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仅要做文化的码头,更要做文化的源头。这就需要勃勃的艺术原创力和肥沃的艺术生态的土壤。土壤的浇灌,无外乎主体的教育与客体的政策扶持与平台的开放。在过去的一年中,上海在当代艺术与文化基建领域“动作”频频。是的,上海已经准备好了。2018年,中国艺术品销售额达129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然而上海在艺术品交易领域与纽约、伦敦两大全球城市相比,在开放度、艺术品从业主体数量和质量、艺术品交易规模、艺术品交易配套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是我们当下需要迎头
赶上的事业。百年前前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回首近代中国美术百年发展历程,美术教育、展览和出版作为共同支撑近代美育发展的三个重要支脚,为美育在近代中国大地的生根、开花和结果起到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应该承继这一份知识分子的精神。艺术生态中,艺术原创力被视为最为关键的一环。如今,艺术原创力渐渐在申城集结;无论这些艺术家来自何地,最终他们都将在上海获得生长,汇聚成一股值得关注的本土艺术力量。
博物馆诞生于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崛起时,而在百年后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转型,以“古老庞大”之身躯,精神抖擞迎接着信息时代智能化、多元化的挑战。
從城市的文化基建角度来说,近些年蓬勃兴起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建设热潮中,显著的现象是民间力量的崛起,于是,我们开始愈来愈多谈论民营美术馆、独立艺术空间等;而作为传统的公立博物馆似乎作为一个对立面的标杆,一种“老大哥”的呆板形象。
果真如此吗?非也。从北京故宫和上海博物馆近两年频频成为社交网络刷屏的“流量王”来看,前置疑问显然不成立。600年的故宫依然年轻活力,这两年推出的文创和对自身傲人馆藏的IP化运用和文化力、生产力和消费力彼此之间的转换,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依旧生机勃勃的例子。60年的上海博物馆虽然相对年轻,但因为馆藏的出众和学术团队、专家队伍的顶尖,也一直是中国博物馆的标杆,也成为世界博物馆力量群体中不容小觑的一线博物馆;尤其是近两年大力推出智能化“Smartmuse”版块之后,上博就成了一个“博物馆奇妙夜”的发生地,尤其在儿童教育和儿童绘本的出版方面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和努力。而上博近两年的大展几乎一推一个火,常年占据“流量博物馆”之位。
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因其前身的各种历史因缘际会,也坐拥傲人的馆藏。今季,一向低调的辽宁省博物馆推出“又见大唐”特展,《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等国宝级珍品集中展出,再现唐代的盛世画卷。在展陈方面,也列出各方对传世名卷的考据、观点以及对真伪问题、摹本年代等学术观点,并配以图示解读人物画中的衣着、发式,可谓干货满满,让文物“活”了起来。
由此可见,在过去一年,顶级的国立博物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卓越的馆藏和悠久的历史、极好的平台而“不思进取”,相反,它们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它们有自身的审慎和思考,也有自身的突破和创新。对于此,我们依然乐于倾听它们的故事。