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与消弭路径研究

2020-06-05 11:12刘仁憨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甘肃省村落民间

刘仁憨,朱 杰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是村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村落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根基。由于村落民间传统体育的“地域偏远性”“结构微小性”“内容复杂性”,致使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受重视程度不够。[1]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也促使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必须正视,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我国优秀的村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濒临失传或消亡,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出现传承受阻或断裂现象,村落基层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难以引领村落民间传统体育健康发展,加之村落农民主观体育价值观念与村落现实体育改革之间相悖逆,诸多因素成为困扰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壁垒。基于此种认识,笔者以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为研究基点,在揭示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力求客观真实地分析当前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况,依此寻求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消弭路径,旨在为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有关村落体育、民间体育、农村体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论文、著作等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思路。

(二)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面向甘肃省张掖、武威、兰州、临夏、天水、平凉、陇南等7个地(市)的村落农民发放调查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95.2%,问卷效度较高。

(三)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系统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质性研究方法

对获得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客观分析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促使对策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释义

长期以来,学界对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及传统体育等诸多概念的界定不清晰甚至处于相互替代或等同的状态。因此,厘清几者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是认识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关于民间体育的概念,《体育科学词典》指出,民间体育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2]10涂传飞博士研究认为,民间体育是存在于民众日常生活中,尚未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开展的体育活动。[3]可见,民间体育是相对于“官方体育”存在的一个概念,是由非政府力量组织开展并普遍存在于民众日常生活化状态下的体育活动。

关于民族体育的概念,《体育科学词典》指出,民族体育是指世界各民族保留各自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活动方式。[2]8涂传飞博士研究认为,民族体育是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为该民族所传承和享有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3]可见,民族体育也是相对于“外来体育”而言,是本民族所创造和享有的一种体育文化。

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体育科学词典》指出,民俗体育是在民间风俗或民间体育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4]可见,它和民间体育一样,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在人民大众中广泛流传的体育形式。

关于传统体育,从本质上讲,它是在古代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而传承性、习惯性和民俗性是这类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5]同时,传统体育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传承和享用的民众既包括创造者,亦包括其他领域、其他民族乃至其他群体的民众。[6]

经过梳理发现,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及传统体育这四种体育文化中,当属民间体育涵盖的范围最广,处于最上位概念。按照民间体育是否具有传统性特点,可将其分为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又可分为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7]基于研究需要,笔者认为: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农村场景中,各民族所创造,经历史积淀并得以不断传承与创新的独特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这一释义既指出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体现,又指明它是在传承基础上长期实践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三、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一)体育活动项目

根据对甘肃省村落农民选择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社火类(龙灯、腰鼓、旱船、高跷等),舞龙舞狮和民间武术位列前三,占比均超过30%,说明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在农村群众基础好,加之又体现鲜明的节庆性与地域性特征,参与人群广,主要以男性青壮年、成年居多。广场舞、踏青、跑步爬山列居4-6位,占比均超过20%,且选择广场舞的多以女性为主,踏青、跑步爬山等健身休闲类民间体育活动多受到中老年人青睐。抽陀螺、打梭儿等游戏类民间体育项目多为青少年参与,占比达到15%。骑马、射箭、垂钓和具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摊戏、逛庙会)也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实地走访得知:打麻将、下棋、跳方、打扑克、推牌九则在部分老年人群中较为盛行。

另外,甘肃省境内现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土、撒拉、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其中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8]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同构筑了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体系。资料显示,甘肃少数民族群众对当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了解的情况,排在前十位依次是:拔河、赛马、抱腰、锅庄舞、武术、下方、踢毽子、木球、大毛蛋、射箭。另据资料显示,很多少数民族村(寨)居民对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如掼牛、套马、打杈杨、打五枪、夺腰刀、当尕打、三连石击目标等并不了解。[9]

(二)体育认知状况

根据对甘肃省村落农民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认知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认为“好”的占比为15.6%,认为“一般”占比为32%,认为开展“差”的占比为47.4%。总体而言,受访对象对当地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认知情况较差,由此说明,村民对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表2 甘肃省村落农民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认知情况统计

