诹祺
太极图入眼是个圆,你若要画个圆,不论用不用心、讲不讲究,或者心中有或没有,隐约间无论主动被动,当有个圆心——一个点。数学常识告诉我们,线无宽窄,点无大小,点,汉语词汇赋予它无穷的意义与内涵,无法究竟,甚至有时充满神秘,仿佛那是一个无法言说的发轫、开端、开始。溯源、求本,无数理论、学问,若有了一个实际或逻辑之源,也仿佛就有了那一个点,就可以接着“说”下去了,以致说到后来,可以画出一个令人叹服的“圆”来。
一、谈源——黄河文化孕育的璀璨明珠
一些教授太极拳的师父往往会对弟子这样说:“太极拳就是画个圆。”那么,太极拳这个圆,在太极拳习练者和研究者心中至少可以有两个圆心——发源之地和拳理之本。这两个圆心,一虚一实,差不多也可以类比为一阴一阳,作为呼应。
实之圆心:一个准确的行政区划地名——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
关于太极拳发源地,传说纷纭,不过,我们不能把民间口头文艺创作取代严肃学术研究,比如不能把《三国演义》取代《三国志》,我们纵有一千条理由认可大众情感,也至少有一条理由遵从理性认知。相关考究的发展过程本文不再赘述,有心者从当下各种信源皆可轻易获求。以现代、当代权威研究成果来看,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村是太极拳的发源地。相对于广袤的中华大地,陈家沟可以类比为一个点,对太极拳来说,这个点,是实际意义上的一个圆心。
这个圆心在哪里呢?一个或许不必究竟的地名——“青峰岭”(清风岭、青风岭、清峰岭)
这是一个小到“具体而微”的地名,小到不够大的局部地图亦不可见标。但因陈家沟村就位于这道岭上,随着太极拳的声名远播,这道岭便成为习拳之众的口中高频词。具体是哪三个字,除“岭”字无讹外,青、清、风、峰可有四个排列组合,且这四个排列组合出现在当地有史著传文以来的多个文本中,包括当代出版物。甚至当地“史志”“拳志”中文字也不统一——它太小了。陈家沟所在的温县位于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临沁水,属黄、沁冲积平原;陈家沟村位于距县城东约5公里的黄河北岸。黄河岸边冲积平原上的“岭”不比人们通常望文生义的“岭”,此“岭”实际上也就是个地势起伏,在黄河岸边绵延数十里。据当地人讲,实际相对高度不过从十米上下而已,但这在河岸冲积平原上人们的眼里可以是一道岭,甚至可以称“峰”了。岭上有树木可谓“青峰”,黄河滩上的野风在“岭”上穿林而过可谓“清风”,笔者认为,除却“青风”“清峰”牵强之外,这个“岭”的名到底是哪俩字真不必深究,反正音都一样。就这么个小地方,却因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村在此,如今却声名远播,甚至成为天下太极拳习练者心中的朝圣之地。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呢?有名之村——陈家沟
这座位于黄河边“青峰岭”的陈家沟村明代称常阳村,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历史上沁河频发洪水,在南入黄河的水流常年冲刷之下,“青峰岭”上形成了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多条沟壑。陈家沟村内有三条长约二三里的大沟,分别被称为“东沟”“西沟”和“中沟”。历代村民临沟而居,随着后来陈姓人口的逐渐繁衍增多,常阳村便改名陈家沟,如今,这座有着十个村民小组的豫北乡村,人口约有两三千人,其中陈姓人口约占七成。因为周边地貌相似,附近村庄也有叫这沟那沟的,又因当地也把稍微高些的地势称为“圪垱”,周边也就有了叫这圪垱那圪垱的村落,陈家沟就是那一带的“七沟八圪垱”之一,也是那一带最有名的村子。
陈家沟村得名极简史:山西陈氏迁徙怀庆府——陈卜立祖陈家沟
元末明初的朝代更替之战致使中原黄河北岸的怀庆府深受其累,温县那时就是怀庆府辖地,战争加上自然灾害,怀庆府一时人烟几绝、良田荒芜。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令以山西布政使司洪洞县为中心向怀庆府属地移民。当时山西泽州东土河村的青年陈卜,因家乡遭灾逃荒到洪洞县,后与家人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落脚在现今温县县城东北约十公里处的地方,后来这个地方取名陈卜庄。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年涝灾,陈卜全家往南迁到常阳村。因该村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边有正北沟,三面环沟,地势较为优越,旱涝保收,陈氏一族人丁兴旺不断繁衍,常阳村后易名陈家沟。
名村往事小史: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太极拳
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 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叙怀》(陈王廷)
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保乡梓,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成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武,开陈氏武风。陈卜六世同居,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到七世陈思贵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陈思贵传八世陈抚民,陈抚民传第九世陈奏乾、陈奏庭。陈奏庭即陈王廷,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自幼受中原文化熏陶,兼习家传武术。青年时期的陈王廷即文武兼备,在河南、山西、山东征战,披坚执锐,负有盛名。明亡后,一段时期时局动荡,陈王廷一身文武艺报国无门,隐居乡里,郁郁不得志,晚年以《黄庭经》为伴,潜心收集、研究民间武术。在家传武学的基础上,融汇众家武技之长,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他创编了一种全新的武术——太极拳。
