑为学校共青团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首先,学校共青团的建设有了较为宽广的空间,所处的环境也进一步被优化。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加深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结构以及教学方法等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长期且持续的。所以,学校共青团需要认识当前全方位的改革状态,形成准确的认识,对中学改革的特征以及趋势进行充分把握,进而在大环境下进行相对应的实践,推进共青团建设要求进行有效性落实,以确保这些工作体现出预见性和适应性的特征,既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规律的进步。
建立稳定职能,体现价值,促使共青团成为学校教育结构 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一种群众组织,因此对于共青团而言,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其基本的職能以及根本性的任务。所以,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环境下,学校共青团需要认真执行党交付的任务,使得教育教学的职能更加明确稳定,成为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在许多中学里,学校共青团建设工作是丰富多彩的,构成了实施长期发展的系统机制,并融入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工作结构中。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共青团的工作职责还存在着模糊性,自身的价值和地位不够清晰。面对这种境况,学校共青团要主动争取学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将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开展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并以此为共青团构建出明细且具体的职能,从而在学校发展中有效地发挥自身团结和教育学生的价值。另外,素质教育提出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拓展,所以学校共青团需要基于新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强化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学校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中学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也在转化,所以学校共青团面临着新的建设挑战。一方面,学校共青团需要对时代规律进行把握,通过深入研究理论,构筑出共青团建设的理论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学校共青团需要进行实践改革,对自身建设要求进行有效落实,同时也需要明确自身职能,以确保共青团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结构之一。
参考文献
[1]大力.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3):29-32.
[2]骆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院共青团工作[J].考试周刊,2011(79):191-192.
[3]张文远.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02(4):24-25.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金海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