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古筝专业教育的大阅兵

2020-06-04 12:48李子林陈倩虹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演奏家器乐古筝

李子林 陈倩虹

CCTV民族器乐大赛从创办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中央电视台作为权威的电视媒体,成功地利用该平台将一度备受冷落的民乐搬上了大众的电视屏幕,让璀璨的民族器乐文化得以走进千家万户。该赛事的设立同时也为广大专业器乐学习者和演奏者提供了展示和比拼的平台,其与生俱来的官方背景使该大赛从第二届开始便成为了和国家级奖项金钟奖、文华奖平起平坐的权威赛事。历届比赛中藏龙卧虎的选手阵容、大师满座的评委队伍以及电视台为其倾力打造的豪华宣传,无不为该赛事打上了金光闪闪的注脚。在某种程度上,CCTV民族器乐大赛的选手代表了中国器乐演奏的最高水平,每一届比赛都是中国器乐专业教学的一次大检阅,在当代音乐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筝作为民族乐器中学习人数最多、普及程度最广的乐器,其选拔在历届CCTV民族器乐大赛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也曾是习筝大军中的一员,古筝陪伴笔者走过了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从CCTV民族器乐大赛中走出来的青年演奏家,无不是我儿时无比崇拜的偶像。多年后的今天,我看完了所有大赛所有古筝选手的精彩表演,莫名感慨万千,遂与同门好友一同写作此文,以期在回顾赛事设置特点的同时,略议个人对于比赛和选手的一点想法,以抛砖引玉,与诸位读者同好作简单的交流。

评委队伍的多元化

细观该次CCTV民族器乐大赛的评委阵容,不难发现音乐理论家走进了该次大赛的评委伍,周青青、郭树荟、王勇等一众音乐理论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先后对选手的表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点评,成为了节目中妙趣横生的一环。在以往民族器乐大赛中,古筝专项选拔的评委队伍一般只包括作曲家和各大音乐院校的古筝教育家,鲜见音乐理论家的参与和出现。但在该次比赛中,节目组通过将以往“即兴音配画”的比赛环节被更换为“文化知识考核”,从而顺理成章地将理论家吸收到评委的队伍中,为赛事的打分和文化定位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古筝专项选拔“文化知识考核”的环节中,一位选手抽到了高山流水的水墨画,题目要求选手即兴使用古筝进行配乐。评委先是对画卷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随后选手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顺利地完成了即兴音配画的任务。随后该评委通过对高山流水这一典故进行详细的介绍,循循善诱地对选手个人的演绎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其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丰富的文化讲解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诸如此类精彩的文化点评在这场比拼器乐演奏水平的专业大赛中比比皆是,它们如同一阵春风,为大赛带来了别样的色彩。笔者认为,将音乐理论家引入到评委队伍在当下的专业器乐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这有利于打破以往比赛仅仅注重音乐演奏技巧比拼,而忽视文化涵养积累以及评价的弊端;另一方面则为选手和在场的指导老师提供了鲜活的音乐批评。这些具有不同视角的评论无论是否到位、恰当,都能够使演奏者和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身进行反思,同时也为理论家和演奏家的对话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桥梁,其意义不可小觑。

环节设置的专业化和多样化

比赛环节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比赛的专业性,同时也会影响到其在观众心目中的观看价值,因此比赛环节如何设置,如何才能达到科学配比,将其专业性发挥到最大程度的同时还有可观性,这就成为了CCTV与各位专家之间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201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大赛章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本次古筝比赛分为独奏职业组、独奏非职业组以及组合这三个组别,独奏职业组参赛范围为艺术院团及艺术院校从事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的从业人员、各大院校艺术类在校生及毕业生;独奏非职业组为各个年龄段的非职业选手;组合类不分职业与非职业。组别设置还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同时照顾了专业与非专业的人员,又不受专业程度的影响,达到了科学的配比。

