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竞 李睿 李林青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诸多影响,上海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推进“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通过电话咨询部分企业家、查阅媒体相关文献、对比SARS疫情、政策分析等方式,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短期-中期-长期”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而对社会发展影响则可从“个人-社区-城市-社会”空间序列进行探讨,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上海;经济社会;影响机制;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0.03.002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从“短期-中期-长期”的时间序列来分析。
(一)经济影响体现阶段性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经济社会的影响,首先要在世界视野看我国经济的走势。不容否认,我国2019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速仍在下滑,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下行压力。反观2003年非典期间的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高增长阶段,上升动力很足。分析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能简单穿越到SARS时期寻找经验,而必须在研究新疫情、新社会反应模式、新经济背景的基础上,作出客观的评估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如今,中国经济增速的稳中下行,原本问题交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推进艰难,再遇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原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在当下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时点,疫情已经对居民消费、务工人员返程、企业复工生产、企业订单/现金流、外贸和旅游业、用工就业等多方面产生负向冲击,经济基本面受到压制,同时对未来的政策对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承担着服务“两个大局”“三大任务”“四个放在”等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减轻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需要我们科学判断、精准施策。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宁愿把新冠病毒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滞后效应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困难想得大一些,也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产业、财政、金融、土地、物业等多措并举的扶持政策,加强集成,守住经济增长底线。我们倾向于上海应将措施准备得充分一些,也不能出现疏漏;宁可把工作做得超前一些,也不能贻误战机。既要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更要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毕竟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们初步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即2020年上半年(初步预估为2020年第一、二季度)为短期、2020年下半年(2020年三、四季度)为中期、2020至2035為长期。
(二)对经济发展的短期影响:复工复产的扶持
从短期来看,即2020年上半年(初步预估为2020年第一、二季度),在抗疫以及疫情拐点出现后,市民生活逐步回归常态可能也需要一定时间。对上海经济社会的影响,有些影响可从数据分析得出,也有些影响可以从社会现象观察中判断。从宏观的视角,在整体经济面上,需求和生产骤降,给投资、消费、进出口,都会带来明显的冲击,短期内会带来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从中观视角而言,消费短期承压首当其冲,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线下教育培训、家政、快递等受到冲击最大,线上教育、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对于微观个体的影响,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可能较大。从三个产业看,第三产业肯定首当其冲,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农林牧渔业。在认清大势之后,我们分析新冠疫情对各大产业的影响。先看疫情对上海比重最高的第三产业的影响。2003年的时候,我国GDP总量只有11.7万亿,2019年则达到近百万亿。而且当时第三产业的规模不大,其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为32%,2019年已经达到54%,上海甚至达到70%。在2019年初步核实的第三产业GDP的构成中,批发零售占17.9%,金融占14.4%,房地产占13.0%,餐饮和住宿占3.4%。在2月7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这是非常必要的。
(三)对经济发展的中期影响:稳增长压力加大、提功能挑战更多
从中期看,即2020年下半年(2020年三、四季度)。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上海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全面推进三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上海力量,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为这一收官工作增加了更多压力。仅从GDP增速而言,多家机构预判疫情可能对增速带来减少1到2个百分点的影响,包括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以2003年SARS作为参照,做了一个“初步的评估”,即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令中国GDP减少1.2个百分点;国内专家的研究一般认为,对2020年一季度GDP的影响可能在1到2个百分点,对全年GDP的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甚至更多。对上海而言可能影响更大,单看对金融业直接影响,由于金融涉及外汇、期货、股票等市场,疫情变化会改变市场参与者预期,从而加大市场的波动,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例如,从新冠疫情蔓延以来,汇率贬值、股市下跌的幅度都比较大,需要有底线思维。服务业更甚。此外,鉴于此次疫情被世卫组织列为已经构成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且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始终对我国经济发展持遏制态度。疫情将对上海进出口贸易以及港口、航运、物流及配套服务产业造成较大冲击。
(四)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机遇大于挑战
