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缙云道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丽水缙云县的 五云、壶镇、东 渡、双溪口、舒洪、大源、溶江、胡源等乡镇,以一人多 角色方式演唱,伴奏乐器用一个渔鼓(情筒)和两块 竹板(简板),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艺人在表演时,均用缙云方言 说 唱,一 边 说唱,一 边 击打 渔 鼓、简板,所 唱内容妇孺皆懂,乡俗俚语、风土人情,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缙云民间除戏曲之外的重要文化 娱乐活动之一。 2016年缙云道情被选入丽水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丽水市又一张极具地方特色的金名片。
道情是中国汉族曲艺品 种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 真》等道 曲 。南宋 始 用渔 鼓 、筒 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传道者常以唱道歌形式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唐末沈汾的五代道教仙话代表作《续仙传》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是道情的最初形式[1]。
中唐时 期,玄 宗皇 帝 李隆 基 十分崇信 道教,兴建宫观、诏作道曲,并将 道 教 奉 为国教,甚 至还与 老 子李耳续起家谱,称之为祖上。他手下的重臣贺知章、韦韬等人都是著名道士,就连他的宠妃杨玉环也被封为“太真”道士。当时,道教广为流传,传教 道士云游天下,到全国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道 情的影响和活动范围达到顶峰。
宋代,道情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受到宫廷的欢迎。宋代词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七载: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说明当时的道情在形式上与子词相同[2]。南宋时,始用渔鼓和简板作道情伴奏乐器,演出者右手拍渔鼓,左手打简板。演唱内容主要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所唱词本与原在道观内唱的“经韵”类似,都为诗赞体。后来,一些书香 子弟应试落榜或怀才不遇,就用它来消遣解闷。也有因家道中落而沿街演唱,以此谴责时弊,劝人行善[3]。
明清以来,道情流传甚广,题材也随之丰富起来。各地道情与民间歌谣、民间小调、地方戏曲、方言相结合而发展,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曲 种形式,缙云道情就由此演变发展而来。由于缙云道情是源 自 民间底 层 的说 唱艺术,历 代官府 都 不予重视,也不会被载入史料,所以目前暂无 书 面 文字 考 证 。 据民间 艺 人述,缙云道情于明末由北方传入,流入缙云至少已有 300 多年历史。
旧时,在缙云农村,曾有“年轻学做戏,老来去讨米”之说。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度贫困,迫于生计,不少盲人就学唱道情以沿街乞讨。民间艺人多以门前唱、搭台唱等方式谋生,社会地位低。他们在当时那种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年代,走村串巷,传播着各类信息,成为旧时民众传承文化、获取信息、享受艺术的一条重要途径。
传统缙云道情都为单口坐式或站式说唱,演唱系一人多角,“一人一台戏,大小角色都自己”。除渔鼓(情筒)、简板外,无需其它道 具、服饰,不拘 场所,不限时间。唱腔不受宫调的限 制,根据演员自身的身体条件,自由发挥,高低随性,常常每次 表演都不一样。一个艺人 常常扮演曲目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形态各异。演唱时,艺人通常把渔鼓托在左手肘部,鼓面朝向右下方,用右手击拍鼓面,左手拍打简板,通过左右手相互配合来控制节奏及过门。唱词生动风趣,比较口语化,乡土味浓,以韵文为主。所唱字句基本上是以 7 言为主,间或有 4~11 字,唱腔多为吟诵式,白、表、唱兼容。也常常根据 需要,把一些民间小调、戏曲唱腔等编入其中,节奏通常分为慢板、中板、紧板三大类,根据不同的剧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清板、平板、哭板、骂板、浪板等等。
