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亚华 许文静 尹秋莲
(1.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64;2.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36;3. 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343009)
2018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技〔2018〕15号),引导高等院校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3月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即“双高计划”),明确强调高职院校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2019年6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19〕24号),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关键。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我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含独立学院),其中普通高等专科学校1423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48.14%[1]。专科院校中大部分是高职院校,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对社会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提升农民职业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之根本。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战略和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体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而且生产要素还不平等地、过度地流向工业和城市”[2],因此,纵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却难以惠及农村地区,导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更加突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短板是农业、农村、农民。
众所周知,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农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虽然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三大产业的占比逐渐下降,但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之基,农业之兴衰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否。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推动农业进步、农村繁荣、农民幸福的有效路径,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旗帜。
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人才支撑,农民职业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乡村振兴能否真正实现。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明确提出,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支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工作队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农民自己的努力,农民是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农民素质提升上下功夫,在建设乡村内生动力培育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的真正振兴。
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农业科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密切相关,“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下,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因”[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有针对性地学到相应的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和增收致富的本领,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实现乡村振兴。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4]。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也在“三农”。
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针对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单列招生计划,让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进入高校。高等教育向农民开放、为农民服务,让广大农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这体现了高等教育公平化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帮助其增收致富奔小康,是实现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5]显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堪忧。
表1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达到大专及以上者寥寥无几,占比最多的是初中,其次是小学,再次高中或中专。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反映了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一国文化素质状况的主要标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农民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当下,农民文化程度及整体素质低下的现状,导致了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的困境,难以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阻碍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理念的引入步伐。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下,农民职业素质亟待提升,这为高职院校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乡村振兴实际上就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核心是人才支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成效。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研要立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在提升农民素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既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是高职院校本质属性使然,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天然路径。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须以适应新一轮的社会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为着力点,提升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实现乡村振兴。
高等学校参与科研,进一步拉近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潘懋元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要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作用”[6]。据此规律,我国高职院校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受制于经济等社会子系统,并促进经济等社会子系统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建立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是二者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般院校和地方特色高校,要以培养职业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7]。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必然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与科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与教学模式,使之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9年,我国高职大扩招,鼓励、引导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紧迫的需求,为各类群体提供灵活多样的升学和培养模式,以此为契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而言,应从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出发,着力培养满足当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不断反思与调整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技术推广与开发、咨询与服务等途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于2019年6月8日公布的《2019年度高招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虽然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有所增长,但高考的生源基础并没有根本性变化,从长远看,高校生源危机尚未解除[8]。自2007年至今,高考实际录取率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2017年就已经突破了80%,江苏、河北等地高考实际录取率甚至超过了90%。高考的高录取率,意味着绝大多数考生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调查报告》显示,本科院校对于生源的吸引力明显高于高职院校,自2009年起,本科院校实际录取人数反超高职院校实际录取人数,形成了剪刀差,而且近十年间,这一差距在不断扩大,2018年本科院校实际录取人数为422.2万,而高职院校为368.8万,相差超过50万。生源危机之际,招生计划难以完成的高校当中,首当其冲便是高职高专院校。虽然一些办学实力雄厚、社会声誉佳的高职院校能够吸引到优质生源,个别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本科院校,但是无法忽视的现实是,更多高职院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吃不饱”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高考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录取批次的取消成为趋势,所有本专科高校将放在同一平台上竞争,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在此情形下,学校的质量与特色决定了高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继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十年之后,高等教育再次迎来大规模扩招。与十年前的高等教育大扩招相比,本次扩招的主战场转为高职院校,反映了国家对高职教育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期待,鼓励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本次扩招首次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扩招范围,这四类人员都属于非传统生源,这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抓住国家高职大扩招的契机,适应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运用高校自身的人才、科研与资源,发挥服务科教兴农的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提升学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推广服务等能力,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