在抗击此次疫情过程中,上海展现了城市治理和市民素质的“双高”优势,宏观经济短期受挫、中期企稳、长期回升乃至爆发的趋势可期。结合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将2020至2035年作为长期影响。上海在2035年将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重要发展指标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此次疫情的发生将为上海若干优势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例如以医药研发和医疗服务为重点的健康经济,以人工智能和5G应用为重点的智慧经济,也将为上海打造亚太医学中心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从个体-社区-城市-整个社会的空间序列分析。
(一)对市民心态的影响:新冠疫情冲击社会理念和民众心态,市民卫生习惯或有优化,分级诊疗社会认同苗头初现、反暴力伤医理念深入人心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带给民众沉重的身体健康威胁,还触发了对社会心理的更新和考驗。紧随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信息、科普信息、辟谣信息,一方面短期内加重了民众对线下活动和大型会议等聚集性活动的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也孕育着促进市民卫生习惯养成和疫情期间防护理念、改善公共卫生教育和传播策略的契机,大部分市民春节期间足不出户,都时刻关注着疫情动态、病毒传播机理以及学习疫情期间防护措施、流感期口罩防护和洗手重要性、公共场合礼仪等,通过看新闻,上海市民充分讨论分析“医疗挤兑”的严重后果以及分诊救治的必要性,通过关注上海支援武汉抗疫的进程,不少市民表示深受感动,并感恩于医护人员的极端重要性和无私利他性。疫情下与个人密切相关的社会治理理念更新和民众心态改变,正是上海市民公共素养提高、文明习惯养成、推动疾病防治的根本土壤。
(二)对社区治理的影响:社区应急防疫考验精细化治理,不同区和社区的治理水平分化,影响公民社区归属和治理认同
社区是上海市防疫新冠肺炎的主战场,也是上海社会治理能力的集中呈现地。为织就超大型城市的防疫安全网,上海各基层社区辛勤奋战,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较快的病毒传播速度、不断增多的返沪人群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状态,各区、各社区均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社区应急工作思路、快速调动资源,在紧抓细化落实的基础上开展属地治理创新。在涉及到市民切身安全和感受的防疫事项组织方面,尤其是口罩发放、住宅区封闭等,不同行政区和社区在思路合理性、防治力度方面的精细化程度差异大。比如,为有效解决民众购买口罩难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决定,全市统一从2月2日开始实行“居村委会预约登记+指定药店购买”模式。上海有的区从区级层面组织开通了口罩预约的网上途径,以降低现场预约带来的人员集聚风险,有的居委会更是采取网上预约+志愿者配送,做到了无接触送口罩,大获赞同,一举攒足“居民缘”,基层组织和居民的社区治理合力关系因防疫而紧密,基层动员触角进一步延伸。有的居委会虽仍然采取现场预约模式,但为排队者设计了1~2米的安全距离。有的居委会则缺乏准备,甚至不乏居民连跑两趟都没有预约成功的个例,因而饱受诟病与质疑。防疫治理精细化中的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防疫期间的防疫效果,还直接影响公民的社区归属及其对社区治理水平的认同,关系到后续社会治理工作开展的居民基础以及群防群治基层动员机制的畅通。
(三)对智慧城市的影响:“闭门防疫”测试社会智慧水平,“一网通办”等社会治理平台和不见面办事思路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防疫期间重在减少人员流动、降低面对面疾病传播概率,不少区借助防疫科普和信息发布机会,向市民推广“一网通办”,介绍发布10多个部门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咨询和服务指南。疫情之下居民不出门的倡议之所以能全面推行,也得益于2019年10月以来上海积极推进的社区事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其中1 661个事项具备全程网办能力,无须线下办理。1月30日,上海“一网通办”更是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书,在疫情期间,如有相关办事需求,尽量网上办、掌上办。有部分街道居委,首先想到利用一网通办、随申办等现有政府现成的工作网络,成功完成口罩预约登记、返沪人员健康信息搜集等需要大量人力且可能增加病毒传染风险的公共事务。疫情来的突然,尽管平台早已搭建,但线上线下充分结合的“网上办”便民工作思路,却是随着防疫过程的推进才逐步形成。上海市也于疫情之中的2月10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可以想见,疫情过后,政府推动社会治理事项网络化、智慧化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四)对社会治理的影响:联防联治拓宽多元共治,社会主体参与应急治理的格局更加明确,志愿服务的召集机制开始显现出常态性
上海的常住人口超过2 400万,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省际域内交通发达,这些常态治理中的优势资源,带来了异常严峻的新冠肺炎防疫压力。在巨大的防疫工作量面前,政府单一力量显然难以应对。本次防疫工作中构筑的人员队伍基础,积累的社会动员经验,将极大地影响疫后常态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格局。全市防控调动方面,市卫生健康委印发《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指导学校、社区、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家庭、办公楼宇、大型商场、工地、农贸集市和养老机构等10类重点场所规范开展预防性消毒工作。此外,基层自治组织首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社区防疫的重任,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也忙碌在组织行业防疫和社会心理支持专业领域,上海的30多万名志愿者的身影更是遍布本次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尤其是外地务工人员返沪高峰期,上海城市的入口关由志愿者队伍共同守护,而这批人数众多的防疫志愿者,正是最初参加春节期间爆竹燃放管控的“平安志愿者”队伍,他们协助加强疫情重点地区返沪、来沪探亲人员滚动排查、测量体温,积极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协助人员排查,严守疫情防控关口。
三、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社会影响的策略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近期经济政策要及时决策,但不能饮鸩止渴
我们看到,上海已出台了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需要警惕的是小微企业停产停工带来资金链紧张与就业问题,从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服务业看,酒店、餐饮、交运等以中低端劳动力居多。而我国制造业中的出口行业,也有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如疫情导致的服装鞋帽、玩具等出口增速下行,也会影响这些行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从上海2019年数据看,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业等领先增长,服务业“独角兽”企业营业收入增势强劲。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2.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是上海主流产业,当前大量务工人员返沪反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故建议上海现阶段审慎调整2020年既定的财政、货币、金融等政策,以市场化纾困手段,救助有价值的上市企业。不建议强制增贷款,但给小微企业免税或免交缓交一段时间的五险一金费用更重要,也更能激发企业的抓管能动性。我们看到,上海陆续紧急出台80多个行业标准或规范,其条款既全面又细致。让餐饮、商业、民政等各行业在防疫战疫工作中都有章可循,需要全市上下同心,因为这也客观上助力缩短疫情影响周期,使影响尽快进入第二阶段。