其次,比赛环节的设置,从初赛至决赛这三个组别基本相同,在总决赛中会有些出入,职业组第一环节与交响乐团进行指定曲目演奏,第二环节命题演奏,第三环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考核;非职业组第一环节自选曲目一首,第二环节中国传统文化考核,第三环节个人才艺展示;组合类第一环节自选曲目一首,第二环节中国传统文化考核,第三环节才艺展示。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个类别都有中国传统文化考核这个项目,相较于以往这是一个新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由选手随机选择题目进行作答,题目范围非常之广,涉及地理知识、文学知识、音乐知识等等。将其作为考核的环节,充分说明了成为一个全面的演奏家,文化素养是硬件要求。同时在激烈的角逐中又可增添一分紧张感,在照顾节目专业性的同时又关注娱乐性的塑造,达到了科学配比。

曲目选择的广泛化

演奏家对比赛曲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选曲不仅能够体现其自身专业程度,同时还能够反映出现阶段古筝专业教学的风向。此次大赛选曲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新、广、繁、合,它们一同体现了当下古筝演奏家广泛化的曲目选择取向。

第一“新”,即作品新。例如决赛职业成年弹拨乐组第一名高雅楠选曲《念奴娇·飞鸿》创作于2019年,这首作品旋律与节奏完美融合,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第二“广”,即内容广。有从电影中改编而成的,例如决赛职业成年弹拨乐组范赛赛选曲《卧虎藏龙之剑影》,此曲根据电影原声音乐《卧虎藏龙》改编而成,乐曲分段式结构展现出民族乐器的独特色彩,渲染出大漠飞扬、竹林剑舞的音乐情景,情绪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刻画出如江湖儿女般的潇洒自在与侠骨柔情;有从古诗中取材创作的,例如:职业成年弹拨乐组总决赛高雅楠选曲《墨响》取材于王羲之《兰亭序》;有从自然现象中体悟人生的,例如:职业成年弹拨乐組总决赛周诗瑶《逆水行船》。内容之多不胜枚举,可见各位演奏家风格各异,已然拓宽了发展视野。

第三“繁”,意指形式繁。此处的“繁”指的是繁多,认真观看完此次古筝器乐电视大赛发现,此次大赛参赛曲目形式多样,尤其在伴奏的运用上可谓种类繁多,除了以往常用的器乐进行伴奏外,也选用了一些不常作为古筝伴奏的乐器进行伴奏,从而音乐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决赛职业成年弹拨乐组第一名高雅楠选曲《念奴娇·飞鸿》,此作品中运用了卡洪箱和巴扬进行伴奏;非职业组总决赛汪韵乐选曲《与风景的对话》,此作品中运用了双排键演奏。

第四“合”,指的是作曲家与演奏家身份的融合。筝人开始作筝曲,并且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在近几年是发展较为迅速的。例如:职业少年弹拨乐组决赛周子雅选曲《定风波-日月筝鸣》作曲者为邓翊群,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学生;《惙》古筝大赛热门选曲,作曲者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古筝演奏家陈哲。以往演奏家们多负责演绎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遇到一些演奏实际困难是无法规避的,筝人创筝曲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演奏家运用对古筝的熟悉了解可以挖掘出更多古筝的表现力,这一点相比于非熟悉古筝这件乐器的作曲家来说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综观这四个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古筝教学正在不断拓展自身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把精力花费在基本功上,还不停地触及更多的可能,与更多的学科进行交叉,互相吸收,壮大自己。“引进来,走出去”正是现在专业古筝教学的发展势态。

对本届赛事的反思

音乐批评是一面镜子,它是当下音乐实践的一种理性观照和反思。音乐批评同时也是一块“磨刀石”,它能够积极地反作用于音乐实践,为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带来“局外人”的思考。笔者才疏学浅,这些思考不求能够引起多少人的关注,更不敢奢望对当下的古筝演奏以及专业教学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力”,只求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以文字的形式留下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备忘,以求和各位同好一同讨论、探讨。

