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晋北道情的保护传承

2020-02-28 08:58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晋北道情剧目

黄 娟

(晋中学院中文系,山西晋中030619)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而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2006年,包括晋北道情在内的“道情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将近十五年的时间。当前,晋北道情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缺乏系统保护机制的构建,仍然面临着困境和危机[1]。事实上,晋北道情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晋北道情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厘清“保护”与“传承”的关系及内涵,确立保护和传承主体,并制定相关保护策略,对于当前的晋北道情保护和传承有重要意义[2]。

一、晋北道情的概况及非遗保护

道情戏是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分布于山西、内蒙、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西北部忻州、朔州和大同地区流行的道情又称为“晋北道情”主要有右玉道情、神池道情、繁峙道情等地域流派。道情一般认为始于唐代道士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结合的道情鼓子词。金代道情音乐流入晋北一带,由于元代杂剧的发展,晋北道情与当地的方言、民俗、音乐和民俗结合,逐渐生根。清代晋北道情被搬上舞台,吸收了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和其他剧种相互影响逐渐成熟[3]。清末民初,晋北道情形成神池、代县、应县等流派,职业剧团纷纷成立,艺人辈出,成为晋北道情的快速发展时期。

晋北道情早期剧目多反映道家生活和传播道家教义,代表剧目有《经堂会》《二度林英》《高楼庄》;中期逐渐摆脱道教影响,宣扬修贤劝善,与世俗生活高度结合,代表剧目有《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后期剧目多反映民间生活,题材较为丰富,有大量移植剧目,富有生活气息,代表剧目有《老少换妻》《打灶君》《顶灯》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西神池、右玉等地都成立了专业道情剧团,晋北道情艺术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晋北道情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剧组纷纷组建,移植历史剧,排演现代剧。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民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审美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道情演出越来越少,道情演出团体生存艰难,表演设备被破坏,剧本逐渐减少,人才出现大量流失,道情戏受到很大冲击,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4]。当时,晋北道情班社,如右玉、神池道情剧团已经名存实亡,相继倒闭,只有一些业余戏班开展时断时续的商业活动。

事实上,晋北道情是北方重要的戏曲门类,是中华传统戏曲的重要成员,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民间宗教音乐和戏曲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进入21世纪,传统文化复兴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潮流。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中里程牌性质的文件;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了组织基础;2004年,我国宣布加入该公约。2006年包括晋北道情戏在内的“道情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神池道情戏,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目录。从此,晋北道情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非遗视野下晋北道情保护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2005年,为了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立了根本目标,也为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2011年,我国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国家层面首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上述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晋北道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晋北道情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理解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晋北道情保护和传承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晋北道情的保护工作。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界定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因此不仅要保持现有状态,还要让其恢复生命力。晋北道情的保护并非简单阻止其消亡,而是要提升其生命力。晋北道情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晋北道情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独特的生态环境。电视、电脑和手机等视听多媒体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舞台戏剧形式。晋北道情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青一代人的价值、生活理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方言、民俗、传统审美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娱乐形式多样化,喜欢传统戏曲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导致晋北道情衰落的重要原因。

第二,晋北道情的传承谱系出现断裂。上世纪末,神池道情剧团是全县唯一的专业剧团,但人才流失、经营困难等问题不断困扰其发展,2002年停止专业演出,之后偶尔临时组合演出,但艺人相继离开或退出,出现后继无人现象。右玉道情剧团也面临类似状况,有造诣的演员或因年龄退出舞台,或者谢世,或者改行,而年轻演员则缺乏威望和经验[5]。

第三,技艺、剧本流失严重。以今天的审美观来看,道情戏剧情简单,矛盾冲突较少,只是简单说教,很难唤起青年一代人的兴趣;伴随老艺人的过世,道情剧目的流失,损失难以挽回。由此可见,晋北道情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困境是整体性的,生态环境、传承谱系和技艺剧目是有机文化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保护”。

