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文化背景大学生的辩证性自我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2020-06-05 11:12闫红丽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计分回归方程主观

闫红丽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070)

全球化、移民、旅居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双文化者(学习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且有在两种文化环境中的生活经验的个体)[1]甚至多元文化者数量大大增加。[2]与此同时,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冲突和心理适应问题也日益凸显。[3]我国西北地区是多个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散杂居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互动,使这一地带的人文环境呈现多元异质的特点,这里的少数民族基本上是双文化者(双文化个体)。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具有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这些双文化背景大学生常常面临着语言文化、生活环境以及注重实践技能的学习模式等各方面的挑战。本研究拟以西北地区职业院校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为例,探讨辩证性自我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

心理适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目前国内并没有对其内涵达成共识。如樊富珉认为,心理适应是指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恰当行为反应;[4]于丽萍认为,个人与外部环境一直发生着交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改变就是心理适应;[5]赵冬梅等人则认为心理适应可以分成内化的行为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缺乏自信、害羞、退缩、消极的自我评价等)和外化的行为问题(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活动过度等)。[6]目前国内较多学者采用贾晓波的观点: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7]本研究所指心理适应是指以感情反应为基础,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8]

辩证性自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辩证主义思想,辩证主义思想体现在三项理念当中:世界和现实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原理),矛盾面能够共存(矛盾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无法分开的(整体原理)。[9]辩证主义思想表现了对矛盾、歧义和不一致的包容。因此,辩证性自我(Dialectical Self)被定义为不同情境下不太清晰、不太稳定、易变的自我概念模式,它包含一个人自我观念中那些多变的、矛盾的方面。[10]已有研究表明,辩证性自我是影响个体心理适应的关键变量之一,[11]然而,国内探讨双文化者的文化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关注辩证性自我这个因素对心理适应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西北地区职业院校的双文化背景大学生为例,探讨辩证性自我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双文化群体的心理适应问题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选取了甘肃省四所高职院校的364名双文化背景大学生为被试。他们都有在汉文化区域生活一年以上的经历。按照双文化者的定义,这些被试均为双文化者,364名被试中,女生为195人,男生为169人,被试年龄范围介于18~23岁(M年龄=21.23,SD=1.54)。

1.2 研究工具

1.2.1 本研究采用Spencer-Rodgers等人2004年编制的辩证性自我量表来测量被试的辩证性自我水平。[12]该量表有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4个条目。认知改变维度的典型条目如:“我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我不会因为其他人的反对而改变我的看法”;行为改变维度的典型条目如:“我在家人和朋友前是同一个人”。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维度的平均分即为被试的辩证性自我得分。辩证性自我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辩证性自我程度越高。本研究严格采用翻译和回译的方法把该量表翻译成中文,并进行了预测。预研究表明该问卷α=.70,单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该问卷项目与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df=1.32,NFI=0.93,CFI=0.95,IFI=0.92,GFI=0.94,RMSEA=0.03,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在0.45~0.63之间。本研究中,被试在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73和.69,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70。

1.2.2 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量表。[13]主观幸福感分量表用来评价总体的幸福感程度,该量表是5点计分,包含了5个项目。本研究中,被试问卷α=.74;生活满意度分量表是包括5个题目的4点计分量表,被试问卷α=.70。

1.2.3 自尊量表。[14]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测量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估。例如:“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满意”,该量表4点计分,范围从1(非常不同意)到4(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明自尊越高。在本研究中被试问卷α=.72。

1.2.4 孤独感量表。[15]该研究中的孤独感是由改编自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中表示被切断或隔离感觉和缺乏社会接触的4个项目所测量的。例如:“你常感到寂寞吗?”该量表4点计分,范围从1(非常不同意)到4(非常同意)。被试量表α=.68。

1.2.5 抑郁和焦虑分量表。它们来自SCL-90症状核查表。[15]抑郁分量表由测量抑郁症状的13个项目组成,如“感到伤心或抑郁”;焦虑分量表包括评估焦虑症状的10个项目,如“感到恐惧或焦虑”。这些项目均为4点计分,从1(很少或从来没有)到4(大部分时间上)。本研究中,被试抑郁量表α=.89,焦虑量表α=.81。

本研究的心理适应是一个复合变量,自尊、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抑郁(反向计分)、焦虑(反向计分)和孤独感(反向计分),这6个量表的标准分数的平均分即为心理适应的衡量指标。[8]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1.3 程序