综观整个古筝专项选拔的比赛曲目,上文提出了“新、广、繁、合”的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再次聆听参赛作品的现场音频,发现这些作品大多都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以及华丽的音乐表现,追求炫技性、强调音响和音色的张力对比成为了参选作品共有的审美特征。作为器乐比赛,演奏者追求个人技巧的展示固然无可厚非,但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当下古筝表演过于单一的作品审美呢?从上世纪70年代的《战台风》开始,作曲家便开始不断发掘古筝这一乐器的各种音色可能,用一首首作品完成了对古筝审美和表现的变革,古筝音乐的美学追求从以往的“以静为美”,走向了强调音色变化以及音响张力的审美取向。这一“由静变动”的审美嬗变过程无疑是中国作曲家对于外来音乐技术和美学情趣的主动借鉴,它为古筝表现力的发掘和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古筝专业创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古筝作为一件性格丰富的乐器,其擅长演奏的曲目绝不仅仅是这些强调技巧发挥的现代作品,过分单一的“比赛审美”势必会让古筝专业教学走向绝对化和单一化,无利于古筝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古筝专业学生,也曾经痴迷于新作品的华丽和炫技,甚至一度对传统音乐作品予以忽视的态度。但事实证明,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不同音乐作品的熏陶以及锤炼,对于个人艺术修养以及音乐感悟力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忽视传统乐曲而过分追求新作品的所谓“革新”,必定会将音乐表现推向扁平化和模式化。如此回视赛事中的选曲以及比赛规则中的选曲要求,是否存在美中不足之处呢?

经过多年的发展,CCTV民族器乐大赛已经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重大音乐赛事,它见证了一代青年演奏家的诞生和成功。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古筝演奏家,无不是该赛事的获奖者。在一定程度上,CCTV民族器乐大赛和金钟奖、文华奖一道,已经成为了一位演奏家是否具有出道资格的“金标准”。据笔者所知,如今即便是地方高等院校,人事部门在招聘古筝教师时都会以是否获得过上述三大赛事的奖项作为重要的参考,能否得奖如今已经成为了决定演奏者生涯前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得不承认,这些比赛的设置给予了演奏家展示自身的平台,赛事和成功晋级的选手之间也逐渐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选手在当下的音乐环境中,通过赛事这一机制得到业界的认可,并以此作为“通道”成为真正的演奏家。但值得警惕的是,当这些比赛成为当今专业器乐演奏学生“出道”的唯一途径时,比賽本身所带有的美育意义就会被削弱甚至是异化。在特定的逻辑下,成为比赛的“优胜者”就等于“成功”。那么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下,赛事本身的客观性和良好的设立初衷都会被慢慢侵蚀,最终成为各家各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名利场,这种状况在当今的民乐界并不少见。在这种消极面的影响下,广大的民乐学子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紧紧盯住比赛的奖项不放,而忽略对自身整体素质的关注,各个门派之间也会因此自划界线,行“关门主义”之举。当上述的这些忧患逐渐成为现实时,它们对于古筝专业教育,乃至民乐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何使竞技性的音乐比赛在强调技术比拼并为人才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注入更多人文主义色彩的关怀,从而使习筝者在竞争的过程中,有机地获取音乐本身的养分,并使赛事的欣赏者在鉴赏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美的感悟,很有可能是今后比赛改良的重要命题。

CCTV民族器乐大赛作为当下繁荣文化生活的一个剪影,它的成功举办以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无不反映了当下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古筝专项选拔作为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下日益进步的古筝专业教育,还推动了古筝事业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古筝在21世纪的生机重焕。笔者相信,CCTV民族器乐大赛会在时光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从而引领更多的人关注民乐、重视民乐,让中国民乐文化拥抱更广阔的原野!

李子林  上海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方向

陈倩虹  上海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演奏家器乐古筝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传播
笛子演奏家
第一次弹古筝
笛子演奏家
我爱古筝
另类演奏家
非常演奏家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