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策略

2020-06-04 22:27施允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施允华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56

所谓家国情怀,不单纯是一个概念或定义,而是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国家的荣誉感、民族精神相融合的一种情怀。对于当今时代的高中生来说,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家国情怀,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家”与“国”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让学生从历史知识中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有将个人的成就荣誉与“家”和“国”联系在一起的正确价值观。

一、引入家国情怀,有利于升华爱国主义思想

高中历史学科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它含有大量的教学素材来讲解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是教师平铺直叙地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因此很难将学习和爱国主义热情联系在一起。

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及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教师为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国内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日本急需对外侵略扩张来解决国内矛盾。而清政府当时非常腐朽,于是在1894年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导火线,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当时的清政府在经历了平壤战役、辽东半岛战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后,最终以失败告终,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不仅割地,还要赔款,导致清政府主权一步步丧失,并且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通过对历史背景、事件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分析讲解,将学生带入到历史中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家之平安、国之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二、引入家国情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一直是我们遵循的原则。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密切联系,逐渐形成了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引入家国情怀,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中,教师通过一首《乡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余光中对于祖国的深深思念。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了港、澳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香港和澳门都是通过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分别割让给了英国和葡萄牙。后来,香港于1997年回归祖国的怀抱,澳门也于1999年回归祖国。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及现状,说说对“一国两制”的认识。学生的情感被教师的问题带动,纷纷进行交流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引入家国情怀,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国家疆域的叙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入家国情怀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国家疆域进行理解,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稳定是祖国强大的标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好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繁荣。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由一部关于鸦片战争的纪录片向学生展示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情况,教师让学生分析:1.中国为什么要禁烟?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大影响?3.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是什么。学生们对当时的历史进行分析,发现当时的清政府经济落后、思想愚昧、危机四伏,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殖民扩张阶段,鸦片造成中国的白银外流,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大量赔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教师通过中国割地一事,让学生感受到被侵占的耻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归属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让学生形成保卫祖国疆土、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四、引入家国情怀,有利于认同民族文化

泱泱中华由56个民族构成,各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它既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近年来,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使很多人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对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将家国情怀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豪感,让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例如,在高中历史的《思想文化》专题中,其主要内容是弘扬传统文化,教材中借助百家争鸣、古代中国的发现与发明、宋明理学及辉煌灿烂的文化,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展现于学生眼前。在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间的联系,向学生讲授文化是人类活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的各民族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活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一样的民族底蕴,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对文化发展历程有深入研究,正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展现民族智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历史情境,将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民族文化展现出来,充分展示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五、引入家国情怀,有利于开阔眼界

在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商周时期开始,开放意识就处于萌芽阶段,到了隋唐时期已经盛行,到了清朝开始“闭关锁国”。而后,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逐渐打开国门,国际意识再次形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辩证地看待历史,让学生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例如,在教学《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对外开放的过程,并且展示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有什么特点?3.对外开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从国内形式分析,自清朝闭关锁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落后的状态,从全世界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经济一定要与世界同步发展。自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对外开放,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让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贫穷的面貌,同时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实行对外开放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使其深切感受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一定要形成国际意识,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文字,让学生感受到国家荣辱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从而以历史为纽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家国情怀”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DY2020002)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