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43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大浪淘沙后的艺术结晶,是专家学者千挑万选的精品佳作,这些作品措辞典雅、韵律优美、内涵丰富,比较适合学生。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即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词句凝练、意蕴隽永的特点,因此给鉴赏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这些作品时难度很大,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在教學此类作品时,适当应用启发式教学。现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天净沙·秋思》为例,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要点进行阐述。
一、从题目中启迪,使学生进入状态
题目对于理解一篇文章来说意义重大,成功的作者往往能够将凝练的语言用于题目之中,以此揭示作品的主要内容甚至主题思想,而学习与鉴赏者从题目的角度切入,也往往是理解作品的不二法门。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题目中进行启迪,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作品之前,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学习《天净沙·秋思》,大家在预习本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曲牌名。教师:没错,它是曲牌名。那么曲牌名的作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考元曲的基本知识。
接下来,教师提出另外的问题:《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题目中包括了曲牌“天净沙”,它的具体标题则是“秋思”,那么“秋”和“思”有什么关系呢?改成“夏思”行不行,“冬思”好不好?这个问题将启迪学生进一步思考秋天在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中的特殊性,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思考方向的正确性,教师可提示学生:你知道哪些和秋天有关的诗词作品?因为有预习准备,学生会回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等等。从而发现:秋不单纯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寂寥和忧伤情绪的载体。最后,教师提出:上面这些例子无论明写还是暗写,都指出了秋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那么《天净沙·秋思》里面又是怎样写秋的呢?我们不妨好好读一读。
二、从诵读中启发,使学生深化理解
理解了题目,学生将产生学习作品的意愿,在此之后,教师应当为学生排除字词障碍,并以诵读加启发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多次诵读。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作品的意象与意境,让画面配合古典音乐,带领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愁绪与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学生将进行三次诵读,同时,教师要给予三次不同侧重点的启发。
初次诵读,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读出作品的音韵之美,尽可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使学生明确这首作品在词汇停顿处表现事物,在句子停顿处表现画面的特色,读毕整首作品,画面迅速转换,情感也将一气奔涌。
再次诵读,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读出作品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想象自己是作品的主角,置身于黄昏时分,身骑瘦马,踽踽独行,古道栖迟,西风送凉……这是何等的场景,人物在此时又将与场景交织出怎样的意象之美,这些都要由教师提示学生边诵读、边感受、边思考,从而为理解作品的情感美与哲理味做准备。
三次诵读,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读出作品的思想内涵,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让学生尝试吟诵曲谱,跟随录音范读进行演唱式诵读,这样学生一定能读出对作品的深层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也将自然呼之
欲出。
三、从对比中启示,使学生升华思考
为了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思维拓展,教师还可以引入有相似特点的作品,从对比中使学生思考此作品与彼作品的关联性与特异性,从而升华对作品的思考深度。
例如,当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把《天净沙·秋》引入课堂,使学生欣赏:“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并让学生将其与教材中马致远的作品进行对比。学生初读时,可能觉得这两首作品很像,这是由于不熟悉我国古典诗歌表达形式,对情感的理解不透彻所致。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尝试让学生分别总结两首作品的内容,在内容的差异性上寻找情感与思想的差异性。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发现:这两首同曲牌的元曲所描写的都是秋季,而且所描写的景色也很相近,但教材中的一首给人的感觉是悲凉萧瑟,而白朴的《天净沙·秋》给人的感觉则是明快爽朗、温馨安逸,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学生可能一时弄不明白,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要求学生从作品意象的色调处展开思考。最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采取了同一母题,意象也十分相似,然而二者构思不同,色彩不同,作品的思想境界也大异其趣。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以及教师的启发,学生将对教材中的诗词作品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古典诗词是重点与难点。诗词用词凝练、意蕴丰富,以至于有些学生无法体会到作品的浓郁之味与精微之美。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深入学习、综合发展为目标,在课堂上做好多种形式的启发尝试,帮助学生感受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并最终从机械学习转为灵活学习,实现自我认知与能力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