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建议

2020-06-04 20:08闫光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文本

闫光平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11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在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训练方面重视不够,高品质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缺位现象比较普遍,思维能力培养一直是语文教育的短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次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课程内容单独设置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并将该学习任务群列入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这是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

对语文教师而言,要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就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准备:一要有针对性,体现任务群特点,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六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学习议论的针对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五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后两篇文章还让学生学习深入思考并学会质疑,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四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论证。二要有“群”意识,用任务群目标统摄不同文本学习和各种学习活动。三要有整体意识,18个任务群共同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不同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一、突出思辨性,体现任务群特点

本任务群处理教材的主要目标是“发展逻辑思维”。无论阅读还是表达,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行探究,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作品,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在组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时,所有教学活动应围绕“思辨性”展开。

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在学习《劝学》《师说》这两篇文章时,要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两篇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它的现实意义。《反对党八股》一文列举了党八股的多条罪状,重点批判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在批判的同时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时代性以及现实意义。《拿来主义》针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梳理文章观点外,还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用意,以及我们应如何学习外来文化并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用任务群目标统摄不同文本和各种学习活动

高中统编语文教材打破了过去以文体为单元的编排体例,语文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任务群的整体意识,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体现单元学习任务与目标。可以让学习过程围绕一个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思辨性问题展开。比如苏洵的《六国论》,通过对其论证过程进行图解,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六国论》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论证不合事实之“真”、逻辑之“理”,在立论、论据与论证上有偏颇之处,因此不能看作严谨典范的议论文。但其语用意义凸显了真情真理,具有价值。可将论证评析的关注点落到实证、理证上,让学习者在理解文义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文本论证逻辑的缺失处。同时又以此作為探索文本真正经典价值的“撬点”,引导学习者发现其作为经典的史论文,借古讽今的作用。

可以将学习活动置于一种真实的思辨情境中。如关于六国破灭,原因复杂,众说纷纭。历史上有名的《六国论》有四篇,分别来自苏洵、苏轼、苏辙、李桢。苏洵持外交失误论,强调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苏轼持治国不力论,六国久存缘于重士,秦之速亡皆因轻士;苏辙认为六国战略不当,四国不能厚韩亲魏以摈秦而导致自相屠灭;李桢则从治国理念出发,认为六国与秦本质相同,皆因不爱民以引天怒而亡。四篇文章角度各异,新见跌出;析理深刻,章法分明。延展同主题文本,学生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还可以让思辨与生活发生联系,成为彼此的一部分。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文本,合理补充阅读素材

思辨性阅读有两类学习内容:一是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二是阅读重要的时事评论。

阅读古今中外的论说名篇,应该把这些篇目作为典例,让学生掌握各种论证方法。教学时可以跨册、跨单元组合教材篇目,如学习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苏洵《六国论》的驳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可以和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鲁迅的《拿来主义》进行类文阅读,以培养驳立结合的思维品质。

阅读时事评论有三个选择方向:一是文本内容上和教材形成有机关联,这种关联可以在观点上和教材文本或一致或相反或发展,如时评《现代社会读书有什么意义》和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在观点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也可以是同样的论据,从不同角度解读。阅读此类时评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多维度、辩证地思考问题。

二是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和教材文本相似,强化学生分析文本论证过程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运用论证的方法。

三是阅读形式上借助各种媒介时评,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中,培养学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辩证思考的能力。

四、结合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思辨性表达教学

新《课标》“设计依据”中明确指出要“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项目学习是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达成目标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真实、完整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和任务,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在进行思辨性表达教学中,可以以“单元学习任务”为基础,进行项目学习的尝试。

首先教师通过对单元所处的“学习任务群”的深刻把握,通过对教材逻辑的深入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项目。

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单元提示”中指出:“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其中,“学习之道”是学习方法,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而且学会学习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再者,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且非常具有针对性。当然,针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文章在议论问题时要有现实意义。针对具体的现象、问题,就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透视现象,把问题说透。基于此,本单元思辨性表达的学习项目就可以确定为“当今的学习之道”研讨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时,注重议论的逻辑,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创设真实的语文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单元任务学习。如“学习之道”单元,确定单元学习任务后,设计出核心任务: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在研读本单元文章后,可以组织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尽量做到有针对性、有说服力、有启发性,也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举行读书经验分享会。

另外,还可以利用与教材相关的生活拓展思辨性表达的学习项目。可以让学生在观看《新闻周刊》《中国诗词大会》《感动中国》等节目后,撰写观后感,鼓励学生捕捉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些生活的理性思考,培养逻辑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思辨性表达体验。比如,“追星”是现在高中生常见的现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向同学老师介绍自己的偶像,分享自己的“追星之路”。教师可以根据“追星”这个话题,结合抗疫英雄、国家勋章获得者的事迹,让学生展开思考,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已经习惯性地把语文课堂当作语文学习的唯一环境,以孤立的单篇课文为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这种教法将能力的培养拆解成一个一个独立的环节,必然导致课程体系的缺失,也必然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融会贯通的整体性、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由表及里的深刻性。在本任务群的学习中,可以尝试比较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教师要跳出传统单篇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依托课文设置专题或开展群文研讨,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升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文本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