虛之圆心:中华文化之滥觞——河洛文化
“真理在哪里?真理往往出现在不同意见的交叉点上。”老师讲课,有时会用这句话启发思维。但凡交叉之处总是引人思考。中华域内就有两处著名的河流交汇之地,泾水渭水的汇流引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泾渭分明。伊洛河和黄河的交汇则更不得了,位于中原地带的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黄河流域很有代表性的省份。黄河是中华母亲河,孕育人民的同时也一并孕育了黄河文化。冥冥中似有天定,在距河洛交汇处南北仅数十里的地方,南边是素有“天地之中”古称的嵩山登封少林,北边是旧怀庆府古温陈家沟,两地隔河相距仅数十公里。少林地区孕育出了少林武术,温县陈家沟则诞生了太极拳。以河洛交汇处为中心的黄河南北这两个地方出现的武术流派,一个风格刚猛凌厉,一个风格阴柔缓沉,好似哲学上的一双对应。两个地区中间地带的河洛交汇处是文化意义上的“河图洛书”的出处。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以及“中华第一经”《周易》联系在一起,朱熹更是把河图洛书置于易学著作卷首大加推崇。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神秘的河图洛书,玄妙无穷,蕴含了深奥无尽的宇宙星象之理,河洛文化开中华文化之滥觞。
陈家沟陈氏先祖的习武之风,不能不受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影响,太极拳的创编也不可能是凭空而来,它没有出现在别处,是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地理现象。河洛文化、周易思想,可谓创编太极拳的拳理文化——太极文化之根、之源、之生发点。
二、话理——“我”是一个有心圆
河南温县陈式太极拳一脉,历代弟子皆名家辈出,以陈王廷、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为引领,陈氏十六世传人陈鑫,十七世传人陈发科、陈子明,十八世传人陈照丕、陈照奎等,皆为拳艺高妙的名师,他们教拳授技,阐武论理,著书演文,修身立德,持续实现着陈式太极拳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积极推动了陈式太极拳在当地的传承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陈式太极拳在全国各地的传播繁衍,为河南温县“太极圣地”品牌的确立奠定了历史基础,为以河南温县为中枢的当代陈式太极拳发展准备了综合积淀。
有观众看人打太极拳,感觉一招一式,招式之间行云流水;一举一动,动静之间风云变幻。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一套拳,看似缓慢、简单,不同人水平有高下,但要想分出高下,真不是门外汉所能及的。习练者往往进阶到一定程度便在那个层次兜兜转转,不得精进,毕竟,太极拳在武术里不是较劲,不是试力。更多的,得依靠习练者的体会,或者说叫“悟”。
自明末清初太极拳问世,至今已有300余年。期间习者日众,高手辈出,理论愈加系统,实践愈加精妙,沿革愈加有序,传承愈加广泛。理论文章,或者说“悟”的成果累累乎卷帙浩如烟海,绝非妄言。然而,在如此众多的习练者中,除少数拜入师门得到真传又谨遵师训潜心修习用心体悟的弟子之外,绝大多数虽经多年苦练却所得了了,进境有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悟透太极拳理,收获或技击或养生或技击养生兼得的硕果。
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其一,未得真传;再一,得真传而未用功苦练;又一,真传也得了,苦功也下了,而未用心去悟。“悟”,从心从吾,也就是“我”的“心”到底有没有得到感悟形成心得,一个“悟”字似乎道破“太极”天机。所以,这“又一”往往是诸多修习太极拳者迷宫深陷的根本原因。
太极拳理论和太极理论一脉相系,又融有其他武术理论精华,更融有中华文化其他领域内容,参透玄机,悟透奥妙自然不是一般轻而易举之事。教习之间往往各有法门,殊途同归,有时真不可说,甚至说不出、说不得。
比如,拿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来说,历代太极拳大师都讲立身中正,浩如烟海的太极拳著述也讲立身中正,普通太极拳习练者也知道打太极拳的时候身姿要保持立身中正。有习练者就感悟到,若考虑到习练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要立身中正,并认为,行住坐卧中的每一次肢体的蜷曲懈怠弯腰弓背都是对身体健康的一次损害。“葛优躺”的确很舒适,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我们的肌肉、骨骼、血管、五脏乃至大脑。
太极之途没有死路,打太极看着像画圈,圈是圆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也把人体比喻成一个圆的运行,通顺,畅通无阻则病不生。很多年前,在联合国总部就有太极拳的海外传承人在推广太极拳,一则是为了运动健康,再则也是为了让其间工作人员体会太极思维,学会“打太极”,打好“太极”,把“太极”真正打好。当然,这种体用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用联合国经常使用的说法叫——斡旋,把矛盾处理通顺,处理得体。太极文化的阴阳理论中,阴阳的对应从不矛盾相攻,永远都能寻求到通顺之道,实现平衡。