演唱曲本根据长短可以分为“摊头”“正本”“长篇”3 种。“摊头”一般都比较短小,多用于正本前的加唱,如《十二月花名》《二十四节气》《聪明嫂开茶房》《傻瓜嫂嫂》等。“正本”又 叫 戏文,时 间 一 般 为 2 至 5小时,表现手法有表、白、唱等。长篇就要分场演唱,通常十几场,多的甚至达到几十场,比如《七星剑》《万花楼》等传统曲目。在群众中有名气的艺人,常被邀请至大户人家的喜庆场面演唱。
缙云道情的传统词本多系口头创作。旧时,唱道情艺人多不识字,至今未发现有词本流传下来,所唱词本作者不详。每个词本都靠师傅口授流传,内容靠死记硬背,因而练就了道情艺人极强的记忆力。道情剧 目分民间 故事、民间戏文、民间新闻三大类,题材 内容有 除 暴 安良 、伦 理 道 德 、忠 孝节 义 、传 说 故事,以及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等,如《金锁记》《吞蛇记》《尼 姑记》《银牌记》《还魂带》《阴阳壶》《三仙炉》《绿牡丹》等。也有说唱当地的新闻或奇闻轶事的,俗称“唱新闻”。其中,悲欢离合、曲折离奇的故事特别引人入胜,如《小方卿访姑娘》等。新中 国成立后,又创作了许多歌颂祖国、倡导文明、破除迷信、宣扬 新人新事的现代剧目,如《祖国名山》《怀念 周总理》《群众 治虫力量了不起》《吴国基》《道情声声唱文明》《五水共治》等,突出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弘美德的教化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例如:
道情声声唱文明
敲起情筒心欢笑,唱一唱,宣传文明讲礼貌,
百姓生活都提高,男女老少乐陶陶。
缙云建设大发展,文明意识要提高,
乱吐乱扔不礼貌,垃圾不要随便倒。
五水共治政策好,屋前屋后勤打扫,
东张西贴糊广告,一塌糊涂乱糟糟。
交通规则遵守好,红灯绿灯要看牢,
车辆行人各有道,平平安安无烦恼。
邻里关系要搞好,有理不在声音高,
抬头不见低头见,远亲不如近邻亲。
由此不 难 看 出,缙 云 道情 在 促进精神 文明建设、提高人 民 群 众 文 化素 养 、推 动社 会 和 谐 发展等 方 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缙云道情的伴奏乐器较 为简单,通常就是渔鼓和简板,渔鼓又 称“情筒”,简板又叫“夹板”。 它 们是道 情 艺人 形 影相 随 的伙伴,具 有独特的音色、风格及非常高的识 别度,可以 说 是 道情 艺 术 的 象征。 表演时,道情艺人一手斜抱着渔鼓,一手 夹击着简板,用弹、叩、切 、拍等各种手法击打鼓面,边唱边击,其节奏随所唱故事的情节而变化。艺人用情筒与两片简板,拍击出闷筒、乱筒、闹筒、慢筒和花筒等,这几种筒功的演奏,互相交替,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力。
缙云道情的渔鼓和简板 既是伴奏乐器,又被当作表演道具用,具体如何 使用视故事 情 节而定。简板可代替锄头、扁担、朝笏等,也可当作武打剧目的刀枪剑戟 。情筒除可代替枪炮、棍棒等各式武器和道具外,还可代替特定的铜管乐器。如有的道情艺人把情筒竖举,鼓面贴近嘴巴,仅凭口气吹,震动猪油膜鼓面,就能模仿出喇叭的吹奏效果。据说,水平高的艺人,仅凭一副情筒和两片简板就能演奏出一场极为热闹的婺剧“闹花台”的器乐演奏效果。
缙云道 情 最 具特 色的地 方 在于腔调,唱腔不受限制,可 以 根 据 演 唱者 的 嗓 音 条件改 变音 高,随 意 发挥,但必须用当地方言说唱,通俗易懂。艺人经常用真、假嗓音模仿各种声音和唱腔,表现常常比较夸张,道白也比较格式化;在唱腔上,往往句末音、花音、装饰音较多,长 音、微滑音 较多,连白带唱较多,使得歌唱和伴奏相互交融,相互衬托。演唱中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道来,时而诙谐幽默,时而义正词严,为听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效果。
1.唱腔形式的多样性
从唱腔上分,缙云道情可分为平调、悲调、哭调等多种。
平调:音域平缓,节奏稳健,多用于叙述情节的大段唱腔。见谱例 1。
悲调:亦称悲腔。曲调悲哀凄凉,经常伴用泣声,是道情唱腔音乐中富有特色的腔调。多用于描述不幸痛苦的情节。见谱例 2。
哭调:唱腔系模仿生活中妇人哭声 而 形 成,根 据 剧 情 需 要,强 化 人 物的 悲 伤 痛 苦 心 境, 以 渲 染 悲 剧 的 气氛。见谱例 3。
2.节奏组合的生动性
从节奏上分,缙云道情又可分为紧板、平板、中板、慢板、小快板等。紧板:语句紧凑简洁,唱词清晰,类似快板式结构。平板:心平气和的节奏,高昂的声腔演唱。慢板:节奏低沉,声腔低落地细诉经过。小快板:节奏稍快,唱腔紧凑。
道 情 音 乐 在 结 构 形 式 上 有 头 有尾,节奏上有紧有慢。曲白间既有唱中插白的,又有连白带唱的。唱腔与伴奏之间,有以打击乐作前奏引唱,句逗停顿、过门连接、回环往复等。道情的唱腔和伴奏虽比较简单,却能紧密连接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较好地塑造剧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缙 云 道 情 广 泛 吸 收 民 间 歌 曲 和 民 间戏曲,并不断加以融汇和创新。如李寿 贵 演唱的《痴呆婆》中 掺 入了 大段的“经调”,在《望夫楼》中吸收了婺剧的滩簧和民歌音调。同时,在演奏时声随韵转,互相融合,充分体现了道情艺术“声借乐、乐助情”的独特效果。