(七)注重发挥科技在疫情防控治理中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方主体都在不遗余力为抗疫贡献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在医学研究和治理决策中的作用发挥。上海临港旗下园区内的多家企业充分利用其医疗领域的科技优势抓紧攻关,在基因测序、防疫护具、检测试剂等多领域攻坚克难,创造了多个国内首发的成果产品,有力地助力防疫站。浙江省疾控中心则与阿里达摩院医疗AI团队等科技企业合作,研发了自动化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可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疫情发展过程中,诸如此类的科技手段助力新冠肺炎研究成效初显,而以大数据手段破除疫期信息壁垒,促进中央和地方甚至公民个人精准决策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这一宝贵经验有必要延续到疫后社会治理中。比如在疫情早期,就有公司通过对武汉封城之前的交通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出武汉疫区居民的流入省份,为各省区分重点区域提早布局防控对策打下基础。疫情发生之初,即有科技团队基于本次疫情信息公布迟缓的教训,开始研究“疫情预警AI”。另外,还通过密接者查询、确诊患者同乘查询等面向公民提供个人决策参考。不少央企共享大数据,在第一时间接到有关部门发出数据分析请求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辖区内的疫情扩散情况,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撑。这一因防疫而应急产生的“科技助治理”经验,同样可以为疫后常态治理及疫情风险发现提供有力支撑。
(八)推动建立自下而上的常态化社区应急多元响应体系和信息采集体系
在非疫情時期,社会治理主要围绕公共服务议题,以自愿参与的松散形式为主,尤其是随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路转变,社区居委等更多的是作为居民的服务者角色,基于市民隐私的保护需求,在辖区面上的信息搜集过程中,存在被动性和不全面性,这使得基层社区在本次疫情中的应急响应速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搜集居民社区住户情况时,有些社区并无辖区居民的微信甚至电话,没有形成迅速组织本社区居民或社区居民自组织的常态化应急响应和信息采集网络体系,因此只能将大量的社区动员工作放在线下,甚至采取最原始的挨家挨户上门的方式。这次疫情的基层动员,正是将社区居民纳入“一网”体系的最好机会,解决长久以来基层信息只到居(村)不到居民的痛点,让公民以社区治理主体的身份,站在政策信息可及性和应急响应的终端,打破社区治理多主体各自为政的状态,让多元主体有一个能够短时间内迅速调动的平台载体,真正通过一个平日不扰、应急可用的网络,组织社区治理,倒逼居委由向上负责到面向社区居民的工作方式转变。
(九)实行市民体质提升计划、城市“免疫力”提升计划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11日9时,现有确诊病例42 708例,累计死亡1 017例,累计治愈出院3 998例。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确诊及治愈病例数量的增加,医生、专家和社会公众对此次新冠肺炎逐渐开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也对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从权威媒体权威专家提出的“小孩、青年人不易感染”,到后来确定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大部分为轻症患者,重症患者的比例较低且多为老年人并伴有基础性疾病,再到今天指明的新冠肺炎乃是“自限性疾病”,在排除了年龄、性别等不相干因素后,“病患自身免疫力”这一抵御新冠肺炎中的重要个体化要素逐渐浮出水面。轻症患者大多为年轻人,自身免疫力较高,甚至可能通过多喝水,无需氧疗即可自然恢复。如果免疫力这一因素继续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肯定,那么治未病、加强锻炼、通过预防医学政策推动市民免疫力提升,以及与此匹配的常态化“市民健康计划”有必要提上议程,“市民健康指数”和“城市防疫能力”也将成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同时也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说明:一、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基层政区空间重组视野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18BGL257)的资助。
二、本文稿在组织讨论以及稿件文字修改上得到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改革创新与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南的帮助,文稿写作前期还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俞俊利、李超、宋晓倩和张传勇副研究员等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Abstract: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 has exerted many impacts on Shanghai'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ghai is deeply 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erial addresses, and firmly promoting the guideline of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ith equal force for common victory." COVID-19 epidemic situation can be analyzed by telephone consultation with some entrepreneurs, media and news information reading, comparison with SARS epide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on Shanghai'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near-middle- long" time sequence, while the impact on social development can be discussed from the "individual- community- city- society" space sequenc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impact mechanism,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COVID-19 pneumonia; Shanghai; economic society;impact mechanism; coping strategies
责任编辑:王 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