19世纪60年代,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签署了《赠地学院法案》(即《莫里尔法案》),资助农工学院,旨在培养当时美国工农业发展的急需人才。这些赠地学院以开展农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目标,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使得广大劳工阶层的子弟能够有机会获得实用的大学教育,也使得高等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赠地学院“把大学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推向社会,传播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学生直接参与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实现大学与社区、与社会的一体化”[9],扩展了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外的第三个职能——社会服务。面对当时美国农业技术落后、农民职业素质低下、农业发展滞后的现状,赠地学院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如威斯康星大学“前所未有地发展了农业与城市补修课”[10]。赠地学院开展紧密联系实际的科研,培养农业专门人才,提高农民职业素质,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推广、信息咨询、技术指导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美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赠地学院服务当地工农业,密切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在助推美国工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大学校园成为美国人去得最多的地点之一——几乎每个州每个角落的农人、商人、政客、学生去得最多的一个十字路口”[11]。美国赠地学院为我国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职业素质、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
“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12],承担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轰轰烈烈的开展、迫切需要提升农民素质的现状,高职院校应牢牢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树立科教兴农意识,面向农村,扎根农村,提升农民职业素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科技、教育与“三农”的联姻,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助推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之设施,需绝对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13]。高职院校应贴近所在的省、市、地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面向当地农民开展学历继续教育。
一是主动适应当地农村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就业结构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要对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当地农村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等因素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契合当地农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设置新兴专业,及时停办那些就业率较低、脱离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提高专业结构与地区人才需求结构的匹配度,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历继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组建乡村振兴学院,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契机,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通过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等组建产业联盟,建立实体或者虚拟的乡村振兴学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集人才培养、科研服务与生产经营于一体,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最核心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问题。精准调研当地农民发展需求,根据农民的个性化和分散性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推进课程建设实用化,传播实用的科学知识与技术。高职院校应以涉农行业企业所需能力为标准,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设置须遵循实用性原则,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重新取舍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重组课程,使课程设置更符合当地农村实际发展需要。淘汰已经或即将陈旧的技术,有选择地将适合当地农村生活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时时保持“源头活水”。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非学历职业教育,着力提升农民职业技能。
一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优势,面向乡村众多劳动力,广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各类技术技能培训,举办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带动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搭建农业科技通往现实生产力的桥梁。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在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时候,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增强高职院校教育供给的个性化。截止2018年底,我国农村地区网民规模达2.22亿,占全国整体网民的26.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1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不断改变着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随着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步渗透乡村,这为高职院校利用网络教学的形式开展学历教育提供了条件。高职院校可积极探索MOOC、SPOC等网络教学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个性化课程,实现按需学习。
二是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全面提升农村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人数为10 551万[15]。据此推算,5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3。由此可见,当前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在农业一线从事耕作;加之农村人口中老年人为数众多,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补上老年人教育这一课。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老年人教育模式,丰富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运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多种渠道,开展线上教学,加强优质老年学习资源对乡村地区的辐射,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
开展科研也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职能。与研究型高校的基础性、理论性研究不同,高职院校的科研更倾向于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以多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要方向。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坚持科研工作为教学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与生产一线服务的原则,以解决当前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开展应用性科研,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地挖掘当地农村、牧区的生态优势和传统农耕、游牧文化优势,发掘农村地区与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帮助当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山岳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等延伸产业。如此,既可以将广袤的乡村变成城镇居民休憩新去处,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传承载体,又可以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专业优势,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的做法,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为当地农村和社区提供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推广服务。
一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因地制宜地建立教学生产基地或乡村振兴学院,争取政府支持,开展农业科技攻关,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高职院校可利用教学生产基地,将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为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种田的样板,引导农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向社会提供科学技术的咨询服务,实现科技兴农。
二是发挥高职院校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功能,向当地农民推广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高职院校可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夜间或节假日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向农民传授、推广适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普及农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职业素质。
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也是重要一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职院校可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推广实践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借此推动乡村文化焕发新气象。
一是要深入乡村开展调查研究,聚焦当地民俗文化和文明乡风问题,加强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等理论与政策研究。应批判性地继承我国农耕文化中优秀的乡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优势,以文化人,增强广大农民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培育农民的人文精神。二是深入调研了解乡村基层实际和农村群众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当地农民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文化推广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增添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