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基因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0-06-04 09:05姜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新疆

姜丹

摘 要: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关键词: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基因谱系;数字化保护

一、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及基因谱系的认知

(一)新疆传统民居建筑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繁衍众多古代民族的人居聚落聚居地,作为在原始的少数民族社会基础上诞生的“生存性空间”,新疆传统民居建筑至终保留着以绿洲为基本生存场所的人地演进关系,以及淳朴、乡土的人居观,不仅留存了大量民族地区世代沿袭的生态建造技术,更顺应了人居生存经验与工艺美学,起到了延续西域传统社会关系的作用,是珍贵的民族社会人居文化遗产。

(二)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基因谱系

基因一词的概念来自生物学,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而建筑形态的基因则是建筑在历史的发生、发展、演变到深化的过程中,某些频繁出现的、稳定的、具有表征作用的构成要素。建筑作为聚落内部容纳人类行为的空间容器,其形态中自然携带的基因,展现出了高度凝聚的绿洲民族文明。它包含了构成建筑形态及人居文化典型性的意识形态,以及少数民族先民们在把握、认知地域现象过程中所构建的人地关系等。

二、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基因的特征梳理

(一)建筑空间形态基因

建筑空间是新疆多民族活动方式、社会功能、家庭组织以及精神空间的物化载体,其结构基因受宗族血缘人伦关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严格规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规则。

阿以旺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最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我国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可见其身影。阿以旺式民居历史悠久,特别是在于田、墨玉、民丰、皮山、和田、莎车,其中和田地区分布最广,在南疆地区的回、东乡、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乡镇村,目前仍保留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常见的有庭院式阿以旺、密集庭院式阿以旺等。

在喀什地区,将传统阿以旺逐渐发展为规模更大的毗邻型院落建筑,被当地称为“匹希阿以旺”,并多见三合院组合形式的“阿克塞乃”。在库车地区,由于受汉式木作手法影响颇深,传统阿以旺在功能和格局方面不断发生变化,清朝后期“米玛哈那”形式兴起,逐渐取代了小规模的阿以旺民居,并沿用至今。虽然传统阿以旺在不同的地域条件影响下,呈现出了各具特征的建筑形式,但是其空间结构骨架却始终遵循着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精神,以基因符号的方式,附着于形态各异的演化阶段中。

(二)建筑构件形态基因

建筑构件是构成建筑物实体的构成要素,从原生土、全生土、半生土再到土木混合建筑,其形态基因基本可以涵盖新疆传统民居建筑的建造逻辑。

在规避自然环境缺陷的基础上,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多遍采用生土结构替代大木作开展营建,并因此因地制宜、因材制宜。通过调研发现,和田、喀什、库车三地传统民居建筑多为砖、木、土混用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依据气候环境条件侧重选材的多寡,例如:和田善以木材为主、生土为辅,多见简支密梁木构架的小椽平屋顶民居;喀什以木梁柱结合的满铺小椽平屋顶结构为主;库车则以土坯草泥平屋顶木框架结构为主。

基于调研发现,样地普遍存在终年风沙肆虐的恶劣气候问题,因此其建筑多采用外封内敞的措施,且重视廊、楼梯、龛等结构件的空间协调,例如:和田的建筑外墙通常不设窗,居室采用小平天窗采光,室内多以木棂花隔断作墙,并搭配雕刻精美的廊柱,形成“柱廊”;库车则常见多开侧窗和平天窗,壁橱常嵌入墙体,并在外框设龛,呈尖拱型,兼具实用与装饰的多重功能;喀什的建筑外墙最厚可达90厘米,多用生土坯垒,墙中有木柱,柱上架圈梁,圈梁上横以木椽,主梁、次梁、楼盖、栏板等构件依次排布,构件的形态、风格各具地域特色。

(三)建筑装饰形态基因

装饰基因是承载新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标记之一,以文化现象的记号形式传递了向往和谐生态环境的寄托,极大地调动了新疆少数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情緒。

经笔者调研发现,在新疆传统民居建筑上几乎都能够找到妥帖的装饰基因痕迹,且造型多变。例如在装饰纹样多以几何纹、花卉纹、植物纹和文字纹要素为主,不涉及人物造像与偶像崇拜,多采用矩形、菱形、圆形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结构的组合形式,并善于运用绿色、蓝色、白色等象征纯洁、静穆及美好遐想的颜色。在装饰技法方面,常见的有抹面、彩绘、晕染、拼砖、镂铸、镂雕、浮雕、凸刻贴花等手法,例如喀什特有的拱廊,由拱券、木梁柱、檐板等几个主要的结构件组成,木质拱廊采用精美的木雕刻手法,搭配鹰唇线、鸮混线、半圆线等曲线檐头,再辅以艳丽的廊檐彩绘点缀,建筑墙身贴几何磨砂砖拼花或陶片,嵌木窗棂花饰窗扇,荟萃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在软装饰基因方面,纺织品、家具、灯具不仅是家具装饰品,更是传达少数民族人居观念的重要途径,在衣食住行的细微末节中彰显了人居伦理的道德规范。

三、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基因谱系的

数字化保护探索

(一)采集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特征的相关表述资料

本文在研究之初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例如:借助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收集文献及民俗资料;联合地方规划院、文保局获取地方志、建筑勘测文本资料;开展田野考察,测绘建筑布局及结构图等;采集相关数码照片与视频资料。

(二)建筑形态特征的分类、整理与图像预处理

本次研究将以历史时间节点为断代依据,并将前期采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例如两汉、两晋、南北朝-隋、唐朝-宋、元朝-明、清、民国-改革开放后至今,并以此归纳属性类型,包括:建筑空间结构形态、结构件形态、装饰形态、工艺形态。

完成资料分类整理后,可以将文本形式的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测绘手稿等资料进行数字预处理,例如采用扫描、图像平滑、锐化等方法,并再次归档。

(三)依据图像的特征提取技术,对建筑形态基因进行提取与建模

本文拟采用“喀什历史核心区-阿霍街区”IKNOS影像图为坐标基础(图1),首先调出历史勘测CAD数据,以及最新CAD数据导入三维建模平台,本项目拟采用3DS MAX软件完成建筑建模与渲染(图2、3、4、5、6)。

(四)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基因谱系数据库的设计与搭建

本文拟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以搭建数据库的形式尝试实现数字化保护。首先梳理建筑形态基因,根据其特点并依据软件工程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存储信息,并对数据模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完成建筑形态基因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接下来根据已整理编码的建筑空间结构模型(墙体空间)及建筑构件模型(柱、窗、楼梯等),搭建建筑形态结构基因库;再依据图片资料、文本资料、影像资料,对基因进行标注,建立建筑基因知识库,最终搭建完成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基因数据库,并通过SQL语句查询实现用户的录入、检索、删改、调用等功能。

四、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基因谱系的

数字化保护的展望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信息化建设被列入了国家议事日程,本文尝试的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基因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是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创新途径之一。接下来笔者将继续尝试基于B/S结构和Web3D技术的建筑基因互联网展示与互动平台的研究,实现数据库的整合与查询,探索用户与基因谱系库的3D主体交互等技术,逐步完善学术体系,更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以期突破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展示途径。

参考文献:

[1]郭黛姮,贺艳.库车老城区[M].上海:中西书局,2010.

[2]陈建,高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回顾与前瞻[J].档案学研究,2013(5).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新疆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