太极拳,这个拳是真有文化的拳种,它的文化是从黄河中流淌出来的中华文化,充满中华传统哲学智慧,习之必受裨益,在中国,在当代,乃至更远的地方和更久的未来,这样的文化又如何不能生生不息呢?今天,以河南温县为主体的陈式太极拳正日益展开着一幅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和谐画卷。
三、表象——一方水土一方人
普及推广之道:练好内功,筑巢引凤
“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
作为拳种发源地、武术之乡的陈家沟当地人,即使不刻意拜师学习,一般村民看也看会了,成语耳濡目染说得很形象,身在那个环境,日日濡染间,便有了这句话——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
当地政府也把太极拳作为地方特色大加推举,比如,温县大力开展太极拳“六进”和太极拳推广普及工作,每年定期举办全县党政机关太极拳比赛、教育系统教职工太极拳大赛、中小学生太极拳大赛及各类群众性太极拳比赛活动,年均参与人数3万余人。同时,大力推进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活动,累计有2700余人参与考评。目前,全县各机关、企业、团体均将太极拳作为晨练内容,普及率在90%以上。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开展太极拳课程,有计划、有教材、有课时,5万余名学生人人会练太极拳,普及率100%。所有乡村及社区均有太极拳辅导员,各类辅导站点300余个,全县练拳人数在10万人以上。
同時,温县还不断承办和举办各类国际、国家级大型赛事活动,以举办赛事聚拢人气,增强发源地的影响力。一是承办了一批全国知名赛事。先后承办了央视“武林大会走进陈家沟”比赛(对抗赛海选、总决赛)、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前站赛、分站赛、总决赛)、全国传统武术精英赛等赛事,开创了村办国赛的先河。二是打造了一批自办品牌赛事。先后举办了陈式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中国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交流大赛、陈家沟太极拳家乡赛等数十项大型赛事。三是支持了一批民间传统赛事。先后支持了陈家沟国际太极拳大赛、尊古太极拳大赛、陈家沟太极拳交流大赛、陈正雷太极拳年会、天才杯太极拳交流大赛、王西安大师太极拳公益讲座、陈小旺大师公益讲座、中国太极拳视频大赛等50余项民间赛事活动,均效果良好。
还有,当地政府鼓励社会力量融入太极拳产业发展,通过市场机制引进陈家沟太极拳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了陈家沟太极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该中心可同时容纳观众3500人;建成了接待中心可同时容纳400余人入住及就餐。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已顺利承接太极拳争霸赛、太极拳邀请赛、太极拳家乡赛等多项太极拳赛事活动,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传播发展之道:事业产业优势互补
近年来,当地政府深度挖掘以太极拳为精髓的文化产业,通过深度挖掘太极拳文化内涵,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和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用讲好太极拳故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通过太极拳了解中华文化。先后策划组织实施了世界太极拳名家走进陈家沟、百万人演练太极拳等活动。
2015年,为推动设立“世界太极拳日”,温县发起“共享太极共享健康”世界百万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演练活动。活动在国内60个城市、国外25个城市同时举行,全球十万余名不同肤色、不同年龄太极拳习练者集中演练,百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分散演练,成功挑战世界吉尼斯纪录,香港凤凰卫视全程直播,向全世界集中展示了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2017年,温县陈家沟迈开“武”步,举行了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启动仪式,以“共享太极、共享健康”为主题,沿“一带一路”方向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向两条线路,在国内500多个演练城市和国外25个国家的30个城市开展环球演练,促进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大力发展太极拳教育培训产业,大力发展太极拳武校、家庭武馆,筹建了中国太极拳职业教育中心,聘请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为客座教授,面向国际市场开展培训;实施了河南太极拳学院和陈家沟太极拳大师回归工程,陈正雷太极书院落成,陈小旺太极拳艺术馆、王西安艺术馆及朱天才太极院已开工建设。目前,陈家沟村内共有武校4家、拳馆50余家,县内共有各类拳馆、授拳点200余家(个)。陈家沟村内从事太极拳教育培训行业的有800多人,全县有30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从温县走出去的拳师共在世界各地发展各类拳馆、授拳点4000多家(个)。如今,陈式太极拳已经风靡全国、走向世界,美、英、法、日等许多国家还成立了太极拳研究机构,并邀请我国武术教练前去传授太极拳,众多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也慕名前来陈家沟访宗寻祖、拜师学艺。