谱例 1 缙云道情平调谱例
谱例 2 缙云道情悲调谱例
据了解,在 20 世纪 70年代中期前,由于种种原因,缙云道情发展处于衰落状态,全县只有李见田、褚云峰等少数几位老艺人坚持行艺,很少有人学艺。1969年,时年 7 岁的大源镇联谊村土鱼坑村的李寿贵开始跟随祖父李见田学唱道情,后又拜入义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英盛门下学习道情演唱技艺,现已成为缙云道情的知名艺人。2011年,李寿贵参加“浙中道情邀请赛”,他表演的节目《吴国基》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唱响了“缙云道情”。同年,他受邀参加“中国曲艺传承经验高峰论坛暨全国曲艺名师高徒曲艺展演”,演唱了传统道情《山东老爷吃癞 痢》片段,受到 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名誉主席刘兰英的高度评价。2012年李寿贵被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评为“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罗阳还专门为缙云道情亲笔题词“发展民族文化,弘扬道情艺术”。
虽然缙 云 道 情在 李寿贵 、王 海儿等少 数几位民间艺人的坚 持 传 唱 下,有 了 一 定的发 展,也被选 入 丽水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在现 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日益繁荣的背景下,缙云道情的生存还是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娱 乐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当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缙云道情已不再是逢年过节时唯一 的 娱 乐方式,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目前缙 云 道 情所 面临的 发 展问题有:表演形式过于简单,不 能 满 足人 们 的 欣 赏要求 ;没 有专业 的 表演 团体,没 有 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正规的培训基地,缺少 系统化管 理 ;会唱 道 情的 艺人 越 来 越 少,年轻人 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演出市场越来 越萎缩,面 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缙云道情的创新发展需求等等。缙云道情这个来自民间底层的传统说唱艺术,其生存、传承、发展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新 媒 体快 速发展 的 今 天,如 何 针 对 新 的 时 代 特 点,为 道 情 的 保 护 、传 承 、发 展 探 索 出 一 条 新 的 道路,化 被动为 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说唱 艺 术跟上 时代 的 步 伐,焕发 新 的生 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应该关心的问题。
1.陈旧单一模式的突破
传统的缙云道情一直以 来都是以一人多角色方式演唱,伴奏 乐器用一个渔鼓(情筒)和两块竹板(简板)。由于形式曲种单一,在现代多样化的文化冲击下,容易被人们所厌倦。所以针对这一方面的缺陷,应该在保持原 有的表演方式和曲种的同时,根据观众的现实需求、不同的表演场所尝试一些新的形 式 。如可 以 增加 配 乐道 情 和男女 对唱道情,也可以把表演者人数增加,一边表演 一 边说 唱,捧 情 筒、举 简板,边敲击节奏边做简单动作。队形变化有序,表演动作整齐,这样既增强了舞台的美感和娱乐性,也增强了观赏性。
2.曲目伴奏形式的创新
除了保留传统优秀曲目外,更要不断革新和发展新曲目。改编原始音乐素材,在题材、手法、形式、乐器、艺术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创新。在伴奏方面,缙云道情的主要伴奏乐器只有道筒和简板。可以借鉴湖北大鼓的伴奏形式,加上二 胡、古琴、杨琴 、笛子、唢呐等 乐器丰富伴奏音乐。同时在伴奏方式上,也可以引入当代配器理论及方法,进一步提升曲目的配器效果。