同时,对甘肃省村落农民认识民间传统体育途径的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接近50%的农民是通过亲身参与认识民间传统体育,其次是通过学校教育、网络媒体和观看比赛了解。因此,体育组织管理部门通过体育下乡、培训、宣传、组织比赛等方式,不断拓展农民对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认知,增加其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接纳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表3 甘肃省村落农民认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途径情况统计

(三)体育活动态度

根据对甘肃省村落居民所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态度统计结果显示(见表4):认为应该“大力开展”的占比为44.6%,“积极提倡”的占比为25%,另有16.6%的人群持“无所谓”态度,“保持现状”和“降低水平”占比分别为7.2%和5%。由此说明,接近七成的农民对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持积极支持态度,这无形中成为发展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力量源泉。

表4 甘肃省村落农民对待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态度情况统计

(四)体育活动动机

根据对甘肃省村落农民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动机情况统计结果显示(见表5):体现在遵从族群、村落习俗,喜爱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健身需求,愉悦身心和增加社会交往等层面,说明村民参与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呈多元化需求倾向。追求更高层次体育动机,如提高体育技能水平、打发闲暇时间比例偏低,这也符合村民实际状况,深层次原因则与其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但不乏也有7.6%的村民其体育活动动机是出于凑热闹,这可能与村民心理结构特征有一定关系。

表5 甘肃省农村居民参加民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动机情况统计

(五)体育活动频次

根据对甘肃省村落农民每年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次数统计结果显示(见表6):活动5次以下占比为29%,5-10次的占比高达36.4%,20次以上者占比为17.2%,活动频次无规律者占比为17.4%。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指的活动频次要求参考了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划分标准加以限定:即每次活动不少于30分钟、达到出汗的目的(中等强度),且对活动内容再未做明确限定。可见,村落农民体育活动频次还是非常低。因此,如何把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中,是村落体育发展中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表6 甘肃省农村居民每年参加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情况统计

(六)体育活动时机

根据对甘肃省村落农民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时机安排统计结果显示(见表7):利用喜庆节日、农闲时间和宗教活动参加占比最高,符合村落体育节令性、地域性等特征。同时,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需要抓住举办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人群聚集的优势,并通过举办正规民间体育赛事,为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助力。

表7 甘肃省农村居民参加民间体育活动的时机安排情况统计

(七)体育组织形式

根据对甘肃省村落农民参加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统计结果显示(见表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政府(包括村委)组织、体育骨干组织、宗教团体组织,三者占比接近六成,其次是学校、自发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可见,在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中,政府、农村体育艺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校体育对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影响和功能发挥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农村体育协会、工会、妇联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表8 甘肃省村落农民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情况统计

(八)体育活动场所

根据对甘肃省村落农民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选择场所统计结果显示(见表9):位列前三的依次为镇(乡)与村落文化广场、自家庭前院落与房前屋后和草原与山岭湖泊等野外场所。这说明村落农民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主要依赖于人工体育环境(文化广场、自家庭前院落等)和自然环境(草原、山岭、水域等),而族群发源地等并未成为主要场所。尤其是学校作为体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场所,仅占8.6%。由此也暴露在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中,活动场所有待进一步拓展,硬件设施配备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满足村民的体育文化需求。

表9 甘肃省农村居民参加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统计

(九)体育活动制约因素

根据对甘肃村落农民认为发展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制约因素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0):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缺乏有效组织、缺少指导、缺少宣传、领导不重视、缺少场地、不懂锻炼方法。其次,是受到体育意识差、时间缺少、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因此,面对村落体育的发展,需要真正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村落农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村落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表10 甘肃农村居民认为发展农村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制约因素的情况统计

四、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消弭路径

(一)重视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所采取的一种有效创新性实践模式,是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分级建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10]截至2019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已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省(区、市)也设立了146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甘肃省陇东南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甘南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创建,对包括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形态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建议甘肃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平台,做好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具体路径包括争取相关部门在生态保护区平台建设上的资金支持,加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展示和推广;组织体育文化研究学者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富有特色、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培养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做好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等。