本研究统一匿名施测,所有被试按照指导语答卷。心理适应问卷和辩证性自我量表作答顺序在被试间进行了平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辩证性自我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对被试辩证性自我、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维度与心理适应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辩证性自我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分析(N=364)

根据表1可得出以下结论:被试的认知改变维度得分、行为改变维度得分及辩证性自我总分与心理适应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2.2 辩证性自我对心理适应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辩证性自我对被试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我们以辩证性自我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维度作为自变量,以心理适应的自尊、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孤独感各维度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辩证性自我对心理适应的逐步回归分析(N=364)

由表2可知,被试样本中,认知改变、行为改变对心理适应各维度有不同程度的预测。入选对自尊维度的回归方程的辩证性自我维度为认知改变,这个变量能预测对自尊的21%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20.56,p<0.01;入选对主观幸福感维度的回归方程的辩证性自我维度为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变量能联合预测主观幸福感24%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23.42,p<0.01;入选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方程的辩证性自我维度为行为改变,这个变量能预测对生活满意度20%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14.58,p<0.01;入选对焦虑维度的回归方程的辩证性自我维度为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变量能联合解释焦虑35%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18.43,p<0.01;入选对抑郁维度的回归方程的辩证性自我维度为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变量能联合解释抑郁18%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11.86,p<0.01;入选对孤独感维度的回归方程的辩证性自我维度为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对孤独感28%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26.79,p<0.01。认知改变是自尊、主观幸福感、焦虑、抑郁、孤独感的负向预测因素,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34**、-.42**、-.39**、-.31**、-.45**;行为改变是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孤独感的负性预测因素,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20**、-.46**、-.23**、-.28**、-.23**(**p<.01)。

3 讨论

3.1 认知改变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辩证性自我的认知改变维度与心理适应的自尊、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焦虑(反向维度)、抑郁(反向维度)、孤独感(反向维度)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辩证性自我被定义为不同情境下不太清晰、不太稳定、易变的自我概念模式,它包含一个人自我观念中那些多变的、矛盾的方面。[10]其中,认知改变维度测量被试在不同情境下不太稳定、易变的观念程度。该研究中的双文化者在生活中出现与母族文化尤其是生活习惯不一致的情形时,他们就会面临判断、抉择,可能会左右摇摆,权衡取舍,犹豫不决,这种不太稳定、不一致的自我感觉程度越高,可能会引起不舒服的负向情绪。

3.2 行为改变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辩证性自我的行为改变维度与心理适应的自尊、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改变维度测量被试在不同情境下自我行为的一致性程度。本研究的被试在生活中会遇到与母族文化尤其是生活习惯不一致的情景时,他们在行为抉择上的不一致性程度越高,越会体验到不舒服的负向情绪。

3.3 辩证性自我维度对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表明,双文化背景大学生被试的认知改变是自尊、主观幸福感、焦虑(反向维度)、抑郁(反向维度)、孤独感(反向维度)的负向预测因素,行为改变是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焦虑(反向维度)、抑郁(反向维度)、孤独感(反向维度)的负性预测因素。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双文化者个体在整合两种文化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如何处理双重文化认同的困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产生负向情绪,是正常的一种适应反应;如汉文化背景者生活在非汉文化中,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也会导致一定的负向情绪。

辩证性自我的认知改变维度、行为改变维度与心理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认知改变是自尊、主观幸福感、焦虑(反向维度)、抑郁(反向维度)、孤独感(反向维度)的负向预测因素,行为改变是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焦虑(反向维度)、抑郁(反向维度)、孤独感(反向维度)的负性预测因素。这一结果给我们重要启示,增强我国双文化个体的心理适应可以从辩证性自我的视角出发,倡导双文化者关注母族文化与另一文化的相通之处。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活动等方式,让广大的双文化者感知到母族传统文化里常有的如“知足、友善、谦和、平静”这些理念与传统汉文化中主张的“安贫乐道、温良恭俭让”等观念在本质上其实是相似的,从而降低双文化个体的辩证性自我的程度,促使其形成统一的自我概念,以增强心理适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计分回归方程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预测桑瘿蚊防治适期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线性回归方程要点导学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高级教师评审倾力一线教师
基于单片机的中国式摔跤比赛计分器开发设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线性回归方程知识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