3.非遗传承队伍的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之一,就 是以人的行为作为存在、表现和传承基础的,就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人而言,缺少了人的 行为,更准确地说,缺少了 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人的行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和传承基础”[4]。通过建立道情传承基地、举办各类道情培训班、道情进校园活动、道情文艺 演出和比赛等途径来挖掘、培养道情艺术的人才和兴趣爱 好者。把本地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汇编整合,编写乡土教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地方传统民间文化的普及教学,从小抓起,选出优秀的苗子,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为道情的传承 发展建立起常态化的平台。如知名道情艺人李寿 贵 受聘于缙云县碧 川小学校外辅导员一职,其意在通过校园平台挖掘道情少 儿艺术人才,为非遗传承输 送 后备力量。
4.高校学术研究的介入
丽水学院作为丽水市唯 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应当发挥音乐专 业这一资源优势,开展 缙 云道情资 源的开发和高校 通识课堂的互动教学。组 织学生对道情艺人的表演活动和传承现状进行田野调查, 搜 集资料、挖掘整理、学唱道情,将缙云道情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一方面通过缙云道情等地方传统民间文化进课堂来凸显高 校通识课程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促进缙云道情等地方传统民间文 化 的 传承和保护,为缙云道情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5.地方文化产业的融合
道情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一方面有赖于文化产业 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又能反 哺文化 产业的整体发展。我们可 以将传统的道情艺术 与缙云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如在仙都风景区建立 非遗博物馆,展示缙云道 情的伴奏乐器、文献资料 、历史沿革 等,带领游客参观渔鼓和简板的制作 过程,安排道情表演供游客欣赏甚至参与互动。其次尽量和缙云当地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商贸活动相结合,如一年一度的缙云烧饼节、祭祀轩辕黄帝大典等等,壮大道情艺人的队伍和扩大缙云道情的影响力。
6.现代媒体手段的宣传
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投入,营造保护缙云道情 的机制和社会舆论氛 围 。利用电视、广播 、微 博、微 信 、抖 音小视 频等各种 媒体手段,建立缙云非物质文化遗 产 的网 站,定期 更新 缙 云 道 情 的相关内容,如把道情的最新资讯、演出安排、活动公告放在里面。还可以建立道情论坛,提供道情相关 的视频、图片、经典曲目等 供大家浏览下载,为道情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数字化媒体的传播,使缙云道情通过各 种渠道深入基层,深入群 众,让更多 的人知道缙云道情、了解缙云道情,从而更好地促进道情艺术的传承发展。
缙云道情是缙云现存的 古老传统民间说唱艺术之一,历经数 百年,一直 都是缙云县 历 史发展的 最好见证。缙云道情有着独特的音乐唱腔,散发 着浓郁的民俗乡情,但在现代媒体的 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日益繁荣的背景下,缙云道情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虽然,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扶持下,一部分人开始 挖掘、整理 道情的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建立专 门的非遗 档 案,但 还 是 阻挡 不了 其 生 存 空间的 日益缩小。希望通过对缙云道情的历史沿革和艺术形态的 研究,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对缙云道情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缙云道情的传承保 护队伍中,使缙云道情得以发扬光大,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