可以说,陈式太极拳已经成为国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武林之奇葩。
四、述流——对外交往中的河南元素
源远欲流长,守正须创新
在太极拳创拳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拳艺主要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内部传承,其中,陈氏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和十五世陈清平等对于太极拳做出了创新性贡献。陈长兴和陈有本在原有拳法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的套路被后人分别称为大架、小架,各有一路、二路之分;陈清平在小架基础上再次开新,其套路更加突出圆弧运动特点,层层用圈、环环相扣,后人称之为“圈”。陈长兴首开陈式太极拳外传先河,授艺于河北永年杨露禅,杨露禅艺成后赴北京传拳,乃有杨式太极拳问世,杨式太极拳传至吴鉴泉,遂有吴式太极拳繁衍;陈清平传武禹襄、和兆元,两者分别创立了武式、和式太极拳;孙禄堂根据武式太极拳,创编出孙式太极拳。以上述各流派为标志,陈式太极拳及其衍生出的杨、武、吴、孙、和太极拳等众多太极拳法,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华太极拳宏观体系的主体;陈式太极拳以及上述各家流派的众多弟子传人们在五湖四海的传播与发展,共同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华太极拳百花齐放的春天。其实,太极拳的流派还不仅这些,太极拳的有些习练和传承,其不同风格尚待完善,传承体系还在衍生和发展过程中,没有相当的时间的淘炼,没有相当的人群参与和认可,还不能称流派,但基于守正的创新,从来没有停止。
时代予机遇,姗姗面世界
20世纪80年代初。彼时,改革开放潮流涌动,各行各业蓄势待发、充满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武术文化又一次被人们提起,武侠文化出现在从小说到影视乃至文化的各个领域,较大地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因为武术和功夫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也大大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也相应地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太极拳题词,鼓舞了陈家沟的太极拳传承人,随着对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性传承人陆续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把太極拳带给世界人们,可谓“山川异域,‘太极同天”,不同国度的人们通过对太极拳的习练,给自己带来了健康,也让自己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体会和理解。真是“太极拳好”!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现在,不管黄河岸边的陈家沟是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不管陈家沟的村民是在白天劳作还是晚上休息,太极原理永远在天地中运行,太极拳也一直有人在慢慢缓缓地练。如今,地球但凡朝阳的一面,都有人在他们的晨光中,在他们的黄昏里,或者工作生活的间隙里练习者太极拳。
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四季的意义有许多阐释,《荀子·王制》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世态之理,往往朴素至极,顺势而为,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带来繁盛、富足与强大。
中国武术是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标识,在当今时代,中国武术神奇地突破了一时一地的局限,尤其是“少林”和“太极”两大派别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广泛流布于世界各地。某时某刻,不管嵩山少林和陈家沟的人们身处哪个季节,在白天还是晚上,中部非洲、中美洲、大洋洲、南亚等地的“少林”“太极”弟子则正在热带的炎炎夏日练拳;当南半球诸如南部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的弟子正在飒爽的秋天里练拳,北欧、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则正有人在和煦的春风中走架;高纬度地区的人们则是在料峭的冬日里练拳。当中原的“少林”“太极”弟子酣眠入梦之时,地球另一面的弟子们或已在阳光下比画起来了。在地球的同一个时间点上,不论在朝阳里、黄昏里、月光下还是晌午后,相信都有我“少林”“太极”弟子在刻苦习练,或强己身心之康健,或抒任侠仗义之志,或圆自己的中国功夫之梦。他们,生命里有缘和中国功夫相遇,便与我中华文化相染。中国武术“少林”与“太极”这两大主要流派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或许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尤其是太极拳,有统计资料显示,全球习练者可以亿计。
今天,作为黄河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的太极拳,正不断代表中原文化出彩世界各地,为大国外交贡献河南元素。
(编辑/赵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