晋北道情建立在物质文化之上,例如舞台、剧本和演员等,但其本质属于“非物质文化形态”,核心是演员的技艺,因此晋北道情文化又是无形、动态的存在,依赖于示范和传授。尤其是以前的很多道情人文化水平不高,传承多采用口耳相传方式,很多剧目和技艺没有文字记载。另外,由于戏曲文化的特殊性,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增加了传承的难度。晋北道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传承下去,才能成为“活”文化,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晋北道情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社会要创造条件来激发年轻人学习传统戏曲,同时,加强对晋北道情的政策支持,这是其保护的核心所在。

三、非遗视野下晋北道情的传承策略

由上文可知,晋北道情的保护是个系统性工程,不能将晋北道情与其生态环境、文化整体割裂,而进行“碎片化”的保护。如何传承是保护的核心所在。基于当前晋北道情保护和传承现状,晋北道情如何走出其发展窘境呢?笔者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晋北道情发展支持,促进相关戏曲人才的培养,为晋北道情发展营建良好的社会氛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在国家层面对于戏曲发展给与支持;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希望各部门形成合力,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在2016年,山西颁布《关于实施山西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意见》,设立经济补贴鼓励戏曲进校园,鼓励中小学下午文化的发展,并提出解决中小学戏曲师资不足的若干建议。在这种背景下,晋北道情所涉市县也要积极组织“道情入校园”,为中小学校培养晋北道情相关师资力量,提高中小学生对晋北道情的认识,营造晋北道情发展的良好氛围。例如,神池职业中学将道情融入到地方音乐课程中,采取多媒体图片、视频和音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尽管只是一种尝试,但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其他地区推广。

其次,构建文化生态,改编剧本,创新剧目,与时俱进营建晋北道情发展的环境。对于晋北道情,一方面要保护传统剧目,搜集和留存资料。例如,神池县建立道情文化生态保护村(镇),重点保护老艺人,以实现传承的目的;县政府还出资编撰曲目、唱腔和曲牌等文献和音像资料集,加强了对道情戏曲的保护。历史上晋北道情以宣扬的神仙、忠孝故事为主,今天应该适当加入现代元素,对一些过时的剧目则要重新编排。近年来,神池县拨专款鼓励排演新剧目,参加忻州、太原等地的艺术比赛,成绩突出。2014年秋,在企业的支持下神池成立百花道情剧团,排演《玉蝉泪》《琼宫泪》《薛刚反唐》等剧目。晋北道情的复兴必须以满足新时代民众的欣赏需求为目的,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还可以从现实生活,如农村一些生活趣事、打工生活以及流行文化中寻找素材和灵感,打造晋北道情的新内容,提升新生代群体对晋北道情的兴趣。

再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促进道情艺术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要充分利用抖音、微信等视听媒体加大对晋北道情戏曲文化的传播,让民众了解晋北道情的历史、内涵和特色。同时,晋北道情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应该将其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利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对道情文化予以开发,促进旅游和道情的协同发展。在这方面,临县道情的相关举措,值得学习。2009年吕梁民间艺术团排练了新道情剧目——《碛口古镇》。道情剧团和临县政府、碛口旅游管理局合作,把该戏打造成碛口景区的一个特色节目,提高了碛口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临县将道情与旅游业结合,实现了道情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双赢”,值得晋北道情所涉市县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分为晋北道情的保护提供了机会,但是能否充分利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非遗视野下,要把握“保护”的内涵,以“传承”作为核心,通过政府政策支持、道情内容更新和科技的进步,来营建晋北道情发展的生态环境,培养相关戏曲人才,最终实现晋北道情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化发展。

猜你喜欢
晋北道情剧目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
舞台剧目
晋北地区半干旱风沙区典型林分适宜性评价
武凤杰:中国晋北蚕桑的开拓者、产业扶贫带头人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一块试验田 请来50名科技专家 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创新产业联盟 打造晋北农业特联社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