(二)建立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管理新格局

目前,甘肃省很多农村地方体育管理部门脱离农民对体育文化的实际需求,未能很好传承地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管理处于一种“无序”“失真”“盲从”状态,为此,建议采取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的村落民间传统体育发展模式。[11]政府主导性的体现,要求发展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经费筹措、赛事组织、硬件设施建设均由政府出面解决。农村主体性的体现,要求村民既是农村民间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又是其传承的主体力量。此外,通过发挥社会力量加大村落体育经费的投入与筹措,借助体育彩票农民健身工程,解决好贫困村落体育器材匮乏难题;联合妇联、农民体育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加强村落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发挥村落“民间草根组织”“体育艺人”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领头雁;加强村落基层体育组织文体活动室建设,兑现薪酬,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激励奖励机制,评选村落民间传统体育的“先进个人”“体育标兵”等具体途径,多措并举推动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力促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实际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农业生产中时令性、季节性的特征在甘肃省村落表现明显。为此,建议将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主动融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因时、因地、因人”开展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形成村落农民“追求生产、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措施可以自上而下组织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的村落民间小型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要贴近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特色,如春游采摘地菜、粮食搬运赛、水果(花椒)采摘赛等;在项目发展方向上,以娱乐为主,竞赛为辅,如通过抽陀螺、打梭儿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工具制作到参与比赛等环节,激发和调动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同时,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包括村委会要以“端午”“重阳”“春节”等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开展具有传统文化习俗的体育活动。

(四)挖掘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潜在价值

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必须创设一条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体育与旅游的嫁接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建议将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融入当地生态旅游产业中,通过培育体育旅游品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体育文化内涵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要积极打造“体育+经济+文化+健康”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以城市帮助农村、区域联动方式进行体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共享,进一步扩大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形成绿色有序的农村体育事业治理路径。[12]同时,要重视培养体育经营人才,挖掘成熟且具有特色的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做好宣传推介和经营开发,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滋生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沃土

甘肃作为我国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西文明的交融要道,历史积淀深厚,民族民间文化特色鲜明,许多民俗传统节事活动促进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碌曲县的香浪节,玛曲格萨拉赛马大会,临潭县的万人拔河比赛,平凉崆峒武术节,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不仅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更成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阵地。为此建议:划拨专门财政资金,扶持一批特色鲜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以课题立项的形式,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富有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节日,做好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多方联动吸引各企业和旅游公司利用民俗节庆机会,做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展演推介、招商引资。

(六)提升村落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水平

1953年至2019年,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成功举办了10届。目前,甘肃省也已经举办了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设置有武术、陀螺、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民族式摔跤、押加、射弩、蹴球等,还有民族舞蹈展演项目。民运会的固定举办,为挖掘、整理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各族人民体质,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在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上,要充分发挥“民运会”的竞赛杠杆作用,促进村落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此建议:村落体育发展要积极借鉴民运会的项目开展形式,多组织一些保持本真性、原生态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相关部门要找寻村落民间传统体育的老艺人,组织年轻一代向老艺人深入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为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民运会储备人才,促进民族传统项目的普及与宣传;村落基层举办的民族民间运动会要创设一条“专项拨款、企业赞助、个人捐资”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保证项目开展的资金所需。

(七)抓好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推广与普及

学校体育是传承和弘扬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场所与路径。因此,在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依托各级各类学校,抓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项目的推广与普及是明智之举。为此建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定上要鼓励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并做好经费配备和监督、检查与指导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做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甄别、改造工作,使其更好地进驻学校体育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对优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认同感和接纳感;做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师资培训,聘请当地艺人授课,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面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资金短缺的窘困,可通过自制器材、民间募集、企业赞助等方式予以解决。最后,选择适合的学校建立专门的教育基地,使民族传统体育有更多机会被群众认知和选择,有更多机会提供给青少年群体去参与。[13]

综上所述,中国丰富独特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特色文化资源,日益注入休闲、健身、旅游等行业时,不仅能促进它们的转型升级,而且能与休闲旅游、文旅地产融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14]当前,随着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发展,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融合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布局调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新时代,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如何进行传承、创新与发展,如何更有效地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之中,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这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村落农民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同时,这也需要更多专家和学者依托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对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展开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的系统研究,为新时代甘肃省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甘肃省村落民间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